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介紹葉芝的詩歌《第二次降臨》,結合當時西方社會的歷史背景,簡要分析了《第二次降臨》中所體現的社會意義,表達了對我國目前所存在的社會問題的擔憂和對解決問題的反思。
關鍵詞:第二次降臨;迷茫;霧霾;文化
作者簡介:秦垣(1993.9-),女,山西省長治市人,遼寧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6--01
一、引言
威廉·巴特勒·葉芝是著名愛爾蘭詩人,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是艾比劇院的創建者之一,也是20世紀文學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葉芝從小就喜歡研究詩歌,尤其對愛爾蘭傳說和神秘故事感興趣,他早期的作品多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當你老了》便出自葉芝之手。后來,葉芝加入了愛爾蘭國會,擔任參議員一職,還積極參與了愛爾蘭的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由此,政治成為了其作品的一大主題。
《第二次降臨》是葉芝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完成的一首詩歌,他親眼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親自經歷了戰時和戰后冷漠、破敗和頹廢的社會,感受了人們的卑鄙無恥和自甘墮落,自此,葉芝對資本主義社會徹底失望,并企圖從宗教方面尋求出路。根據圣經所示,基督的第二次降臨并沒有確切的時間,在此之前還會有種種災難和預示,其中就涉及了“偽基督”的到來。葉芝在《第二次降臨》中預言即將到來的新世紀不是耶穌再臨的美好世界,而是偽基督帶來的災難和毀滅,以此表達了對當時西方世界的失望,探討了現代西方文明的解體。現代主義者把《第二次降臨》解讀為歐洲文明在艾略特模式中衰落的一首挽歌,而后來的批評家們卻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葉芝的預言性神秘理論,因此也被認為是19世紀90年代社會所塑造出的精神的一種表達。
二、《第二次降臨》的社會意義
《第二次降臨》創作于1919年,那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愛爾蘭的民族獨立戰爭剛剛開始,人們經歷了戰爭帶來的動蕩、工業革命帶來的污染再加上科學帶來的宗教信仰的崩塌,整個社會充滿了迷茫、混亂、頹廢和暴力。在葉芝眼里,這個世界充滿了罪惡,他認為:“世界缺乏有系統的信仰維系,各個群體在互動中自然有股力量導致其遠離中心,使得眾人、眾社群、眾文化以及眾社會都進入一種隨意而充滿暴力的沖突狀態之中。”而更令人失望的是,破敗的戰后世界似乎并不想做出什么改善,一切似乎都還在按照原來的軌跡進行,對于那些渴望美好的人來說,他們的夢想和未來失去了希望和意義。就如《第二次降臨》中所預言的,即將到來的不是救世主耶穌,而是會帶來災難和毀滅的偽耶穌,一戰后的社會并不是在朝著美好的方向滾動,而是愈發走向了滅亡,第二次世界大戰便證明了葉芝神秘預言的正確。《第二次降臨》中的幻滅、焦慮和血腥無一不在展示著當時戰后西方世界的混亂與動蕩,這些焦慮與當時社會在戰爭中遭受的創傷以及全球范圍內工業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崛起密切相關。對處于當今世界的我們而言,這首詩在絕望中表達了對這個混亂世界的擔憂,展示了愛好和平、重拾信仰的珍貴,告誡著我們要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
現如今,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的時期,雖然我們沒有經歷戰爭,但霧霾和傳統文化和信仰的缺失也成為了籠罩在我們頭頂的陰影。一方面,《第二次降臨》中灰暗的西方世界使我聯想到了現在的熱門話題--霧霾,高速發展的經濟不但給我們帶來了各方面的便利,也讓霧霾如同偽基督一樣來到我們中間,使我國眾多城市籠罩在了灰色的天空下。曾經有幾張拍攝于飛機上的俯視圖在網絡爆紅,從云上俯視我們的世界,很多城市的美景和燈火被霧霾遮蔽,只余一團翻滾的陰霾。霧霾充斥在我們賴以呼吸的空氣中,讓所有人都無法躲避,它是污染,更是對我們的警告,告誡著我們要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生存和生活的家園。另一方面,《第二次降臨》中描寫到獵鷹再也聽不到主人的呼喚,這表達了當時西方社會人們信仰的崩塌,換個角度思考也是在警示人們不要丟棄自己的信仰。與當時西方社會的信仰崩潰類似,高速發展的經濟下,我國的傳統文化似乎也面臨著重重危機,年輕人哈韓哈日,崇拜外國文化并將其視為主流,我國的傳統文化則被忽視,甚至一些傳統被別的國家所占有,使我們失去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失去了許多傳統文化,同時也失去了一些自古流傳的精神信仰,許多中國作家都走上了尋找精神信仰的道路,例如中國現代作家安妮寶貝,在她的作品中,主人公多是病態的,無論身體還是精神都不大健康,而面對這些不健康,主人公多會通過旅行來重塑自己的精神信仰,找到生活的意義。在其作品《蓮花》中,兩位主人公進行了一場身體和精神的旅行朝圣,在充滿艱險的旅行過程中審視了自己過去的生活,找到了遺失在喧囂、奢靡和拜金的都市中的方向和信仰。
三、結語
葉芝在《第二次降臨》中用多個鮮明又有特色的意象表達了對當時混亂的西方社會的擔憂,更表達了戰爭和沖突等危險活動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傷害。無論西方還是中國,在各種人類活動之下,我們都更應該考慮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未來,保護好自己的家園環境和精神文化,實現環境和精神的可持續發展,看向更美好、更長遠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宋西妮 葉芝《第二次降臨》中的意象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3(2).
[2]傅浩 葉芝作品中的基督教元素[J].外國文學,2008(6):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