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雅琳 張星昊 張 鵬
關于“民參軍”企業保密監管問題的對策研究
■ 王雅琳 張星昊 張 鵬
當前,軍民融合的各項工作已在社會相關領域有序展開,但由于部分“民參軍”企業不能有效做好保密監管工作,給軍民深度融合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因此,有必要針對當前的工作現狀,提出切實可行的保密監管工作建議。
軍民融合是惠及社會多方的戰略,不僅能推動裝備更為優質、高效地發展,亦可拉動社會經濟增長。但由于軍品生產的特殊性,軍民融合的發展過程仍存在一定的阻力,其中“民參軍”企業的保密監管問題便是關鍵之一。軍方為此顧慮頗多,軍品生產不敢放手。民企缺乏保密監管經驗,也擔心發生失泄密問題。這些顧慮在客觀上放慢了融合的步伐,阻礙了融合的深度。因此,切實可行的保密監管工作建議對于推動軍民深度融合、防止出現失泄密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為加強“民參軍”企業的保密監管,首先應認清民營企業的現實情況,以便找準其保密監管工作的薄弱點,對癥下藥。
(一)保密意識淡薄
初涉軍品行業時,民營企業整體的保密基礎較差、保密意識缺失,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保密意識滲透不夠。民營企業在日常運轉中缺乏將保密要求納入行動標準的意識。例如,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可能因未考慮保密因素而招聘了政治立場、思想水準等不適于就職“民參軍”企業的員工。其次,不易接受保密規定。能夠承擔軍品研制生產任務的往往是該領域的領軍企業,這樣的企業通常思想較為開放、對外交流較多。但踏入軍品領域后必須接受軍方的保密規定,部分領域的交流將受到限制,企業需要較長的適應期。再次,對部分保密規定敷衍了事。民營企業有自己的商業機密及配套的保密守則,但軍方的保密規定有其特殊性,通常更為細致和嚴格。企業往往存在思維慣性和行為慣性,按照慣有的保密方法行事,對于軍方制定的部分條款不以為然,敷衍了事。
(二)人員流動較大
人是保密監管工作的主要客體,只有把企業中的人管住才能最大限度地杜絕失泄密的情況。為隨時吸納可為企業創造更高利潤的優質人才、淘汰工作效率低下的庸才,民營企業選人用人制度較為靈活。無論是管理崗位、技術崗位還是后勤崗位,人員流動普遍較大。人員的較快流動使得企業對員工保密意識和行為的培養時間較短、任務較重,有的人員還未培養起保密意識就選擇跳槽。同時,這也在無形中增加了企業需監管的人員數量,拓寬了監管范圍,使其對員工的保密意識無法深入培養,給保密監管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三)日常管理不嚴
民營企業具有天然的逐利性,企業的管理重點往往是如何獲取最大的利潤。由于保密監管工作需要一定的成本,加之保密意識不強,企業有應付差事的傾向,不愿下功夫開展保密監管工作,導致日常的保密監管并不嚴格。表現為保密管理方式粗放,監管工作應付了事,監管覆蓋人員不全等,使保密監管浮于表面,未能達到理想效果。
民營企業是軍品生產領域的新鮮血液,但許多企業不能很快做好角色定位,保密監管工作較為滯后。因此,針對民營企業的保密工作現狀,提出現實可行的建議有利于保密監管工作步入正軌。
(一)培養保密意識
意識決定行為,“民參軍”企業保密監管工作要將保密意識的培養作為監管工作的起點和重點。應通過多種渠道和手段,實現企業整體保密意識的提升。
(1)在企業文化中滲透。每個企業都有其特殊的企業文化,它是企業成員廣泛接受的價值觀念及由這種價值觀念所決定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方式。應將保密觀念滲透進企業文化中,使員工從根本上轉變舊的價值觀,建立起新的價值觀,從而適應由普通民營企業到“民參軍”企業的轉變。企業要特別加強保密意識的宣傳,使其真正為全體員工所接受,自覺做出符合保密要求的行為。
(2)在保密教育中深化。保密教育是企業提高員工保密意識最直接的方法。企業應定時開展保密教育,長敲保密警鐘,并注意保密教育的成效,防止“形式主義”產生。企業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如分小組進行保密文件的學習、集體組織收看警示教育、選派各個崗位的骨干員工參觀軍工企業的保密工作,學習監管經驗,最終使全體員工筑牢思想防線,達到深化保密意識的目的。
(二)監管人員進出
人員流動快是民營企業的典型特點之一,幾乎不可避免。因此,企業應根據此類特點加強對人員的監管。具體可加強人員入職和離職的管理。
(1)對人員入職的管理。對于“民參軍”企業而言,確保軍品資料安全保密是企業平穩發展的前提條件。員工能否配合企業做好保密工作甚至比其文化素養、技能水平等更加重要。把好人員“入職關”不僅能緩解企業后續的保密監管工作壓力,也能間接提升工作效果。
首先,在招聘員工時,除了基本的學歷要求,應就其家庭背景、政治立場、履職經歷等進行細致了解,盡量凈化企業的人員來源,提高人員入職的思想門檻,以防將心懷不軌之徒招入企業。其次,企業應將相關保密要求傳達給應聘者,如對外交流的某些限制、離職后的脫密期要求、失泄密承擔的責任等,將可以接受保密要求的應聘者納入考慮范圍。再次,保密監管是一項嚴肅的工作,企業盡量招聘責任心強的員工,個性張揚、紀律意識淡薄的員工即使技術水平高超,也要再三思量。最后,將能否遵守保密規則納入員工入職標準。擬入職的員工必須簽訂保密協議,承擔保密義務。值得注意的是,人員入職管理應當面向全體員工,包括企業非涉密崗位的人員招聘。
(2)對人員離職的管理。離職人員是保密監管工作的又一重點,企業通常對此類人員疏于管理,立刻放松監管力度,導致問題發生。因此,企業應當將保密監管期限適當延長。對處于涉密崗位的人員,在提交離職申請后不得立刻脫離企業監管。建議將其轉至非涉密崗位,如后勤崗位進行3至6個月的脫密期。企業可根據人員類別、涉密級別、離職后的去向等情況對脫密期的長短進行調整。例如,若該離職人員是企業前高管,或曾接觸軍品的高密級文件、核心技術,或離職后擬新入職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等,則應適度延長脫密期時長。在脫密期內,企業應當將監管重點移至離職人員,進一步對其進行保密意識的教育、國防事業的責任感培養,強調失泄密后承擔的法律責任等。對于核心涉密人員,企業可進行一定時期的不定時跟蹤回訪,了解人員動向及思想情況,確保所有人員脫離企業監管后依然保守國家及軍隊的秘密。
(三)加強日常管理
保密監管工作的良好開展最終要落實到企業的日常管理中。細致規范的日常管理可以減少企業保密監管工作的漏洞,增強保密效果。
(1)監管范圍要全面。企業中的人員類別復雜,實現保密監管工作無死角、全覆蓋非常重要。當前,企業對于重要領導崗位、核心技術人員等的保密監管力度較大,保密教育、檢查等日常監管工作也基本圍繞敏感崗位的人員展開。對于企業中的保潔、安保等非核心崗位的員工幾乎沒有實行任何保密監管,也沒有開展過保密教育,其入職和離職相對自由隨意,造成這部分員工處于保密監管的真空領域,保密意識淡薄,防范意識缺乏,從而成為保密監管工作的薄弱環節。部分案例也說明,某些企業的失泄密問題正是此類員工造成。因此,企業的保密監管必須囊括每名員工,對于非涉密崗位的人員,特別是臨時工,也應一并加強監管。
(2)管理方法應細化。企業應當細化管理方法,使員工的行為規范都有相應規定可循,防止百密一疏。當前,企業最為欠缺的就是針對非核心崗位人員的細化管理。首先,這部分員工雖然沒有直接接觸核心文件的機會,但企業中的大多部門都是可以隨意進出的,特別是保潔人員。建議企業借鑒類似“負面清單制度”的方法,將人員按照類別進行劃分,明確列出每類人員禁止涉足的辦公領域,嚴禁隨意走動。每名員工均佩戴相應標識,方便互相監督。對于不遵守規定的員工,即使未造成失泄密問題也要進行必要的處罰,屢禁不止的可以開除。其次,針對企業員工文化水平不一的現狀,可印發不同內容和難易程度的保密宣傳冊,使每名員工都能找到適合其水平的手冊,方便理解和記憶。
(3)獎懲力度可加大。為進一步提高保密監管工作的效果,企業可應用管理學中的強化理論,加大針對失泄密問題的處罰力度,給予優秀保密個人適當的獎勵。首先,加強連續負強化。即對每一起失泄密問題都要嚴肅處理,消除員工的僥幸心理,直至大部分員工完全避免失泄密的可能性。具體地,企業可抽查員工的日常保密養成,每一次發現問題都要及時給予警告或處罰。若確實造成泄密問題,則應告知軍方,軍企聯合做出處罰決定,起到警告和震懾作用。其次,實行不定時的正強化。由于大部分員工都能遵守保密規定,因此不定時的正強化可使每次獎勵都起到較好的激勵效果。對于保密意識良好、化解企業失泄密風險的人員給予精神、經濟甚至晉升獎勵,鼓勵全體員工共同努力,做好保密工作。
(四)完善設施保密
隨著科技的進步,不少秘密是通過網絡、U盤等渠道失竊的。民營企業的設施設備通常沒有保密功能,資料的拷貝、傳輸較為隨意。因此,完善企業設施的保密可仿照軍方的有益經驗。主要有以下做法:一是企業應配備僅用于軍品資料存儲的電腦,斷絕互聯網連接。二是資料的傳輸和拷貝應使用軍方提供的保密U盤,嚴禁使用私人移動設備進行軍品資料的拷貝和傳輸。員工使用時應做好登記,確保出現問題后責任到人。三是應設立集中文印室打印紙質資料,防止員工私留軍品資料。企業還可根據己方的實際情況,多向部隊保密部門請教,把好硬件設施的保密關。
[1]楊秋波.“體制外”人員泄密面面觀[J].保密工作,2015(11):6-8.
[2]周三波,陳傳明,魯明泓編著.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595.
[3]羅建華,鄒渝,鄭顯柱.民營企業參與武器裝備科研生產保密監管問題研究[J].裝備學院學報,2015(8):67-70.
王雅琳,軍事經濟學院裝備經濟管理學研究生在讀;張星昊,后勤學院學術研究部參謀;張鵬,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經濟管理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