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結?オ?
當前旅游行業社會用工需求缺口較大,與中職學校旅游專業學生畢業后求職擇業情況出現的瓶頸狀況顯得極為不協調。本文謹從心理學角度對中職旅游專業學生求職擇業心態作分析,并提出調適的對策。
一、問題提出
旅游業以其關聯帶動性和綜合性明顯的特點為社會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并積累了大量的社會財富,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深化,旅游人才匱乏,尤其是素質較高的一線服務人員緊缺,成為制約旅游業發展的瓶頸。與此同時,國家旅游局提出到2020年要從世界旅游大國發展為旅游強國的發展目標,廣東是實現中國“旅游強國”目標的第一責任省,提出了要率先成為中國旅游強省的發展目標。面對急劇發展的旅游人才缺口,各大旅游職校擴大招生數量,加大對旅游專業建設的投入,社會媒體上也出現了不少旅游職中畢業生未畢業就已經被用人單位“預訂”一空,薪金待遇還算不錯等喜聞樂見的消息報道。
然而,在令人欣喜鼓舞的同時,許多從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指導的教師也發現了不少令人憂慮的問題:一方面是用人單位“吃不飽”,另一方面是相當一部分學生要么好幾個月都還沒有落實單位,要么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家旅行社帶幾個團,那家導游公司上幾天班,三心兩意打“游擊戰”。
經過多次深入調查,筆者認為:當前職業教育除了教會學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同時,教會學生認清社會就業形勢,準確給自己定位,調整擇業心態,改變就業觀念,主動適應社會需要是解決目前中等職校學生就業問題和旅游行業初級從業人員供需矛盾的關鍵切入點。
二、旅游專業畢業生就業心態誤區面面觀
1.求“高”心理
在我校大多數旅游專業學生求職擇業中都出現這種心理。學生不了解社會的就業形勢,高估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外觀形象,一味地要躋身于旅行社當導游,出現了旅行社類求職“一面倒”、酒店類崗位無人問津的局面。學生中大部分認為自己是本地人,讀了三年旅游專業,首選旅行社,認為到旅行社當導游比到酒店當服務員要高尚,沒得選擇之下才到酒店,而且還要是高星級酒店。
2.求“利”心理
現階段學生攀比之風蔓延甚重,尤其是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讀書求學之時攀比衣著打扮是否符合潮流;求職擇業之時,更會比較薪金高低,“薪金高、福利好、品牌響”的旅游行業,學生蜂擁而至去報名面試。這種現象往往是出于功利心理,忘記自己只是“初出茅廬”的小生,而盲目追求高收入的工作。
3.求“穩”心理
求穩心理是指學生在選擇職業時往往從職位的穩定性和舒適性出發而選擇酒店、旅行社中相對安逸舒適的辦公室工作崗位,這種心理尤其體現在受傳統家庭教育影響較深的學生身上,父母總是懷著“安穩”心理越俎代庖。
4.求“閑”心理
學生在求職中“挑肥揀瘦”,不是嫌工資低,就是嫌太辛苦,身上一股嬌氣嚴重縮小了他們擇業的范圍,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寧可在家待業吃喝玩樂,讓老爸老媽多養一年半載,也不去干那些出力不少、掙錢不多的工作,求閑心理在富家子弟、獨生子女的學生隊伍中為數還不少。
5.從眾心理
“從眾”“羊群”心理在學生身上體現明顯,我們在就業指導中再三告誡學生,求職擇業是一項嚴肅鄭重的大事,一定要認真考慮,謹慎從事,決不能“跟著感覺走”,盲目從眾。有的具備讀書升學能力的學生看到自己最要好的伙伴選擇就業,也跟著放棄報考高職院校,和摯友一起面試求職。這是學生中沒有主見,獨立意識薄弱的表現。
6.依賴心理
持有依賴心理的學生更能體現其獨立能力的脆弱,多數集中在獨生子女群體上。這類學生在填寫中考志愿時都是由父母或班主任做主,臨近畢業了,這類學生又把就業的希望寄托在學校的老師身上,懷著“船到橋頭自然直”的過分樂觀依賴心態。他們一方面希望找到稱心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處奔波,于是有的求千里之外的朋友牽橋搭線,有的對工作左顧右盼,拿不定主意,靜觀其變,以致貽誤了最佳求職時機。
三、旅游專業學生擇業心理問題調適與對策
供需見面,雙向選擇,優勝劣汰的新型就業機制在中職學生心中引起強烈的波動,中職旅游學生既非大學生的層次,也沒有太多的社會閱歷,畢業離校之際少了幾分躊躇滿志,多了幾分彷徨迷惘。面對即將畢業,不少學生是束手無策,產生“畢業等于失業”的畏懼心理,這對學生順利就業和未來發展是十分不利的。三年的中等職業教育,在課程設置上除文化課和專業課外,也必須引入職業心理輔導,完善學生心理發育和人格健全,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為學生職業生涯的終身發展打好心理素質基礎。結合旅游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生身心發展實際,我們可以將職業心理輔導滲透在三年的教育中,分階段實現目標,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各種學生在求職擇業時出現的不良心態。
1.一年級
由于學生對就讀職校大多有自卑心理,對學習采取自暴自棄態度,沒有明確的職業意識狀況,因此,對一年級學生的職業心理教育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活動,比如新生入學教育,從業專題報告,讓學生懂得在平凡的職業崗位上也能成才的道理,鼓勵學生克服自卑,立志成才。另外還可以結合日常行為規范訓練和紀律教育,通過勞動服務周、出外實地考察活動,逐步樹立旅游從業意識,用未來從業人員的要求,逐步規范自己的行為習慣,加強禮儀教育。目標是讓學生告別昨天,克服自卑,樹立自信,接納自己,培養興趣,立志成才。
2.二年級
這是三年職校生涯的黃金時段,學生已較多接觸旅游專業知識技能,開始具體考慮未來職業。對二年級心理教育的目標是:普及心理知識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的個性特點,包括外觀條件和內在氣質,找準自己的定位,學會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了解旅游職業崗位對從業人員的心理素質要求,比如說要當一名合格的導游,學習上要順利考取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證,心理上要具備承受困難挫折和巨大工作壓力的素質,那些嬌生慣養,缺少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或者性格內向悲觀,少言寡語的學生是不適合從事導游工作的。許多教育工作者都認為中學生的可塑性和發展潛力是非常大的,若他立志要當一名導游,我們就要想辦法引導學生主動努力塑造自己良好心理品質和個性特點,以發展的觀點去追求“人職匹配”。實踐中,我們可以具體通過結合職業理想教育,通過心理品質測試、社會調查、參加旅游交易會服務等活動,讓學生了解自己職業個性心理品質特點,了解未來職業崗位對從業人員心理素質要求,塑造良好心理品質,主動適應職業崗位要求。還可以結合愛國主義教育,通過等級考試、技能競賽、第二課堂等活動,鼓勵學生學好本領,服務社會。指導學生結合專業特點,在學習知識技能中學會學習,終身發展,在職業生涯中為社會主義事業多作貢獻,從而實現二年級的心理教育目標:認識自己,了解職業,主動適應,積極匹配。
3.三年級
根據我校旅游專業教學計劃安排,三年級第一學期,學生實行分流,一部分具備讀書升學能力的學生集中分入高考班繼續留在學校學習,參加高職類考試,另一部分選擇就業的學生集中歸入一班,同樣也留在學校學習,但兩部分學生的學習目標已有所不同,就業班的學生側重是考取餐飲、客房、導游等職業資格證書,儲備就業資本,到了第二學期就去相關的用人單位實習試用,最終順利走出校園,融入社會,順利過渡,實現角色轉換。這時期,心理教育要重點做好畢業班學生擇業心理定位不準,求職面試心理調適不當,以及部分學生在實習期間容易發生心理危機的預防和調教工作,目標是:調整心態,積極應對,學會做人,順利過渡。心理輔導老師要與就業指導老師通力合作,學校、家庭、用人單位三方積極配合,對學生進行擇業心理指導,主要抓以下三個環節:
(1)擇業前的心理準備
除指導學生做好收集分析就業信息,制作簡歷、求職信等自我推薦資料準備外,著重指導學生確立個人發展與社會需要相統一的擇業觀念,定準擇業的心理位置,克服一步登天的浮躁擇業心理誤區。
(2)應聘面試的心理調適
盡管指導學生作了充分準備,但臨場應聘面試,一些學生還會出現焦慮、緊張等心理障礙,影響正常水平發揮。這就著重指導學生適度注意儀容儀表,舉止禮儀,訓練應答技巧,掌握緩解緊張心情的小方法,使學生能充滿自信,從容應對。
(3)實習試用期間的心理保健
學生從家庭到學校,從小學到中學,大都以自我為中心,在理想化的環境中成長。一旦進入用人單位,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緊張的工作節奏,上司、同事、客戶等復雜的人際關系,學生往往會感到壓力和困惑,產生焦慮、抑郁、敵對等心理障礙。結合實習管理,著重指導學生盡快熟悉工作環境,適應崗位要求,讓上司和同事覺得自己對企業是有用的,有立足的安全感;指導學生待人接物熱情大方,處理關系不卑不亢;指導學生安分守己,踏實誠信工作;指導學生克服怕苦怕累、自以為是、盲目攀比心理,勤業敬業,注重積累,依法保護自身利益;指導學生在從學校邁向社會,從一個學生轉變為一個從業人員的過渡期內,學會自我心理保健,克服心理“斷乳”危機。
四、結語
回顧幾年來在我校旅游專業學生開展職業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實踐工作,我們相信:以科研理論為指導,緊扣職校的特點,分年級、分階段落實目標,兼顧一般,突出重點,堅持以社會需要動向為指導,引導旅游專業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需要,一定會越來越受社會用人單位的青睞,當前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供需矛盾也一定會迎刃而解,中等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前景必定會越來越美好光明。
責任編輯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