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親愛茶。父親是大隊書記。父親好客。只要他在家,客人就不斷,有反映情況的,有匯報工作的,有尋求調解糾紛的,有沒事過來坐坐聊聊的……來人都上茶。印象最深的,是在“雙搶”后期,早稻收完,產量大概知道了,干完一天活的生產隊主要人物聚在門前梧桐樹下,就著朦朧的星辰月光,圍坐在一起,邊喝茶,邊談生產,邊聊收成,邊說笑話。這樣的場景常常要維持到很晚,父親陪著,直到大家都困了,打著哈欠,懶懶地散去,父親才離開。
父親喝的就是家鄉桐城產的綠茶,價格便宜,還不是現在小有名氣的桐城小花,就那一種茶,誰來了都喝它。但沏的方式不一樣,根據客人的身份稍有區別。公社、大隊領導來了,每人一杯,用帶蓋子的瓷器杯沏,以示尊重。生產隊社員、本村人、熟人,或來人太多,就用大茶壺泡,再倒入玻璃杯中,每人一杯,這樣省茶省事,大家喝起來也隨意。夏天晚上人多的時候,就將一種叫不出名稱,能結出野果子、帶刺的植物,砍一捆嫩的,煮開了當茶喝。其味道與茶差不多,長在地邊,隨處都是,任你砍,沒成本。
父親對茶葉的檔次要求不高,當時也沒條件。但對茶葉保鮮要求高,走了味、受潮、時間長了的,他一喝就知道。南方氣候潮濕,尤其是梅雨季節,茶葉極易受潮發霉。但是父親有辦法,茶葉買回來后都用大的鐵皮筒裝好,再隨意放入幾塊用軟紙裹好的木炭,然后再用軟紙封口蓋嚴,密封效果還真不錯。常用的茶葉放小筒中,喝完了再從大筒中取。大筒放在稻倉或放麥子的瓦缸中,以利于保鮮、干燥、不串味。拿出的茶葉一直保持著一股清香味兒,放入杯中,能聽到茶葉落到杯底的清脆響聲。
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常跟在父親身后,幫助父親接待客人,燒水、洗茶杯、取茶葉、加水,這些都是常干的活兒。就因為這個原因,我曾被父親調侃很小就見過“大人物”——公社領導,算見過世面的。也許還因為這個原因,不知不覺中也鍛煉了我的待人接物能力,且受用至今。
【作者系海軍后勤部直工局副局長】
父親的茶
☉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