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磊 張宏 夏鑫
【摘 要】隨著2014年京津冀地區的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提出,三地的高等教育合作也迎來了有史以來的高峰。文章在三地區域教育協同發展方面,探索如何整合三地高等教育資源,促進三地高等教育深度合作。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 高校合作 合作機制
高等教育合作是為實現京津冀區域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共同目的和共同價值追求而展開的一種合作主體之間身份獨立、自愿、平等、自利和互利的相互活動。高等教育合作整合了高等教育人力資本生產能力,知識生產、傳播和擴散能力以及技術創新能力,作為一種管理創新模式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一、探析高等教育合作的意義
針對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在2009年11月《京津冀教委(廳)就地區高等教育發展達成六項合作意向》中就采取了一系列的合作方式和措施,使京津冀地區成為各級各類教育合作最早達成的共識領域,并且在2015年河北、北京、天津陸續召開的兩會上,“京津冀協同發展”均被寫入三地政府的工作報告中。如何使河北省的高等教育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抓住發展的機遇,成為河北省創新驅動的強大助力,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實現高效性跨越式發展的核心問題。河北省高等教育的發展,關系到河北省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探析高等教育合作,對于提升河北省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借助京津地域發展優勢,助力河北省高等教育發展
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有著天然的地域優勢,其高等教育、高科技人才等輸入量極大。天津作為我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匯集了眾多的教育資源及科研機構,在經濟及教育方面也處于前沿。河北省借助京津冀一體化的發展機遇,利用京津兩地的優越資源,快速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促進河北省高等教育的發展。
(二)確立自身定位,從實際出發,才能發展河北省高等教育
北京在近年的規劃之中不再強調其經濟中心地位,目標要將其打造成為國際文化名城及宜居城市,天津近年的發展重點放于濱海新區,向著環境優美、設施完善的國際港口城市發展,河北省也曾明確提出要建設沿海經濟社區的計劃。在目前形勢之下,要抓住京津冀一體化的歷史機遇,必須清楚地知道河北省未來的定位目標,從實際出發,彌補與京津兩地的差距,制定河北省長期發展的戰略計劃,才能夠發展我省的高等教育。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現狀分析
(一)京津冀三地教育資源分析
調查顯示,京津冀三個地區之中高等院校在北京市、天津市、石家莊市三個市區域分布數量最多,而在河北省其他的幾個主要城市之中,高等院校的數量普遍偏少。這顯示出高校的數量受到區域性發展狀況的影響,高等教育資源在區域內分布不均衡的現狀。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阻礙分析
一方面,長期以來京津冀地區的發展受舊有計劃經濟和傳統思維的影響,三地各自為政,在各方面的合作都有很深的行政界限。在高等教育方面也不例外,以至于在短時間內很難形成系統的合作機制以及謀求合作、互利共贏的發展局面。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在如何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歷史機遇以及共享區域內高等資源的問題上沒有形成共識,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一部分受到三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的制約,一部分則是受到三地教育資源分配問題的制約。
三、京津冀高等教育未來合作方向探析
(一)成立區域內發展協調機構,科學制定高等教育合作發展戰略
在目前情況下,必須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專門機構,針對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問題制定高等教育合作機制,對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研究、統籌規劃、全面協調,促進區域內高等教育合作良性發展。
1. 必須打破舊有壁壘觀念。京津冀三地區想要進行長期的良性合作,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在教育問題上,都必須淡化其行政區域色彩,減少區域保護性政策,用長遠的眼光和全局化的觀念推動三地發展。
2. 建立高等教育合作協調機制。三地區可就高等教育未來發展方向及未來自身定位進行深入探討研究進而形成共識。
3. 科學規劃三地高等教育資源。目前京津冀三地區的高等教育結構不盡合理,在這方面必須要進行三地高等教育資源的系統性整合研究,在此基礎之上均衡分布三地高等教育資源,以期長期合作發展。
(二)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資源共享機制,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
在目前社會發展的大形勢下,科技和教育已經成為決定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京津冀區域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可以通過合作辦學、共同科研等形式建立區域高等教育試驗田,共享三地高等教育資源,并且可與三地的行業、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以社會需求促進教育發展,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
(三)打造京津冀高等教育聯盟,提升區域整體高等教育質量
京津冀三地區和圍繞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進行具體合作,以目前優勢學科及具有特色的學科為主導,利用三地科技交流、資源共享等機制聯合推進“卓越高校人才培養計劃”,建立聯盟內高校學工部門及學生組織之間的互動機制,促進聯盟院校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區域高等教育整體質量。
【參考文獻】
[1]夏東民.實現我國高校戰略聯盟的價值判斷與路徑設計[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1): 18-20.
[2]劉艷紅,王慶林.大學國際聯盟:中國大學國際化戰略的新選擇[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 149-153.
[3]陽榮威. 試論高校戰略聯盟及其構建策略[J]. 江蘇高教. 2005(06): 38-40.
[4]袁文榜. 高校戰略聯盟動因、分類及問題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2012(02):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