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的商人來源于社會的各個階層, 中小商人、農民、手工業者、僧人和牙儈, 他們或苦心經營, 或投機取巧都可發展為富商大賈。而中小商人則主要以城市中下坊郭戶、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 其中農民和手工業者是兼營者。官員營商是亦官亦商現象, 這些官員中不乏舉足輕重的要員, 如宰相、樞密使等, 他們利用特權極盡所能地撈錢, 其營商收入遠遠超過官俸收入, 稱得上是富商大賈。宋代的重商, 是相對于傳統的輕商、抑商而言的商業政策。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商人的社會地位呈現出逐步提高的趨勢,商人在推動社會進步方面也起了積極的作用。本文將探討兩宋時期商人的社會地位的變化情況,并說明宋代商人對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宋代;商人;地位
作者簡介:汪曉婷,海南師范大學2014級中國史專業碩士研究生;指導老師:張一平教授。
[中圖分類號]:K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6--01
關于宋代商人的社會地位的研究,目前國內學者較少有專門的論文或著作進行研究,基本上是某篇論文的一部分或者是某部著作的部分章節有所涉及。論文方面收集到了國內學者發表的相關論文,主要分為三大類:首先是唐宋之際商人的社會地位變遷,其次是宋代商人的社會階層構成,再次是宋代商人的社會地位。
臺灣學者對于宋代商人社會地位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論文和著作主要有:韓桂華(2011)《由商品貿易論宋代與東北亞諸國的互動關系》一文,講述了在近代以前,一般人民生活物資幾乎不需要向境外交換。一些創產物品如絲綢、茶葉、瓷器等,特別受到異國青睞,成為對外輸出的主要物品。宋代對外貿易除與西北諸國進行陸路交易外,海路貿易實達于高峰,即以絲綢、瓷器等物品交易南海諸國所產香藥、犀象、珠玉等物,而有陶瓷之路、香藥貿易之稱。文章所論東北亞諸國,包括北方的遼、夏、金國,以及東北方的高麗、日本。其時,身居儒家文化核心地位的宋人,面對來自北方強大民族對峙的壓力,以及乘著東南海外貿易勃興的浪潮,其與東北亞諸國,如何因應與互動,值得深究。文章以商品貿易為面相,逐一探討后,再由宏觀角度論其互動關系。梁庚堯(2006)《南宋政府的私鹽防治》一文,講述了南宋食鹽由政府專賣,為政府帶來豐盛的收入。私鹽暢銷妨礙官鹽的銷路,影響到國家的財源;官鹽若發售不出,則造成政府抑配官鹽于民眾,影響到民生,造成民怨,甚至可能激起事變。無論從財政或民生著眼,南宋政府都必須防治私鹽。南宋政府在處理防治私鹽的問題時,態度是復雜的,有各種方式與考慮。政府對于食鹽的生產與運銷過程,有嚴密的法規管理;又頒布有處置私販食鹽的嚴格法令,而且不斷申嚴。此外,政府也加強對犯法者的緝捕,對于執行法令的官員以賞罰加以督促,并增設查緝單位。有時也運用以民間力量組成的保伍,與官府的力量互相配合。然而私鹽暢銷由諸多因素所造成,非嚴禁所能止絕,所以政府有時也會考慮或采取其他方式,和嚴禁互相配合,甚或取代嚴禁,以期能有更好的效果。例如調整食鹽的產額、運輸來源與售價,以期消解民眾運銷、購買私鹽的意愿;對亭戶的生活加以安恤,以防止他們產銷私鹽。更有一些官員,認為嚴行法禁對于防禁私鹽未必有利,反而有可能造成對民眾的騷擾,激起私鹽商人的動亂。
縱觀歷年來學術界學者們對宋代商人社會地位的研究,可以看到論文和著作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且研究的內容也比較廣泛,相關的論文涉及到了商賈勢力的壯大及其政治滲透、商人歷史作用、商人命運的悲哀及其實質、士人對商人地位的認識等。相關的著作方面不僅有古籍文獻、還有很多作者所寫的著作,這些都是一手資料,對于我們研究宋代商人社會地位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雖然學術界學者們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著問題和不足。論文著作方面存在同樣的問題,國內外與之相關的著作,首先與之直接相關的著作總量比較少,其次即使相關的著作涉及到,但也是其中的一章或者一節,關于宋代商人社會地位缺乏專門性的論述,所以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值得我們去探究。
參考文獻:
[1]林羿瑩,從《清明上河圖》看北宋社會生活─以交通、經濟、城市發展為例,2015.
[2]楊承叡,宋代官員對于農業依賴商業的認知──農本主義的反思,2014.
[3]侯欣妘,南宋時期荔枝的流通──以臨安為核心,2013.
[4]毛元亨,宋代江浙的稻米征買時程,2013.
[5]黃子瑞,宋代交易中的牙人──中介的社會意義及其評價,2012.
[6]鄭銘,德義利之間:宋代士大夫眼中的富民,2009.
[7]林偉煌,南宋前期的財政策略,2010.
[8]朱祖德,唐五代兩浙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2005.
[9]張風玢,宋代的商業發展與商人地位之轉變,1992.
[10]黃惠華,《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2006.
[11]郭麗雯,晚宋商業商人與政權,2003.
[12]傅莉芬,北宋時期福建路的社會變遷,2008.
[13]周孟瑩,商人與明清戲曲之關系-以儒商族裔潘之恒為中心,2008.
[14]邱美仁,宋朝紙幣歷史意涵之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