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阿甘正傳》是由羅伯特·澤米基斯執導的一部影片,影片獲得了第 67 屆奧斯卡 6 項大獎,其中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等重量級獎項。電影諷喻了人類理性的消解,生活主體的消失,反映了美國的后現代文化以及傳統價值觀。主人公阿甘被塑造成了一個正直誠實、孝順,忠于友情和愛情,生活簡單卻執著的平民英雄形象,他是美國主流意識的代表,代表了傳統的美國精神,更符合美國典型的保守價值觀,也就是右派價值觀。
關鍵詞:《阿甘正傳》;后現代;右派價值觀
作者簡介:程紅(1990.9-),女,漢族,寧夏銀川人,研究方向為戲劇與影視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6--01
一、電影中的右派價值觀
1994年可以說是奧斯卡歷史上少數的大年,因為《阿甘正傳》、《低俗小說》、《肖申克的救贖》這三部影片在這一年同時爭奪奧斯卡最佳影片,其他兩部影片至今為止也都是令人稱道的經典之作。《阿甘正傳》能夠獲獎,我認為最主要還是因為它所反映的價值觀。在美國,右派價值觀一般崇尚保守主義,反對政府干預經濟,推崇通過個人的努力來獲得成功。他們也主張捍衛基督教傳統,重視國家,珍視家庭。電影中阿甘這一角色就視為典型。而左派價值觀,相比右派是較為激進的,重視個人自由,要求提高普通公民福利待遇,也支持政府干預經濟,并且比較關注黑人等社會下層。電影中女主角珍妮就是左派的代表,她作為一位“嬉皮士”,叛逆、革命、吸毒,與阿甘形成鮮明對比,最后雖然回歸家庭,但還是死于艾滋病。
作為一個標準的美國右派好青年,就一定要為國家服務,所以阿甘在畢業典禮后,收到一位軍官的一張美國傳統的征兵海報“Uncle Sam Wants You ”,國家需要你服兵役。美國左派和右派一個很大的區別,右派共和黨競選的時候,經常會說我服兵役了,是戰爭英雄,還為祖國做出了貢獻等等,都以自己服過兵役為榮,作為右派價值觀的電影,阿甘必須是得去服兵役。所以阿甘去了越南參加了越戰。描寫越戰的電影數不勝數,比較經典的幾部有《現代啟示錄》、《獵鹿人》、《野戰排》等等,但是大多數的越戰電影,都和《阿甘正傳》有著正相反的價值觀,基本都是譴責越戰的侵略本質,越南人民遭受屠殺,越戰中的士兵回國后與政府對立等等。越戰后,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是極為強烈的,而且因為越戰導致了反戰革命、搖滾樂興起、吸毒、性解放等等,都極大了改變了美國社會。但越戰在電影《阿甘正傳》里表現出來的是兄弟情誼、舍生忘死,為國捐軀等美國傳統價值觀,是以正面的態度表現越戰的,這在二戰電影里很常見,但越戰電影是很少這樣表現的。
后來阿甘因為在越戰中的英勇表現,被授予了國會榮譽勛章,從國會領完勛章走出來,外面就開始大革命,正好遇到學生到華盛頓反戰游行。越戰結束,傷殘士兵回國后成為社會問題。由于社會各界人士的譴責,他們的在精神和心理上都遭受重創,所以越戰回來的許多士兵都選擇了自殺。越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十多年的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于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反戰運動也是此起彼伏。電影中阿甘被莫名其妙的推上臺去演講,一個具有右派價值觀的軍人,如果真的講出點什么,肯定會被反戰情緒高漲的民眾轟下臺,所以電影里阿甘剛要開始講,就被一個軍人破壞了話筒線,阿甘的講話也沒有被大家聽到。之后劇情反轉,珍妮從國會山大水池里跑了出來,兩個人在水中歡呼、奔跑,一個越戰戰士和一個嬉皮士穿著的反戰女青年擁抱在了一起,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和掌聲,加上宏大的交響樂,一副完美的別后重逢的景象就被展示了出來,這就是美國式典型的大團圓結局。
二、后現代主義文化下的產物
后現代主義,一種蘇珊桑塔格認為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登場的一種新意識。是對被現代主義奉為圭臬先鋒派的反叛,全面攻擊現代主義的主流地位,猛烈沖撞其在現代主義世界的博物館與學院中占據的高雅文化的寶座。電影《阿甘正傳》就是立足于后現代主義的視角。后現代主義認為,生活世界本身是沒有聯系的、碎片化、相對性、偶然的。德里達明確指出,意義是不確定的,只是成為一系列能指符號的滑動。后現代主義摧毀了本體、本質、本原,擊碎了整體性、同一性,那么“中心性”也就不復存在了。電影中阿甘是貓王成名舞步的始創者,并啟發了約翰·列儂最有名的歌曲,參加了乒乓外交,后來受到了尼克松、肯尼迪總統的接見,見證了黑人學生上大學,還成為了水門事件的參與者。隨著鏡頭的不斷跳躍和切換,完整的紀錄片被分解開來以特技的方式拼貼起來,主體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無意義片段。
整部電影將阿甘貫穿于戰后30年間重要的歷史事件中,通過電腦技術的拼貼,將美國30年間的社會精神變遷,濃縮成了一部阿甘個人的成長傳記,其實這部影片所展示的生活境遇正是當代美國人的社會縮影,阿甘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就是他們迷茫時的一顆希望之星。1994年美國的國會大選中,共和黨重要的政治家和候選人就在選戰中以某種方式援引了《阿甘正傳》來支持他們的政綱。事實上,《阿甘正傳》的確及時地出現在當代美國文化四分五裂,并喪失了穩定的價值觀念的時刻,為美國社會提供了某種社會性整合和救贖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戴錦華:《電影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97-199.
[2]滕學明.《阿甘正傳》對當代美國社會的結構[J].電影評介,201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