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霞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6--01
簡介:
國外語用學理論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為我國外語領域學者所熟知、運用和研究。錢冠連(1990)、何自然(1994)以及沈家煊(1996)等學者均詳細的梳理了國內語用學的發展歷程。外語界在引進和研究國外語用學理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評述了過去20年來國內的語用研究, 主要介紹了外語界對語用學的研究,包括話語行為,會話含義,相關理論和指示。
國外語言學界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介紹了語用學。1979年,許國璋把奧斯汀的《 論言語有所為》 記錄到了到了《語言學譯從》中。胡壯麟在1980年第一次提出了語用學方法和對象的概念,并歸納和總結了各個語言學派的特征、類型,解釋了語用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關性。1982年,倪波在專著中對國外語用學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在《語用學》一書中,沈家煊對列文森的觀點和結論進行了翻譯,本書包含了指示、會話含義、言語行為和預設。何自然對語用學的緣起以及發展歷程進行了闡述。錢冠連從宏觀語用學的角度討論了語言關系,他指出,傳統的微觀語用學太狹隘,以至于發展前景并不大。
總體來講,學者們關注的是對話分析理論和對話含義,即微觀層面的用語學。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很多學者也漸漸開始著手研究宏觀用語學的禮貌現象。諸如何兆熊、何自然等學者就以列文森的研究成果為指導,提出了自己對用語學理論的看法和觀點,而以沈家煊為代表的學者則對用語學和語義學的界限進行了研究。
一、言語行為
1988年,段開誠對舍爾的語言行為理論進行了研究,隨后顧曰國又在段開誠的研究成果上分析了語言行為的分類,還指出了取效行為的不足。總之,間接言語行為和與各種語言行為所對應的語用策略一直都是言語行為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會話含義
在中國語言領域,格萊斯的會話含義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關于會話含義的概念,陳雨民一早就給出了解釋,并引起了其他學者對合作原則、非常規意義理論的重視。徐盛桓和王傳經分別在1994年和1995年先后介紹了非常規意義理論。錢冠連1987年提出在語言交際中存在的假設信息的現象,而這是合作原則無法解釋的。
三、關聯理論
語用推理的發展離不開關聯理論的支撐。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投身到了有關關聯理論的研究中。1988年,沈家煊客觀的點評了《關聯性:交際與認知》(威爾森等著)一書。何自然則對關聯理論和格萊斯語用學的區別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可以用合作原則替換關聯理論。1988年,冉永平以及何自然認為認知語用學的基石就是關聯理論,并系統地闡述了關聯理論的發展歷程與特色。
很多學者通過會話含義和關聯理論來分析具體的交際現象。黃國維在1977年探討了會話含義在廣告中的應用。
四、指示
有關指示的研究寥寥無幾。張權率先對指示的先用現象進行了研究。陳國華、陳輝以《紅樓夢》為研究對象,對指示的語用原則進行了歸納。其中,人稱指示運用隱含的或明顯的人稱代詞,把說者、聽者或第三者聯系起來,并指出它們的關系。通過分析說者和聽者的觀點視角,可以發現這類選擇收到關系和地位的主導。地位決定了視點的選擇,當說者的地位低于聽者的時候,一般選擇第一人稱,而說者地位高于聽者時,則一般采用第二人稱。
結論:
近二十年間,語用學發展迅速,尤其是外語界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這些學者從微觀語用學的角度展開了研究,包括會話含義、語言行為、關聯理論和指示。然而,國內的語用學研究仍然存在很多問題。
參考文獻:
[1]陳輝,陳國華.人稱指示視點的選擇及其語用原則[J].當代語言學,2001.
[2]程雨民.格賴斯的“會話含義”與有關的討論[J].國外語言學,1983,(1):19-25.
[3]段開誠.舍爾的言語行為理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4):29-33.
[4]何自然.Grice語用學說與關聯理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4):23-27.
[5]胡壯麟.語用學[J].國外語言學,1980,(3):1-10.
[6]錢冠連.語用學在中國:起步與展望[J].現代外語,1990,(2):23-28.
[7]高航,嚴辰松.語用學在中國20年綜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報,2004.
[8]顧曰國.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詮釋與批判[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