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梅
摘 要 高等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是提升大學生環境素養的重要和有效載體,但當前的實施效果卻不容樂觀,亟待改進。本文從規范課程設置、準確定位課程目標、合理選擇與配置課程內容、精選教學方法與手段、強化過程性評價方法五個方面提出具體優化策略,以期進一步改進高等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 高等院校 環境教育 通識課 環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2.058
Abstract The general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nd effective carrier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ut the current effect of implementation is not optimistic,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In this paper, the specific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rom five aspects, which are standard curriculum setting,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reasonable selection and configuration of the course content, selec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process evalu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e general clas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Keywords colleg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general cours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課程是學校環境教育最基本、最有效的形式,科學、規范、高質量的環境教育通識課是確保大學生整體環境素養提升的前提和關鍵?!度珖h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6—2020年)中指出:“提高高校環境課程教學水平,鼓勵高校開設環境保護選修課,建設或選用環境保護在線開放課程,積極支持大學生開展環保社會實踐活動?!被诖?,高等院校如何有效開展環境教育通識課的建設問題應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視。本文著重從影響環境教育通識課實施效果的五個關鍵環節入手,提出具體的優化策略。
1 規范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課程設置
當前多數高等院校還沒有把培養與提升大學生的環境素養列入培養目標,也沒有把環境教育課程列為全校的通識必修課,只有少數高等院校將其確定為通識必修課(如北京教育學院、江西理工大學)或通識限選課(如廣州大學),致使環境教育通識課的開設缺乏規范性和約束力,實施效果存在諸多的不確定因素,與當代社會需要具備環境素養的高素質人才相去甚遠,亟待改善。
發達國家環境教育起步早、發展快,在重視高等院校的環境教育通識課方面為我們樹立了典范。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開設的環境教育通識課程門數繁多,并將其作為大學生必須接受的素質教育之一,規定學生修滿一定的學分方可畢業。依據現實情況,可先將環境教育通識課設置為全校大學生的限選課,使環境教育通識課由任選課向限選課,進而向必修課循序漸進的過渡,此種設置更為可行,既是提升大學生整體環境素養的必然之需,也是適應高等院校課程改革應然之需。
2 準確定位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課程目標
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環境素養,而環境素養涉及環境認知、 環境情意、環境行為三個層面,環境行為是環境素養最直觀的體現。①相應地,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課程目標定位也必須三者兼顧,并適當突顯情意目標和行為目標。
基于此,高等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課程目標定位應是: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環境素養,引導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共同參與到現實環境問題的解決和實踐中去,具體涉及認知、情意、行為三個目標維度。其中,認知目標在三維目標中處于基礎地位,高等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可圍繞: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人與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自然價值與權利、保護與改善環境的舉措等知識來確立具體的認知目標;情意目標是認知目標與行為目標的溝通中介,高等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可圍繞:欣賞自然的美、尊重順應自然、環境價值觀、環境責任感、可持續發展觀等來確立具體的情意目標;行為目標是認知目標和情意目標達成情況的最終檢驗,高等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可圍繞:開展環保宣傳活動、選擇環保的生活和消費方式、參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的調查與研究等來確立具體的行為目標。
在此基礎上,不同類型高等院校應根據學校性質與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課程目標作出適當的微調,比如,師范院校應突出“師范性”,即高師院校在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課程目標定位上需要適當強化“環境教育的技能與方法”目標,使師范生能更好地適應在基礎教育中有效開展環境教育的需求;理工院校應適當強化“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目標,使未來的工程師具備較高的環境敏感度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3 合理選擇與配置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課程內容
環境教育涉及的內容眾多,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有效達成預設的目標,課程內容的選擇與配置就顯得尤為重要。美國教育家塔巴(H.Taba)認為,課程內容選擇應符合以下標準:(1)內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2)與社會現實的一致性;(3)廣度與深度的平衡;(4)適用廣泛的學習目標;(5)考慮學習的可能性和適應性;(6)適應學生的需要和興趣。②根據上述理論,并遵循大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高等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課程內容應著重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3.1 環境保護基礎知識
對大學生進行相關環境保護知識教育,是環境教育通識課程內容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是形成正確和穩固的環境價值觀的基礎??缮婕埃涵h境科學的基礎知識,如環境、環境問題、環境保護;生態學基礎知識,如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生態危機;人與環境的依存關系、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知識等。上述相關知識的選取,應著重關注廣度與深度的平衡,適應學生的需要與興趣。
3.2 環境倫理與環境價值觀
倫理道德是軟約束,主要靠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內心信念來維系和發揮作用。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具有環境倫理信念的人,其具備正確的環境態度和價值觀,并能做出理想的環境行為。③環境倫理信念與價值觀是環境教育的核心和關鍵,可與生態文明的理念有機融合,結合典型環境案例開展切實有效的教學??缮婕埃鹤匀粌r值和自然權利、環境倫理原則、環境道德規范等內容。
圍繞上述課程內容,高等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的課程內容選擇應注重與大學生生活的密切關聯,可以專題領域的形式展開,來探討其中關涉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4 精選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高等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要提高實效性,必須在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上下功夫。在教學過程中,應力圖使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跨學科式、實踐式的教育教學理念得以貫徹落實,強化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進一步發揮與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創造開展戶外實踐活動的機會,親身體驗現實生活中的環境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選用與結合,將本校教師的課堂講授、校外教師及企事業單位人員的專題講座、課內的動手創意競賽、戶外參觀考察調查、學生小組項目研討、專題匯報等形式有機結合,注重學生環境價值觀、能力與行動力的培養。具體來說:(1)課堂講授:主要由本校各相關學院的教師來承擔,教師要注重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在課程教學中的落實,注重最新學術成果、教學素材資料的引入;(2)專題講座:邀請校外教師、相關的企事業單位人員為學生做專題講座;(3)小組討論:在各小組分工明確的基礎上開展討論,既有課堂教學中的小組討論,也有戶外實踐的小組研討;(4)課內的動手創意競賽: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教學內容的專題,開展課堂上的諸如利用廢棄物品的環保時裝秀競賽等活動;(5)戶外參觀考察、調查: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由相關教師帶領選課學生進入預設的實踐場所進行參觀、考察、調查等活動;(6)專題匯報發言:由各小組推選代表對各自小組的研究成果進行匯報、總結、交流。
在上述的教學方式方法中,學生較為偏愛課內的動手創意競賽和戶外的參觀考察調查。眾多的研究成果均表明,戶外教學法是實施環境教育效果良好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有計劃、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直接從環境中得到真實的、實際的體驗,以便發展學生保護與改善環境的意愿,形成正確的環境態度與價值觀,④進而付諸對環境友好的行動?!度珖h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2016—2020年)中明確指出:“積極支持大學生開展環保社會實踐活動”,在環境教育通識課的教學中應做到積極引導與落實,可通過建立相對穩定的環境教育實踐基地來進行強化。
在教學手段的選用上,應注重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的使用,積極開展環境教育通識課的網絡課程建設,充分利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中設置的相關欄目,如“教學材料”、“課程通知”、“教學郵箱”、“課程作業”、“答疑討論”、“研究型教學”、“課程問卷”,有助于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和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主動性。
5 強化環境教育通識課中過程性評價方法的選用
美國學者泰勒(R. W. Tyler)指出:“評價乃是測定學生行為改變,究竟實際發生到什么程度的一種歷程?!雹葸x擇恰當的評價方法必將催生出“優質教學”。評價方法的選用應與課程目標定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相適應,并符合診斷學生的學習質量和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目的。對于高等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的學習評價,考試等結果性評價方法遠遠不夠,且效果不佳,應將過程性評價方法與結果性評價方法有機結合,強化并突出過程性評價方法,進而能在學習評價過程中獲取充足可靠的信息。
在學習評價過程中,觀察法、活動類作業法等是環境教育通識課評價學生環境教育成效較好的評價方法。觀察法是用來評價學生環境情感和環境行為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適用情境廣泛,既適用于課堂上觀察學生的言行,也適用于課外實踐活動中觀察學生的環境行為表現?;顒宇愖鳂I法中的“作業”主要是指活動類的書面材料或作品,如課堂實踐活動的作品、環保影視作品的觀后感、調查與匯報材料等,對于這類活動性文本材料宜采用好、中、差或A、B、C三個等級的質性評定方式。
概而言之,當前高等院校的環境教育通識課應在規范課程設置、準確定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選擇與配置、教學與評價方式方法的選用等環節做到進一步優化。此外,師資隊伍的建設、學校對課程的重視程度、經費投入、激勵機制等也是影響環境教育通識課實施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應予以重視與改進。高等院校環境教育通識課如能在上述環節中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進,其實效性必定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
注釋
① 曾昭鵬.環境素養的理論與測評研究 以高師學生環境素養測評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4.
② H.Taba.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World, Inc,1962:267-289.
③ 楊冠政.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J].環境教育,2004(3).
④ 祝懷新.環境教育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241.
⑤ R.W.泰勒.黃炳煌編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臺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19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