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庚艷
有效教學強調教學效果,注重學生通過一段時間在教師引導下努力學習所獲得的進步與發展。有效教學應該包括有效果和有效率兩個層面。我們知道,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又是在教學活動中得以體現的。因此,判斷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標準,不光要看教師在同樣的時間內完成任務和活動的數量,更要看活動的質量。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活動的設計、安排、實施都直接影響到英語教學的質量,影響到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的發展。老師設計的一些活動學生不愿主動參與,任憑你熱情再高,講臺下就是一片沉寂,高年級的英語課堂氣氛顯得活力不足。長此以往,不但教師疲憊,學生倦怠,更嚴重影響了學生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筆者認為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貼近實際,激發學習欲望
小學英語教材本身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也大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能經常運用的知識。如同學們最愛逛的公園、動物園;同學們最喜歡吃的水果、牛奶、冰淇淋;同學們掛在嘴邊的一些日常禮貌用語;還有學生自身的、家庭的、學校的生活內容等。但僅靠書中的知識點還遠遠不能為學生的感知、理解、記憶和運用提供最佳的語言情景。于是,我或根據交際需要對教材內容做適當調整;或創設盡量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例如:在6B《Theseasons》一課中,教材用一般現在時句型介紹了一年四季的特點和主人公最喜歡的季節。我認為這兩個句型在實際操練中還是比較簡單的,學生很快能掌握。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關注更多的還有下一天甚至下一階段的天氣情況,我應該教會學生用英語來作天氣預報。于是,我就結合生活實際,教學生使用itwillbe…的句型來做天氣預報,讓句型操練更加接近實際生活。同時,讓學生根據天氣情況,用Youdbetterwear…的句型來給出穿衣指數,進一步的拓展了教學的內容,增強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最后讓學生模擬天氣預報員預報天氣情況。這樣,學生就在更接近生活實際的場景下學習和使用語言,做到學用的結合。
二、處理教材,實施因材施教
據我分析:學生到了高年級,英語學習出現兩級分化現象,很多學困生學起新課感到無從下手,除了基礎沒有打好、學習習慣不好、學習欠主動等原因,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對教材的處理不當:操之過急或者根本沒有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牛津小學英語高年級的課文不僅篇幅長,知識點也頗多,如果指望讓學生一節課吃透,第二天就能背誦,這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所以很多學生學習新課沒有興趣,一想到要背誦那么大段的英文就感到害怕。我認為,消除這種畏難情緒的關鍵就是施行單元整體教學。一節課上,不要把知識點擺得過密,更不用面面俱到,教師應統籌分配一個單元的重難點及知識點,把他們分散到幾個課時來訓練。同時對新知的呈現及訓練還應有一個分層和逐步提高的過程,如:第一課時以感知為主,滲透較少的知識點;第二課時,注重模仿式的操練;第三課時,要求學生能獨立運用所學知識整體運用。相信如此科學的教材處理方式,加上師生間民主平等的交流與溝通,再加上教師對學困生真誠的關心與幫助,一定能讓更多的學生愛上英語。
三、放手學生,留給學生空間
這里的“空間”既指思維空間,亦指展示空間。學生到了高年級,他們的知識容量應該與表達能力成正比,可是我們卻常常在高年級的英語課堂上聽不見學生的聲音,或者即使有也仍然停留在簡單的句型操練上,滿堂課可能更多地會被一些應試題型所充斥。這樣的課堂只能教學生學會做題,而學不會用英語交流的本領。
筆者認為,越是到了高年級,越應該還學生更多的課堂主動權,讓學生在三五成群的合作交流中解決問題、提出問題,發展口語交際技能,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思維來駕馭語言。同時,課堂上也應該給學生多一點展示的空間,如:讓學生給課文配配音,幾人合作復述一下課文,或者按照課文的邏輯來續編個情景對話……
作為教師,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是一個充滿幻想和求知欲的錦囊,只要我們相信學生,給學生多留一點空間,就會發掘出學生內在潛藏的無限創造力,那么學生們獲得的將不僅僅是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還有思維的靈動,個性的發展……
四、激勵鼓舞,促進學生自信
如果說新穎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是開啟兒童們語言學習之“門”的鑰匙,那么鼓勵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催化劑了。我在實踐中發現,語言激勵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促進知識的掌握。在學生對所學的內容已能模仿,或者能很好地理解老師的意圖時,教師就不妨慷慨地使用一些贊美之辭,以滿足學生的榮譽動機,使其興奮愉悅,積極性高。真誠而坦率地贊美,不僅使學生精神振奮,上起英語課來更認真,而且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親近,課堂氣氛融洽和諧。
體態語言的激勵在英語教學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感受英語、理解英語、欣賞英語、表現英語、創作英語的能力”往往通過教師體態語言的激勵而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因此,除了用一些激勵性的英語詞匯以外,在一些學生不明白的地方我常常會用一些表情、手勢或是肢體語言讓學生領會。如教師以親切期待的目光注視學生,面含微笑,輕輕點頭,以示鼓勵;微微搖頭,暗示他們糾偏補漏。這些做法比批評委婉得多,學生也容易認同合作。
總之,在小學高年級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抓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激勵學生始終處于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因此,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也需要靈活多樣,這樣的課堂才不會沉寂,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才能讓學生在無拘無束中分享著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