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弗吉尼亞伍爾夫憑借嫻熟的意識流技巧,通過人物對“生”與“死”瞬間的頓悟,揭示了生活的本質與真諦。《達洛維夫人》中的各色人物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去感悟精神世界的精髓,從而達到靈魂的頓悟。
關鍵詞:社會空間;大本鐘;個人空間;生;死
作者簡介:趙少紅(1990-),女,湖北孝感人,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英文系英語語言文學專業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6--01
在伍爾夫的這篇小說《達洛維夫人》中,“生與死”這一主題被賦予了深刻的內涵,現代人的生死欲念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景觀所體現的生死問題(以大本鐘為例)
大本鐘是倫敦的標志性建筑,成為了小說故事發展中的重要景觀,它蘊含著主人公的思想和價值觀念。據統計,全文中大本鐘一共敲響了7次,并且是以每15分鐘一次的頻率發生,小說中的人物在聽到鐘聲后均產生了不同的心理活動。大本鐘讓Clarissa回憶起了從前,并開始思考現狀;Septimus回憶起了從前他在戰場之上的血雨腥風,他的戰友陸續戰死沙場,在經歷了這一切的一切之后,Septimus可能經歷了重大的心靈創傷,處于一種癡迷避世的現狀;而對于此時的Peter來說,大本鐘的敲響實際也敲醒了他塵封的美好過去,過去與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Peter呈現的現狀是沮喪而憂郁的,沉迷于過去,不愿意面對未來。
第一次鐘聲響起時:“……人們都熱愛生活……”,然而,Clarissa卻茫然了,她并不知道生命對她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也許在她看來能夠活著就是最好的,至于意義,根本就不是她應該思考的問題。而滑稽的是,當Clarissa的耳邊回蕩起第二次鐘響時,氣氛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她突然覺得壓抑與恐慌,一種前所未有的無所適從吞噬了她。與Clarissa截然不同的是,冥冥之中,鐘聲讓Septimus預感到的是死亡的巨大力量,他經歷過真實而殘忍的戰爭,此時的鐘聲更多的是勾起了他對戰時殺戮場景的回憶,這些陰影一直伴隨著他,以至于他對生活一直耿耿于懷,對于生活,他內心充滿了極大的恐懼。戰爭讓人變得冷漠且麻木,Septimus就是此類人物的代表,他的心理活動具有極大的普遍性。
二.社會空間所體現的生死問題(以倫敦為例)
小說《達洛維夫人》是以戰后英國首都倫敦為大背景展開的,作者意圖以倫敦的縮影去映射戰后現代人的生活狀態。
“在現代社會里,人們彼此之間的陌生化現象說明了城市生活已不再受社區支配,城市因此變成了一個陌生人的世界?!比绻f布爾頓是指引人們步入理想生活的燈塔,帶給人們無限幻想與憧憬,倫敦則是壓抑與沉寂的象征。這樣的城市氛圍導致了Septimus的瘋癲癡迷,他妄想通過自己獨自一人的努力來拯救這座城市乃至這個社會,理想與殘酷現實的巨大差距導致了他極大的心理落差,從而導致了他最后的死亡。六月本應該充滿希望,讓人對生命產生無限美好的遐想,但是死一般的沉寂卻淹沒了整個倫敦城,戰爭的結束伴隨著數以萬計的人生命的消逝。Septimus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忍,并親自參與了戰爭,戰爭帶給他的創傷是綿延不絕的,將伴隨著他整個人生歷程,直到生命的終結。
三.個人空間所體現的生死問題(以Clarissa和Septimus的命運為主線)
以下將從心理學術語comfort zone來分析兩人的生死命運。
心理學研究說,人類對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可以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
舒適區是人們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人們固定的習慣、觀念、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和心理定式,使人們處于一個只屬于自己的“心理舒適區”。舒適區意味著一個人感到自在的范圍。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會在自己的舒適區感到舒服和自在。一旦跨出屬于自己的舒適區,普通人就會感到不安和恐慌,而對于那些天性大膽敢于嘗試的人來說,他們更容易取得成功,因為他們對舒適區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新鮮,這種好奇心會趨勢他們跨出自己的舒適區,從而獲得比常人多的機會和體驗,從而獲得成功。
1. Septimus(死→生→死)
對Septimus來說,他所經歷的是一個由死到生再到死的過程,他在戰火中活了下來,但卻以其靈魂的死去為代價,接著他開始覺醒繼而成為社會“異體”,他看透了現代社會的虛偽,覺察了人類的殘忍,最后,他選擇以身體的死亡換取靈魂的超脫。
可以說,這個退役士兵在現代社會中根本找不到自己的comfort zone,他感到無所適從,無處可逃,周圍的環境都讓他覺得壓抑,他不得不選擇死亡。
2. Clarissa(生→死→生)
Clarissa的心路歷程可以被總結為由生到死再到生,她帶著對死亡的恐懼過著空虛的生活,她的恐懼折射出她的欲求,作為“異體”的Septimus激發了她的本能,當生死欲念在此交匯時,她感受到了生活的熱情和勇氣并決心擔負起自己的責任與義務迎接新的開始。
對Clarissa而言,她在小說結尾處選擇了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去勇敢面對舒適區以外的人與事。
“生”與“死”的主題貫穿了整部小說,不僅小說中的人物在大本鐘鐘聲的刺激下開始思考生命從而頓悟,讀者也通過作品感悟生活的真諦與本質。小說的絕妙之處就在于:始于鐘聲,止于人心。積極引導讀者對生命進行深入的探討與思考。
參考文獻:
[1](英)弗吉尼亞伍爾夫. 論小說與小說家[M].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2]李維屏. 英美意識流小說[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Modern Fiction”, Virginia Woolf,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