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 目的 研究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該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歸為觀察組,然后再根據其是否存在慢性并發癥,將其分為慢性并發癥組(50例)和無慢性并發癥組(50例)。再選取同一時期50例正常成年人為研究對象,將其歸為對照組,對比分析3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與HbA1c。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FBG與HbA1c均顯著高于對照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組患者的FBG與HbA1c均高于糖尿病無慢性并發癥組(P<0.05)。HbA1c水平越高,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也越高。結論 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之間具有密切相關性,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進行有效控制有利于預防糖尿病及其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6)11(a)-0072-02
臨床上,糖尿病屬于一種代謝性疾病,其主要特征為慢性血葡萄糖增高,胰島素分泌缺陷是引發該疾病出現的主要原因[1]。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因為蛋白質、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處于紊亂狀態,所以會導致多系統損害的出現,進而會使得血管、心臟、神經、腎以及眼等組織器官出現慢性病變、功能減退等現象[2]。糖尿病所引發的慢性并發癥是導致患者殘疾、死亡的重要原因,這會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3]。通常情況下,血糖測定只是即刻的血糖水平,不能夠將其應用于疾病控制程度的評價。對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測定能夠將患者取血前八到十二周的血糖水平有效反映出來,因此可以應用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進行有效反映。該研究主要探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的相關性,通過研究分析獲得了一些體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對2014年6月—2015年12月該院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研究,將其歸為觀察組,其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齡為(65.5±2.5)歲,其中有50例患者合并有缺血性腦血管病、心血管病變、糖尿病腎病以及視網膜病變等慢性并發癥,將其歸為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組;還有50例患者沒有合并慢性并發癥,將其歸為糖尿病無慢性并發癥組。再選取同一時期50例正常成年人為研究對象,將其歸為對照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為(65.6±2.6)歲。對觀察與對照兩組基本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可以將其用作對比(P>0.05)。
1.2 方法
采用負壓抽取的方式在晨間抽取患者5 mL空腹血,并將其中兩毫升空腹血加入到EDTA-K2抗凝管中,測定其HbA1c,將剩余的3 mL加入到試管中,對其進行離心處理,將轉速控制在3 000 r/min,將離心的時間控制在30 min,將血清分離出來,測定其FBG。FBG與HbA1c測定均采用的是AU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以及相應的試劑,對相關標準操作程序進行嚴格遵循。FBG的正常參考值為:3.9~6.1 mmol/L,HbA1c的正常參考值為:4.5%~6.5%。
1.3 統計方法
研究中所用軟件版本為SPSS 19.9,對涉及的計量數據進行統計時,選均數±標準差(x±s)代表,進行t檢驗。
2 結果
2.1 觀察與對照兩組FBG、HbA1c分析
觀察組患者的FBG與HbA1c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的FBG與HbA1c均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糖尿病無慢性并發癥組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組FBG與HbA1c水平對比
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組患者的FBG與HbA1c均顯著高于糖尿病無慢性并發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HbA1c水平越高,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率越高,這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相關性,見表2。
3 討論
臨床上,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良好控制能夠將糖尿病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在合并慢性并發癥的情況下,因為患者機體中的具有較高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因此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細胞的吸氧功能,促使其局部出現病變,進而導致相關慢性并發癥的出現。微血管慢性病變、視網膜慢性病變以及糖尿病腎病等相關慢性并發癥的出現都是由此造成的。國內外對2型糖尿病診斷的經驗進行分析可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能夠通過糖化血紅蛋白有效顯著出來。HbA1c是葡萄糖和血紅蛋白的氨基進行相互作用之后出現的一種蛋白糖化反應產物,具有不可逆性,HbA1c的高低和血糖之間濃度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可以將其作為糖尿病控制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4]。對于那些餐后血糖水平或者空腹血糖水平已經達到標準的患者,每年要進行兩次以上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查,對于那些餐后血糖水平水平或者空腹血糖水平沒有達到相關標準的患者,則每個季度都要進行以上的糖化血紅蛋白檢查[5]。各醫院可以將這一指標作為糖尿病患者的常規檢查項目,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將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診斷水平提高,進而對血糖水平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達到對慢性并發癥進行有效控制的目的[6]。
研究顯示,患者的飲食未嚴格控制、不規律用藥等其他因素均影響其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水平,并且不能將患者近2~3個月之內的血糖控制水平有效反映出來[7]。患者的真實血糖情況在單純依據一次餐后血糖水平或者空腹血糖水平是無法進行準確反應的[8]。因為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動態化監測具有較高難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動性干擾、患者就餐情況以及用藥情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所以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對其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檢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該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組患者的FBG與HbA1c均高于糖尿病無慢性并發癥組,HbA1c水平越高,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也越高。換句話說,如果能夠對患者的HbA1c水平進行有效控制,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糖化血紅蛋白的含量能夠將患者在一段時間內的血糖代謝狀況反映出來,如果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和正常水平越接近,也就充分說明了患者在這段時間內的血糖水平更加穩定,并且處于良好的狀態,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會相應的更低。相反的,如果患者的糖化血糖水平和正常水平越不接近,高于正常水平很多,也就充分說明了患者在這段時間內的血糖水平處于不穩定的狀態,沒有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有效控制,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會相應的更高。所以,臨床上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進行檢測,能夠將患者在一段時間內的血糖控制水平科學合理的反映出來,在糖尿病患者病情進展過程中能夠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9]。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與臨床觀察,我們有效總結出,將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控制在7%以下,當然老年人可適當放寬指標,避免低血糖發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或者將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展有效延緩。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之間具有密切相關性,在糖尿病的日常診療過程中,要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宣教,幫助其正確認識HbA1c水平控制的重要性,最大程度上降低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張倩,李際敏,李琳娜,等.不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新診斷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功能的臨床觀察[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24(2):108-112.
[2] 李蒙軍,范天全,王紅蘭,等.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腦梗死患者病情轉歸的影響及臨床意義[J].醫學信息,2016,29(20):120-121.
[3] 王友沛,龐玲霞,顧云峰,等.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糖尿病性白內障術后預后的影響[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16,46(6):451-453.
[4] 張利沙,張金李,曾德軍,等.非糖尿病缺血性腦卒中患者Essen評分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的關系[J].醫學美學美容,2015,24(6中旬刊):219.
[5] 王黎明,張雪玲,林曉光,等.血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與急性腦梗死早期神經功能惡化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6,13(7):348-352.
[6] 徐麗玲,韋文合,梁慧慧,等.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治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21):9-10.
[7] 唐楊,劉林瓊,王春雷,等.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中醫辨證分型與血清糖化血紅蛋白的相關性研究[J].海南醫學,2016, 27(9):1385-1387.
[8] 張艷云,馬珊珊,王麗麗,等.不同時間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干預對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影響的Meta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4):317-320.
[9] 張盼,婁培安,婁荷清,等.2型糖尿病患者焦慮狀態和糖化血紅蛋白的關系[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6,24(3):234-237.
(收稿日期:2016-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