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平
摘 要:路遙《人生》寫的是一出悲劇,是關于高加林劉巧珍在“走出土地”和“回歸土地”間的愛情悲劇。高加林面對黃土地時無奈的守望、人生偶然際遇下堅決地離開和經歷感情糾纏后落魄的回歸是其故事主要內容。高加林同劉巧珍、黃亞萍之間的愛情糾紛構成了高加林人生的矛盾與抉擇,推動著故事情節向前發展,代表了當時青年一代渴望走出土地的共同心聲和歷程。
關鍵詞:人生;土地;愛情悲劇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6-0-01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陜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這構成了其故事構架。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
一、高加林的自身形象
高加林是“可喜的農村新人形象”他繼承了父輩們的吃苦耐勞的品質,同時他對城市文明的高度向往又體現了他農村因襲的傳統生活方式不滿。從這個意義上說,高加林是農村改革中的中堅力量。高加林的人生一波三折:在遭受失去體面教師崗位的痛苦后,隨著叔叔的升職,他進入了縣最高權力機關,成為風光瀟灑的記者而拋棄了純潔善良的劉巧珍。失去巧珍后他又因克南馬媽的告發再次回到農村。從個人發展與追求來看,高加林在人生路上的選擇,固然有它充分的合理性,但是,他背叛了被農民視為神圣的倫理道德,用德順老漢的話說,高加林“把良心給賣了”。但他也有農村青年人生道路選擇的復雜矛盾:一方面他留戀鄉村的淳樸,更留戀與巧珍的感情;另一方面又厭倦農村傳統落后的生活方式,向往城市文明,希望能在那里生活和工作.這些都可以說高加林這一形象本身講究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其典型形象反映了現實生活的深刻性和復雜性。
二、劉巧珍的自身形象
劉巧珍是中國當代文學中具有個性的新形象、新女性。其性格具有雙重性,其形象具有典型性。她善良、美麗,她雖然沒有上過學,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強,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作為一個向往并奮力追求新生活的青年形象,她有一種深刻的自卑感,因為她沒上過學沒有文化。為了她所愛的人,劉巧珍開始刷牙了,雖然遭到眾人的嘲笑和父親的責罵,但這并不影響她追求新生活的腳步。在80年代初封建閉塞的西北農村,巧珍敢于沖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而追求自由戀愛,她的身上折射著新時代的光輝,她是勇敢地追求新生活的農村女性的代表,雖然她的追求最終以悲劇告終。
三、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悲劇
高加林是一個性格豐富且完整的復雜形象。在他的人生理想中,即包含著許多立足現實的目標,也有著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巧珍對高加林很早就愛得發狂發癡,但她痛苦地發現和高加林在文化水平上有很大的懸殊,她不得不讓心上人遠走高飛。其實,高加林和劉巧珍是兩個層次的人,如果沒有高加林失去民辦教師這段人生歷程,劉巧珍是沒有機會向他表示愛情的。高加林在失意時接受了劉巧珍的愛情,并且對她感情真誠不虛偽,但在他的人生的天平上,個人理想和前途的砝碼始終要比巧珍的愛份量重得多。所以在不同的文化素養和不同的理想追求基礎上的愛情,只要差別不縮小不消除,隨時都存在坍塌的危險,如果一旦高加林的生活環境和地位有所上升,他同巧珍的分道揚鑣就會成必然,他們兩個間的愛情必然以悲劇結尾。當然,城市姑娘黃亞蘋是他們愛情崩潰的催化劑,高加林以一個國家正式干部的身份和黃亞蘋相愛,彼此之間是完全平等的,黃亞蘋其實是高加林人生中的愛情理想。
四、愛情悲劇產生的原因
高加林和劉巧珍周遭的環境是閉塞的,也不允許們自由的相愛的,雖然巧珍大膽追求,但會遭到農村人的排斥,這是他們愛情悲劇的環境原因。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文化差異和理想差異,導致他們對所追求的生活的差異,是其愛情悲原的根本原因。高加林是當時一個奮斗著的形象,但他的形象又是復雜的。他頑強的奮進,不懈的追求;他渴望現代文明,向往現代生活,不甘心于農村狹小的天地。但是他的追求又脫離社會生活的,脫離人民大眾的,具有很強的個人因素,并且他的個人追求又是永無止境的,這必然摧毀他和劉巧珍的愛情堡壘。劉巧珍主觀上也是造成她與高加林愛情悲劇的又一原因。軟弱、妥協、狹隘是她思想性格上不可忽視的,正因為這種思想性格的左右,使得她的愛情裹足不前,始終處在一個小生產者的天地里,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愛情的悲劇。
五、社會意義
《人生》,一個簡單的名詞,其中包含了快樂,包含了幸福,更包含了許許多多心酸和苦楚。路遙認為,高加林因錯失劉巧珍而錯失了“人生的金子,錯失了人生的幸福。但是,讓高加林安分守己的和巧珍結婚,平平淡淡的過一輩子,他的人生就幸福嗎?個人認為,無論什么樣的人,人生中大概總會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抉擇,我們注定了會做出某一種選擇無論任何方向的抉擇,在擁有的同時也必將有所錯失。但無論怎樣的選擇,人生要堅守道德和良心的底線,在此基礎上進行積極地自我追求和奮斗,人生就會無怨無悔。這也許就是《人生》所要告訴大家的生命真諦。
參考文獻:
[1]路遙 《人生》,時代文藝社出版;2000,(8).
[2]李建軍 《路遙評論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