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世維 李黔春 李濤 徐浩 蔡萬翔 江中潮
【摘要】目的:總結恥骨聯合骨軟骨炎的臨床處理方面的診治體會。方法:對收治的1例恥骨聯合骨軟骨炎患者采用口服中成藥聯合中醫特色理療的方法治療,回顧性分析其治療方法,并總結其診治體會。結果:該患者癥狀明顯緩解,根據VAS評分其治療結果滿意。結論:口服中成藥聯合中醫特色理療療法在恥骨聯合骨軟骨炎的臨床治療中有一定優勢,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恥骨聯合骨軟骨炎;中成藥;中醫療法
【中圖分類號】R681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7)06-0092-03
恥骨聯合骨軟骨炎(pubic ostitis)是發生于恥骨聯合區域的非化膿性病變,主要以恥骨聯合及恥骨支處疼痛為主要表現。女性多于男性,病情常反復發作,可持續數年,多可自愈。本病在臨床中極少見,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據查閱文獻認為可能與外傷、感染、手術、分娩或多種因素綜合作用導致恥骨聯合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有關[1-2]。關于本病的治療,國內外文獻報道也不多,目前尚無統一標準。筆者對收治1例恥骨聯合骨軟骨炎患者采用口服中成藥聯合中醫特色理療的方法治療,治療前后歷時半月,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治療體會結合文獻報告如下,供臨床參考。
1病案資料
患者周某,女, 70歲。因“骨盆部疼痛1年余,加重1周”于2016年6月2日入院。1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骨盆恥骨聯合處疼痛,彎腰及活動后加重,無雙下肢麻木,行走距離無明顯受限,于外院就診提示“雙側恥骨聯合增生性關節炎”,口服止痛藥(具體不詳)后稍好轉。此后上述癥狀多次反復,每次發作時患者均口服止痛藥治療。1周前,患者上述癥狀加重,行走輕度受限,遂來我院治療。入院查體:骨盆部恥骨聯合處疼痛拒按,局部壓痛(+),得熱稍舒,遇寒加重,舌淡苔白,脈沉細澀,骨盆分離試驗(+),雙側腹股溝中點處壓痛(±),下蹲及上樓梯較困難,局部無紅腫熱表現,無四肢麻木,雙下肢肌力正常,末梢血循及肢端感覺正常,入院VAS評分[3]8分。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史30余年,現無胸悶、胸痛等不適。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血沉:52mm/h(正常0~30mm/h末);膽固醇:541mmol/L(正常<52mmol/L),甘油三酯:236mmol/L(正常<170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361mmol/L(正常<312mol/L);類風濕因子(-),自身免疫抗體譜(-);余血液學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骨密度檢查:平均T值-19;骨盆X線如圖1所示。
根據患者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結果,恥骨聯合骨軟骨炎診斷基本明確。入院診斷:恥骨聯合骨軟骨炎(交骨痛,證屬寒凝經脈證);骨質疏松癥;冠心病。
2治療
囑患者臥床休息,低鹽低脂飲食。予以參芎葡萄糖注射(貴州景峰注射劑有限公司)、鹽酸氨基葡萄糖片(四川新斯頓制藥有限責任公司,1片/次,2次/d)、中成藥痹祺膠囊(天津達仁堂京萬紅藥業有限公司,主要成分:馬錢子、地龍、黨參、牛膝、三七、川芎、白術、甘草、丹參、茯苓;4粒/次,2次/d),口服鈣爾奇D(蘇州惠氏-百宮制藥有限公司,1片/次,2次/d)、阿法骨化醇軟膠囊(昆明貝克諾制藥有限公司,1粒/次,1次/d),同時服用調脂藥物。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加用中醫特色理療,本例患者中醫辨證為寒凝經脈證,治當溫經散寒祛瘀,于恥骨聯合部予以中藥薰洗,方選活血止痛湯加減:蘇木40g,當歸40g,川芎30g,紅花30g,乳香20g,沒藥20g,細辛30g,三七20g,白芥子20g,赤芍20g,陳皮20g,桂枝20g,地鱉蟲20g,透骨草30g, 麻黃30g。加水2000 mL 浸泡6~8 h 后,置于XZQ-V 中藥熏蒸器(常州崢嶸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內,溫度控制在40℃左右,時間30min,1次/d,5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d,共2個療程;蠟療:將醫用石蠟放入恒溫電蠟療儀(安陽市翔宇醫療設備有限責任公司,型號XYL-Ⅲ型)中加溫至60℃溶化成液體, 將其倒入醫用平盤中制作成長30cm,寬20cm,厚度約07~10cm的蠟療餅備用,待蠟療餅的表面凝結成固體,中心為半流質狀時(表面溫度為40~43℃),將蠟療餅用一次性治療巾包裹后緊貼于恥骨聯合處,每次治療25~30 min,1次/d,5次/周,共治療2周。
患者經積極治療后恥骨聯合部疼痛癥狀逐漸好轉,至入院1周時患者感疼痛癥狀明顯緩解。治療2周后,患者疼痛癥狀消失,臨床治愈出院。出院時查體:骨盆部恥骨聯合處壓痛(-),骨盆分離試驗(-),雙側腹股溝中點處壓痛(-),僅于爬樓梯時稍感恥骨聯合處隱痛,VAS評分1分。隨訪3月患者疼痛未復發。
3小結
由于本病臨床上極少見, 故國內外文獻報道很少,也缺乏規范、合理的診治方案,其臨床治療較為棘手。大多數醫師在臨床中都以對癥止痛為主,療效不一,但由于本病具有一定自限性,所以部分患者可能沒有經過系統正規的治療也能緩解。但本病容易復發,且部分患者發作較上一次有加重趨勢[4],因此早期診斷并制定有效的治療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該病好發于女性,可能與分娩有關,男性在行泌尿系手術后及運動員、舞蹈演員、年輕戰士也是好發人群[5]。病變范圍可累及單側或雙側,以單側居多[6],病因尚不完全明確,據文獻報道有以下幾種學說:①外傷學說[4](包括手術損傷或直接外傷);②感染學說[7](如繼發于化膿性骨髓炎);③血管損傷學說[4](有靜脈X線造影證實前列腺靜脈叢及骨盆內骶血管損傷引起本病)等。但綜合來看,以上各種學說均有其不足,不能解釋所有發病機制,所以臨床上判斷病因,需結合患者病史綜合判斷,很多患者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恥骨聯合部出現無菌性炎癥反應,骨質吸收,從而引起本病。
恥骨聯合骨軟骨炎癥狀明顯,主要表現為恥骨聯合部或腹股溝處疼痛,活動后加重,可沿兩側腹直肌外緣向外下放射,部分患者可有行走受限,嚴重者出現跛行。此外,也有表現為下腹部、會陰部疼痛,少數男性患者有睪丸、陰囊疼痛不適等表現[7]。查體可見局部壓痛明顯,骨盆分離試驗陽性。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來確定,骨盆平片和CT為首選檢查方法[8]。該病的X線表現主要為恥骨聯合間隙不同程度的增寬,早期可見間隙旁恥骨緣骨質內縱行帶狀透光區,呈分叉狀、長條狀或水滴狀[9]。后期恥骨聯合處可見高密度斑片影,骨皮質毛糙,關節面下見囊狀低密度影,似鼠咬狀或蟲蝕狀骨質破壞,周圍骨密度增高,骨小梁顯示模糊。MRI檢查對于軟組織有較好分辨力,對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在MRI上慢性纖維和增生鈣化灶顯示T2WI等低信號,T1WI等低信號,STIR等信號,新生囊變病灶和水腫呈長T1WI和長T2WI信號[8]。本病在18F-FDG PET/CT上表現為恥骨聯合區域放射性分布異常濃聚[7]。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及影像學表現,即可診斷本病。有文獻報道,本病的癥狀出現和消失一般均早于骨破壞和修復[10] 。
恥骨聯合骨軟骨炎的治療原則主要是緩解臨床癥狀,縮短疾病進程。目前治療措施主要包括:①一般治療:包括臥床休息,用骨盆帶包扎骨盆,減少恥骨聯合活動,促進修復;②藥物治療:主要為消炎鎮痛藥、改善微循環藥物及中藥辨證治療;③中醫特色療法:中藥薰藥治療、蠟療、灸法等;④物理療法:如超聲波治療;⑤封閉療法:在疼痛點運用消炎鎮痛藥進行局部封閉治療;⑥手術治療:部分患者內科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癥狀重,可考慮外科手術治療,清除局部壞死組織,促進骨形成。國外有研究認為對于藥物和物理治療效果不明顯的患者采用手術治療可以縮短病程,盡快恢復健康
本病在中醫學中沒有明確記載,根據患者癥狀及體征,當屬“痹癥(交骨痛)”范疇。本病多為感受風寒濕邪、慢性勞損或扭閃外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所致。不通則痛,故臨床以溫經散寒、祛濕通絡為主要治法。本例患者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予以溫經散寒、祛濕通絡的中藥熏洗,可改善局部循環,使經絡氣血通暢,疼痛得減。中醫療法在本病的臨床治療中有一定優勢,其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Beatty T.Osteitis pubis in athletes[J].Curr Sports Med Rep, 2012,11(2):96-98.
[2]高樹明,蘭燕,霍志毅,等.芭蕾舞學員恥骨聯合骨軟骨炎的CT診斷[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8,24(6):808-810.
[3]郝雙林.臨床疼痛的測定方法及其評價[J].國外醫學麻醉學與復蘇分冊,1993,14(4):228-230
[4]霍忠陟,霍雨佳.恥骨聯合骨軟骨病22例X線改變[J].黑龍江醫學,2008,32(4):320
[5]劉強.恥骨聯合骨軟骨炎2例報告[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23):246.
[6]籍萬明,張金峰.分娩誘發雙側恥骨聯合骨軟骨炎1例報道[J].臨沂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02,(4):297
[7]王建鴻,李友仁.低毒感染性恥骨聯合軟骨炎2例[J].武警醫學,2005,16(11):844-845.
[8]陳義加,裴之俊,楊怡,等.恥骨聯合骨軟骨炎PET/CT顯像1例[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1):115-118
[9]張曉雍,胡貴峰,馮少仁,等. 恥骨聯合部骨軟骨炎的影像學表現[J]. 當代醫學,2013,19(35) : 67-69.
[10]郭澤勛,陳德才.非化膿性恥骨骨炎2例報告[J].黑龍江醫學,2000(10):74.
[11]歐定錦,周澤瑤.女性非化膿性恥骨骨炎(附23例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 醫學專業,2012,(28):118-119.
[12]Sudarshan A.Physical therapy management of osteitis pubis in a 10-year-old cricket fast bowler[J].Physiother Theory Pract,2013,29(6) : 47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