陸衛云+金曉玲+胡希軍

摘要:指出了湖南省永順縣雙鳳村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民俗文化村之一,在土家族研究學界素有“土家第一村”之美譽。以雙鳳村為例,運用文獻查閱和現場調研的方法,介紹了雙鳳村的概況,對其古村落景觀及其特征進行了分析,發現了雙鳳村古村落景觀現存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古村落保護原則和保護策略,以期促進其長遠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觀;保護;雙鳳村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5013504
1引言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是我國眾多民族中不可取代的一員。湘西山區是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不少土家族傳統村落能夠較為完好地保留也是得益于這種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開放的進程,當地土家族古村落正面臨著保護與開發顧此薄彼的嚴峻矛盾。
湖南省永順縣雙鳳村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土家民俗文化村之一,這里保留著土家族最原始的民族文化特點,在服飾、飲食、建筑、人類社會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體系,為確立土家族成為單一的民族提供了重要佐證[1]。雙鳳村在土家族研究學界素有“土家第一村”之美譽。所以筆者以雙鳳村作為研究案例,對其進行古村落景觀特征的挖掘,并提出土家族古村落景觀的保護原則與保護建議,以期為后期的保護性發展提供微薄之力。
2雙鳳村概況
2.1地理區位
雙鳳村坐落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大壩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湖南省西北部,是土家族的主要聚集地之一。雙鳳村則就隱蔽在湘西永順的大山深處,位于縣城之西南,距縣城25 km,海拔800多m,近百戶共300余人。 雙鳳村原名“雙且”、“桑棲”或“雙棲”,土家語是 “兩只鳳凰”的意思,以村北、村西兩座山峰狀如鳳頭而得名。
2.2歷史沿革和發展現狀
2.2.1歷史沿革
雙鳳村及其周邊地區一直都是土家族分布的中心地區,積淀了深厚的土家族文化。據當地的族譜和祖墓碑文記載,雙鳳村已存在千年。
2.2.2發展現狀
雙鳳村村民多彭姓,除從外地嫁入該村的少數漢、苗族婦女外,均為土家族,就筆者目前所了解,全村共有96戶,325人,但多為留守的老人與兒童,青壯年多為外出。人少地多、科學種植水平低下等多種原因讓當地的村民生活水平較為落后,一直保持著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2000年,雙鳳村被定為湘西州90個特困村之一。2003年雙鳳村被中科院和云南大學確定為研究土家族唯一固定的調查點,隨后2011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名單。雙鳳村保留著土家族古老淳樸的民族文化氣質,是中國土家族文化之根源所在,這里有得天獨厚的農耕條件與豐富的生物資源,但由于村寨地理位置偏僻,與外界幾乎沒有交流。
2.3主要景觀資源
2.3.1自然景觀資源
雙鳳村位于湖南境內的“武陵源”地區,這里祟山峻嶺,懸崖陡峭,溝壑縱橫,激流飛瀑,有著中國南方最奇特的山區地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因地處偏僻,故而雙鳳村能夠完整保留著古樸原始的土家族民俗民風,是一處具有傳統、獨特的民族文化內涵的立體空間[2]。
雙鳳村所在的永順縣大部分土壤質地好,有機質含量高,適宜林木生長。自然植被多分布在500 m以上的山原地帶,以針葉林為主,其次是混交林。其森林資源豐富且十分獨特,不僅有5700余畝的大片森林覆蓋,還有300年以上的古村名木2000余株,其中有櫸木、南方紅豆杉、楠木、楓香、松柏等,尤其是原來的進村古道有300年以上古柏樹200余棵,且沿路成行,盤根錯節,苔鮮與古木共生,更顯古老滄桑。
2.3.2人文文化資源
雙鳳村在千年的漫長歷程中逐漸沉淀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家文化,不僅表現在服飾、飲食、建筑、社會等各方面,而且它也是目前仍在使用土家語的少數村寨之一。所以雙鳳村不僅是附近“七寨半”人地源頭,更被認為是中國土家族文化之根源所在[3]。曾有不少著名專家學者,如語言學家羅常培、民族學家潘光旦等,來雙鳳村進行田野調查。擺手舞、毛古斯舞、梯瑪神歌、打溜子、土家織錦、婚嫁歌、土家族過趕年等極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在這里仍然保留得較為完整。其中,被稱為人類戲劇活化石的土家毛古斯舞、擺手舞也是最開始從雙鳳村被發現和整理后,繼而推向武陵山區土家族民眾乃至全國土家族聚居地的。而且,雙鳳村還保留很多土家族民族文化遺跡,土家祠堂、官亭、八字門、九蓉庵、五谷祠、接龍橋、轉角樓群等特色建筑群,特別是這里的擺手堂堪稱國內土家族建筑歷史年歲之最,還有保存完好的3 km巖板古道等,都彰顯了這里部族活動的規模與久遠。
3雙鳳村古村落景觀及特征分析
3.1雙鳳村古村落景觀分析
3.1.1村落布局
由于交通不便,目前雙鳳村仍隱蔽在湘西大山的深處,散布在崇山峻嶺中的山谷坡地,表達了“自古以來土家村寨散處溪谷、所居必擇高峻”的居住特點[4],且隨等高線有機的分布(圖1),所以適合于南方山地的干闌式建筑就成了土家族村寨民居的基本特征。同時由于其地理條件的限制,雙鳳村基本上是各家各棟相互獨立的選擇住宅基地和朝向,但村落的整體布局結構較為明朗,一條溪水從村中部橫穿,各棟建筑依山就勢,分臺而筑,層層相疊,錯落有致,反映出一定的景觀和防御功能以及風水格局。村民們也非常注意保護自己居住的環境,在自家住宅周圍栽種很多樹木花卉,民居建筑時常隱蔽于樹林之中,再加上壯觀的山勢蜿蜒起伏,使人感覺到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這也成為雙鳳村的特殊風景。
3.1.2民居建筑
雙鳳村的民居是完整的古建筑群,大部分為清代的木結構建筑,現存一棟明代建筑,幾乎沒有一棟現代建筑,所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民居建筑繼承了土家傳統建筑形式——吊腳樓。吊腳樓多為四排三間,五柱八棋或四柱三棋,是在湘西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的產物,反映了建筑對環境的良好適應性,是土家文化的優秀典型代表。雙鳳村的房屋取材都是具有冬暖夏涼性質特點的木材,底層以石頭作為基石,不僅可以防止木材腐爛,也有利于房間透氣通風。村中家族建筑空間的造型與漢族相似,頂有懸山、歇山、重檐、披檐等多種形式,但又有很大不同,多出檐向外懸挑,別有一番風味,比如土王祠(圖2)。雙鳳村民居建筑還有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門多。堂屋正門一般有三扇很高的門,睡房、廚房、火堂一般都有2道門。這樣的內部構造使房屋間間相連,大大提高了房屋的通風和采光效果。
3.1.3街巷空間
雙鳳村的村落街巷景觀別具一格,雖然街巷的形態是單一的但是它的空間布局卻是多樣的。行走于村寨中,站在不同的街巷上所呈的景象亦不相同:時而有如參天大樹的土家建筑橫臥眼前,時而一眼即可看到路盡頭的天際線,時而可以俯瞰整個村寨。但是雙鳳村的發展處于整個永順縣較落后的地區,其街巷的路面是由堅硬的五花石板鋪成,有的地方已經凹陷下去。
3.1.4生產生活場景
湘西永順山區土家族村落,包括雙鳳村,其古村落景觀所包含的不僅僅是靜止的景觀,還包括人們進行日常的農業生產和生活場景。恬靜的鄉野田埂、彎腰忙碌的農人、提籃送飯的孩童、舉槌浣衣的婦人,真實而又簡單的日常生產生活場景,反映湘西永順山區土家族村落鄉土農業景觀的真實狀況。同時,土家族民風民俗和節慶活動,如“牛王節”、“六月六”,茅古斯、擺手舞等充滿土家族鄉趣和民俗氣息的文化也是當地的生產生活場景的藝術化反映。
3.2雙鳳村古村落景觀的特征分析
3.2.1科學的建筑選址
湘西民居建筑在建造之前首先是要對選址進行堪輿,即是傳統的風水相地。同樣,雙鳳村的建筑房屋也非常講究選址,注重人與大自然的和諧,追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民居建筑選址多與山水樹木相聯系,“居山水問者為上”,講究與周圍自然環境有機結合。這正好符合風水術上認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以及“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是最理想的居住之地的說法[5]。
3.2.2運用鄉土材料
雙鳳村民居建筑的營建材料選用當地的鄉土自然材料,反映了鄉土景觀“自上而下”、“自發而成”的特點,呈現出了一幅樸素而又古色古香的鄉土景觀面貌。這是由于雙鳳村家族政治制度影響下的宗族信仰的主觀選擇,也是當地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自然條件以及貧窮落后的經濟條件的影響下的客觀選擇。整個村落周圍叢林密布,豐富的森林資源為土家族人的建筑提供了有利條件,也是由于土家族人的自然崇拜,土家族人并沒有肆意妄為地對大自然進行毫無休止的索取,僅僅只是在建房方面采用了木材,但是這并沒有影響到整個生態環境的正常發展。
3.2.3與自然共生的居住環境
雙鳳村地處山區,河道曲折迂回,其水量和流速均受季節變化影響較大。村落既要近水,又要防洪,所以村中民居建筑均建于距水面較高的兩岸。河床露出水面的巨大巖石,成為村落堅實牢固的天然基座。在總體布局上,雙鳳村民居建筑順應地形、尊重自然,不僅大大減少了施工過程中的挖、填土方量,還有利于避免對地層結構建設性破壞所帶來的滑坡等自然災害,達到保護生態的作用。除此之外,順應自然山水格局,有益于節約資源和改善局部小氣候環境,正因如此,才創造出山清水秀的優美自然環境。同時村民注重居住環境的綠化,大量栽植地方特色樹種,營造兼具實用和美觀的自然生態環境,維系著自然、村落以及人之間質樸的內在聯系。
3.2.4獨特的排他性
湘西永順山區雙鳳村的鄉土景觀深受當地地理、氣候、歷史、文化的影響,所有展現在人們眼前的鄉土景觀元素都是來自這個地區,與這里生活的人們和曾經生活過的人們息息相關,是當地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所積累和形成的獨有的經驗和模式,而且由于湘西永順山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常年與外界的溝通處于滯后和不方便的狀態,較少受外來信息的影響和侵蝕,所以雙鳳村古村落景觀又具有排他性。
4雙鳳村古村落景觀環境存在的問題
4.1部分建筑結構腐化,存在安全隱患
雙鳳村中有不少民居建筑已經存在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僅其頂梁與立柱等木結構早已開始腐化,而且因常年的風吹雨打和缺少維修,同樣的木質墻壁并非如原先那樣堅固,甚至有部分房屋開始傾斜,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給當地居民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
4.2鄉土聚落的傳統建筑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要求
隨著科技進步和現代化發展,以木為主的土家族傳統建筑民居已經逐步顯露出其不能滿足現代化生活的弊端,傳統建筑與現代化生活節奏之間矛盾重重。比如傳統建筑無衛浴空間,現代人的洗浴、如廁問題難以解決,再比如傳統建筑在結構上并沒有無排水設施和空間,當地人的生活排水多隨意潑灑,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面對生活上的不適應不方便,當地的年輕人開始利用現有的科學技術,對傳統的建筑加以改造,雖然獲得了生活上的便利,但是也使得傳統建筑失去了原有的“土”味兒。
4.3外來文化沖擊和“空心村”現象導致人文景觀失衡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交通的便利、人員的對流以及信息的融合越來越強烈,如今當地的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土家族文化中出現許多與現代文化不相適應的東西,村寨的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以及一些歷史文化遺產也遭受到一定的破壞,鄉土人文景觀早已出現了失衡的狀態。還有,土家族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很多土家族的傳統文化,不管是建造技藝,還是傳統工藝技術如土家織錦、制陶印染、雕刻以及編織等,大多是靠口口相傳和實踐當中的學習。然而當地的年輕人或遠走他鄉以求更富足的生活,或飛出大山深造學習或是在接觸到外來文化后覺得本地文化是“土”的、“不時髦的”,他們沒有足夠的意識或不愿意去繼承這些土家族的傳統文化,這使土家族村落的人文景觀正面臨著藝術人才斷層,景觀失衡的狀態。雙鳳村也是如此,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加上經濟落后,村中常住人口大部分是留守的老人與小孩,絕大多數有勞動能力的青壯年都外出打工,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空心村”。這也導致了當地村民對村落原生態景觀的保護顯得無能為力。
5湘西土家族古村落景觀保護探討
5.1保護原則
5.1.1保留原生底本原則
雙鳳村仍保留著完好的土家文化,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關系包括選址、布局、整體景觀格局等大部分延續了最初的特征,人們對于自然的依賴并沒有減小,伐木取火、飲用山泉等生活方式仍有保留,包括居住建筑材料、村落內部空間結構、村落周邊農業用地、灌溉系統等均沒有多少變化。村內的一切都是取材于自然,仍然具有原生態的古韻。因此,必須保留和維持村落的原址、原狀、原貌,原汁原味地展現雙鳳村古村落居民充滿鄉土情感的生活景象。
5.1.2注重古村落景觀的完整性原則
雖然典型的民居、具有紀念意義的遺址是古村落個性的體現,是旅游開發的閃光點,但古村落包含的是時間和空間上的全部歷史信息,它的形象更注重于“古建民居+自然環境+歷史氛圍”多元統一而形成的某種綜合特質所構成的某種具有鄉土特色的地域景觀[6]。所以,應該將古村落景觀看成是自然和人文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對古村落進行整體保護。因此,對雙鳳村進行整體景觀的保護,不僅是對民居建筑的修繕保護,還是對村中古道的保護,以及對具有地域特點的樹種和古樹名木的保護,對蘊涵著村落歷史文化信息的傳統生產生活器物的保護等。
5.1.3維護村落居民利益原則
目前能夠像雙鳳村這樣完整保留古村落原始風貌的已經很少了。古村落的完整保護是以村落經濟落后和村民低水平的生活狀態為代價的,因此對古村落的保護利用要堅持維護居民利益的原則。只有增加居民的收入,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使居民成為古村落保護的最終收益者,才能避免潛在沖突,實現古村落文化的有效保護和傳承。
5.1.4可持續保護發展原則
古村落的生態、物態、文態等景觀是歷史文化長期以來在其土地上的沉淀和展示。因此,必須將古村落進行可持續保護及發展[7]。同時,將古村落的景觀保護發展與村民的切身利益緊緊聯系起來,加強村民對古村落歷史人文環境的保護責任與意識。通過科學有效的保護和開發方式,帶動就地就業和當地經濟,賦予和延伸古村落景觀發展新的生命力。
5.2保護策略
5.2.1運用傳統技術和工藝進行維持古村落原始整體風貌
湘西大多數土家族的祠堂(即擺手堂)早已喪失原本有的使用功能,只有在重大的日子里才會重新擔任原本的職責。雙鳳村也不例外。擺手堂作為土家族傳統民居聚落中家族宗祠以及家族集體活動的中心,是土家族特色的象征點,這類重要性建筑需要運用傳統的建筑技術、工藝以及材料整體性地保護和修復[8]。對于部分存在安全隱患的老建筑、破壞的街巷路面、已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建筑,要做適當的修繕與還原,注意保持原有的古村落鄉土風貌。同時在不破壞古村落景觀原真性的前提下進行,也要注意完善村落中的公共設施建設,比如排水設施、公共活動空間等,做到與整體景觀風貌相協調。
5.2.2發展本民族經濟,鼓勵村民參與保護
在雙鳳村民居聚落保護過程中,應尊重當地的生活習慣,加大對土家族古村落的文化宣傳力度,鼓勵村民參與保護。雙鳳村土特產及民族特色產品豐富,例如茶葉、菌類,可以鼓勵和支持當地村民開辦加工產業,吸引本土年輕人的留守及回鄉,同時大力宣傳民族特色產品,比如西蘭卡普(土家織錦)等手工藝品,打造和提升當地旅游附屬產品價值品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解決了就地就業問題。
5.2.3建立健全保護機制
古村落景觀保護必需建立一個政府為主導,專家、技術人員與當地鄉村民眾和社會組織團體共同參與的合作機制[9]。政府提供相關政策、人才和資金等方面的傾斜;專家和技術人員提供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以防止盲目開發與破壞性建設,有利于村落的健康持續發展;當地村民的支持和參與則是古村落景觀保護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必須要建立村規民約,增加明確保護聚落傳統景觀的條文,以多種方式引導和調動當地群眾參與保護的積極性,引導群眾合理利用傳統景觀,提升村民對自己家鄉的認同感。
5.2.4打造湘西土家族古居民帶,保持古村落景觀生命力
雙鳳村由于地勢高峻,長期與外界缺乏聯系,有一種逐漸淪為“文化孤島”的發展態勢。然而古村落民居格局的形成既受自然地理環境的深刻影響,又與復雜的人文因素密切相關,傳統民居正是因此得以傳遞和延續[8]。可以借用老司城遺址申遺成功的輻射帶動效應,結合村落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規劃,系統保護村落傳統空間形態,并將雙鳳村與其他附近幾處典型村落串成有機的旅游帶,形成一個整體的湘西土家族古民居聚落帶,促進旅游經濟發展,并帶動其他相關經濟發展,延續傳統民居聚落和古村落景觀旺盛的生命力。但需要注意控制商業的過度開發,防止對雙鳳村民居聚落的自然風水環境和原生活狀態造成破壞,要保證古村落景觀的統一整體性。
6結語
雙鳳村作為目前保留較為完整的土家族傳統民居聚落的典型代表,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從文化景觀遺產方面的專業視角進行少數民族古村落景觀保護是專業人員不可推卸的責任,且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玉.湘西土家族傳統生存方式初步分析[J].群文天地,2011(23):180,216
[2]雙鳳村:中國土家第一村[EB/OL].中國民族宗教網.(http://www.mzb.com.c)
[3]龍曄生,譚瑾.文化自覺與特色村寨的保護發展——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為例[J].民族論壇,2012(16):30~34.
[4]向華.土家族民歌旋律音調結構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3.
[5]袁祺.湘西傳統村落生活配套設施的現代適應性改造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6]段超.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20~24.
[7]方美清.論西遞古村落景觀的特征及保護[J].現代裝飾(理論),2015(10):55~56.
[8]謝瑩.淺談湘西土家族民居聚落特點及保護現狀[J].山西建筑,2009(19):8~9.
[9]張桂紅.孤島型古村落景觀的保護與傳承——以賀州黃姚古鎮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5(25):180~181,183.
[10]伍正剛.湘西地區土家族古村落旅游開發路徑研究——以石堰坪、廟崗等村為例[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6(5):48~51.
[11]汪海,金德谷.土家族地區傳統村落發展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6(8):54~57.
[12]李金霞.湘西永順山區土家族村落鄉土景觀的探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13]李思宏.湘西山地村落形態特征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9.
[14]梁正海,柏貴喜.村落傳統生態知識的多樣性表達及其特點與利用——湘西土家族村落“蘇竹”個案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