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范雎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雖非個人傳記,但就其人物復雜程度和后世褒貶不一的情況來看,其人物本身有著很大的研究價值和探索空間。本文以《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為主要依托,透過范雎在人生中的重大事件進行范雎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評價。
關鍵詞:史記;范雎;秦王
作者簡介:韓依霖(1992.12-),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15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6-0-01
在司馬遷的《史記》七十列傳里面,描寫過許多的謀士和縱橫家,范雎在此諸多的謀士里,并不是十分的突出,但范雎對于秦國統一天下的大業中,有著重要的貢獻。其自身性格和經歷對于秦國乃至整個戰國后期的歷史進程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一、恩仇必報的性格
在《史記》中恩仇必報的例子并不少見,范雎不是孤例,《史記·淮陰侯列傳》中韓信當年曾得漂母一飯之恩,發跡后以千金相贈,而對于亭長當年的慢待行為則贈百錢以嘲諷。《蘇秦列傳》中蘇秦衣錦還鄉以后,散金以償當年相助之恩等等。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觀念中,德怨分明是衡量一個士人能否成為君子的重要標準。司馬遷作為孔子儒家學說的推崇者,受正統儒家思想的浸染很深,不僅在“讓德”之上體現了儒家風格,同時將德怨之辨貫穿《史記》始終。
范雎出身于魏國貧民階層,也和大多數知名謀士一樣,在微時周游列國推銷自己的主張和見解,然而并沒有成功。后來跟隨魏國大夫須賈出使齊國,在齊國的幾個月里范雎一無所獲,卻意外地令齊王得知了他的口才,并賞賜了黃金牛酒,這令須賈對其產生了叛國的懷疑,在回國以后告訴魏相魏齊。“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睢,折脅摺齒。睢詳死,即卷以簀,置廁中。”
這段經歷是范雎一生的恥辱。這也就在范雎的心中埋下了仇怨的種子,在后來發達以后戲辱須賈,逼殺魏齊,當日之仇無一放過。而對于有恩于他的鄭安平和帶他進入秦國的王稽,則大加回報。司馬遷在《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對范雎的這種行徑作出了準確的概括: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二、機智老練的謀士形象
不管范雎的性格有著怎樣的特點甚至是缺陷,在政治上的范雎無疑是成功的。他從一個隱姓埋名的喪家之犬式人物,利用自己的口才與智慧一躍成為了秦昭王最為愛重的謀士,在其驅逐“四貴”一事上,范雎在政治上的老練和機智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范雎在《史記》中一共七次對秦王的進言。第二次在入宮之時初見秦王,這一次的對話是范雎成為秦國重臣至關重要的一次,同樣也生動地展現了范雎的聰明和善于把握時機。《范雎蔡澤列傳》記載:“范睢繆為曰:“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昭王至,聞其與宦者爭言,遂延迎,謝曰……范睢辭讓。”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范雎的寥寥數語便成功的觸碰到了秦王內心的渴望,令其敬執賓主之禮,而后秦王請教范雎時,運用了一系列的的諸國君臣事例來表明自己為了秦國的大業不懼死亡,忠心耿耿,愿意為了君主肝腦涂地而無所怨言。這樣的一襲忠言令秦王感動不已,為自己找到了一個抗衡“四貴”的有力同盟軍。
范雎在其后的幾次進言中把打擊的目標對準了軍功赫赫又功高震主的穰侯,這也是他深思熟慮,準確把握秦國朝堂形式之后所做出的決定。范雎明白秦王對于穰侯的種種容忍在于其為秦國征戰四方,戰功赫赫。所以他沒有針對穰侯的擅權和斂財等不需贅言的行為作出批判,而是將其軍事上的失策作為打擊對象,如此便使秦王對穰侯的能力產生質疑和不滿,又向秦王證明了自己在軍事上的獨到眼光足以替代穰侯。
成功扳倒“四貴”是范雎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的一張準入券,同時也是范雎作為一個成熟老練的謀士的最好證明。穰侯退出政治舞臺,罷相免兵權,所遺留下來的政治資源必然會被后來的勝利者進行瓜分,而范雎無疑是此次事件中的最大獲利者,一步登天,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新一任秦國國相。
三、急流勇退的智者
范雎的青云之路在長平之戰言而殺白起之后,開始走向衰落。因當年好友鄭安平的降趙而受到牽連,雖秦王對其愛重不減,但是范雎依然受到了牽連和打擊。而此時范雎的另一個恩人王稽也因為私通諸侯而被誅殺,令其陷入被秦王厭棄的恐懼中,認為他徹底失去了秦王的信用。正當此時出現的蔡澤便取代了范雎的位置,并且像當年范雎游說秦王一樣,蔡澤也利用了范雎內心的恐懼來勸說他急流勇退,以免不得善終。
于是范雎深感盛極必衰的道理,用和當年白起一樣的借口稱病辭相印歸封地,秦王再三挽留終究沒能使范雎改變主意。范雎的主動辭歸固然有著內心憂懼,渴望富貴安穩的因素存在,但更多的是范雎深諳為臣之道,并且也時刻踐行著這一準則。對比在和范雎斗爭中失敗的穰侯和白起,他們的共同問題在于失去了為人臣子的本分與規矩,功高震主和目無君王。而范雎不管是驅逐“四貴”還是言殺白起,都是迎合了統治者的心理,且從無逾矩之行。
從《史記》中可以看出范雎在歷史上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但總體上來說是功大于過的,不能否認范雎的存在為秦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中國歷史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
[2]謝模楷,王春霞:《<史記·范雎列傳>主旨新探》,《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