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 要】本文根據《大學俄語課程教學要求》并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從務實的角度提出培養高素質俄語人才的教學觀點。旨在進一步明確俄語在現代的地位及作用,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俄語的應用能力,以適應社會的變化及需求。
【關鍵詞】一帶一路 高素質 俄語人才培養
“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逐漸得到世界各國尤其是俄羅斯及中亞國家的廣泛認可。新疆作為實現該戰略的“橋頭堡”,擔任著建立“核心區”的艱巨使命,亟待新疆高校輸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俄語人才。
2014年5月28日,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中央明確表示,以通道建設為依托擴大新疆對內對外開放,立足區位優勢,把新疆建設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新疆建設“核心區”的建設為新疆高校提供了巨大的人才輸出市場,時代的浪潮促使新疆俄語教學動力實足。但目前“急功近利”式的培養模式使教學質量日趨下降,學生在社會各崗位的認同度也隨之降低。面對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內外市場激烈的競爭,只具備單一的專業知識已不能適應目前社會對俄語人才的需求。新疆要扮演好“一帶一路”建設“橋頭堡”的角色,就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培養具備知識、能力和創新意識的俄語人才。對此,我們就高校教師如何在建設“核心區”大背景下培養高素質俄語人才提出幾點建議。
一、認清時局,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一帶一路”建設的提出為新疆建設核心區域,與俄羅斯及中亞國家開展深度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潛能。歷史告訴我們,在中國俄語較之其他外語發展態勢有著獨特的優勢。時代的浪潮將俄語人才推向發展的前沿,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承擔、去改進、去創造。作為高校俄語教師,我們要摒棄舊念,從務實的角度出發完善專業課程體系、改變教學策略,重新理解“專業”二字究竟能給學生帶來多少實際性的幫助。例如,將詞匯進行分類,對于生僻、過時的詞匯對學生不作過多要求。對于使用頻率較低的語法知識點可略講。此外,通過翻轉課堂、自主學習平臺等形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把豐富課程內容、提升學習興趣放在教學首位。
二、適應社會,適度滲透文化教育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不僅涉及各國間的經貿合作,而且涵蓋更高層面的文化往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各國都十分重視本國文化符號的構建,希望更多的國家能夠了解和認同,在此基礎上彼此的合作領域才能進一步擴大。在學科建設上建議適度滲透文化思想教育,做好“分層管理”。例如,口語課程一般都是外教授課,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要求外教講授關于俄語國家的文化、歷史、民俗等知識,通過他的視角讓學生們深入理解其文化內涵。再者,商務俄語課程的精髓在于實踐性。以往的商務俄語課程只是一味地講授書本知識、背誦詞匯、編練對話等,未從市場角度對于俄語人才的需求方面考慮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因此,我們建議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法、詞匯的基礎上,商務俄語教學應以時事新聞、財經報道甚至是以“一帶一路”“亞歐博覽會”為主體教學,以教材為輔助教學,融入交互式教學、任務型教學及情景教學等策略,幫助學生在自然的狀態下全面升華俄語技能。
三、迎接挑戰,積極加強自我修養
“一帶一路”建設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俄語人才培養帶來契機。與此同時,俄語學科傳統的培養模式也將面臨新的挑戰。當今時代是信息高速迅猛發展的時代,高校教師應摒棄自己曾經學習俄語的套路,改變觀念,與時俱進,積極學習深造,豐富專業知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思路是寬廣的,他們可以通過網絡、微信、微博等途徑來了解相關專業知識。面臨信息化時代的沖擊,高校教師應積極探索機會進行深造。不僅要深入學習本專業知識,還應拓寬視野,了解交叉性學科知識,積極與其他專業的教師、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借助翻轉課堂、在線教學平臺等新型教學手段全面提升自我修養,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俄語人才。
總之,新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具有強勁的經濟輻射力和深遠的國際地緣政治影響力。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強化西部沿邊建設十分重要。這需要新的視野和思維模式進行全方位的創新。目前,俄羅斯、中亞國家及蒙古國都積極與中國新疆開展經貿、旅游、人文合作。新疆高校俄語教師應抓住時代契機,以全新的視角提升教學質量、完善學科建設、豐富師資隊伍,為新疆的“核心區”建設培養高素質的俄語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俄語組.大學俄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劉福軍,成文章.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依托絲路建設 創新俄語教育”專欄[J].中國俄語教學,2015(03).
[4]В.Г.Костомаров.О.Д.Митрофанова. Методическое руководство для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ей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иностранцам [M] М. : Русский язык,1998.
[5]Э.Г.Азимов.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коммуникационные технологии в преподавании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как иностранного [M]. М.: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Курсы,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