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進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湖北 武漢 430071)
護理干預對全麻患者圍拔管期不良反應的影響
張 進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湖北 武漢 430071)
目的 分析在全麻患者圍拔管期予以護理干預對不良反應產生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月予以全麻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予以常規性護理進行干預,觀察組予以綜合護理進行干預,并對比兩組的療效。結果 實施不同的干預后,觀察組在圍拔管期的臨床指標比對照組更為穩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拔管與吸痰時,不良反應產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實施全麻的患者處于圍拔管期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將不良反應產生減少,令患者可以將麻醉蘇醒期平穩且安全的度過。
護理干預;全麻患者;圍拔管期;不良反應
接受全麻且處于圍拔管期的患者,通常會因為麻醉藥物的消退以及逐漸清醒的意識,吸痰或是氣管導管產生的刺激令患者難以忍受,切口產生疼痛都會使患者產生恐懼及焦慮等情緒,臨床表現是升高了血壓,過快的心動速度,對治療表現出不合作,一些反應比較強烈類的患者,有可能進行拔管操作[1]。選取全麻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驚醒護理干預對比,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月予以全麻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所有患者對本醫院展開的研究都知情并屬于自愿參與,將《知情同意書》已經完好簽署。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34~68歲,平均年齡(37.7±10.4)歲;觀察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31~70歲,平均年齡(36.8±11.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在麻醉前進行訪視以及會診,在手術前1天需要手術護士予以術前的訪視工作,都是隨機安排的手術護士;觀察組于手術前1天和麻醉前的0.5 h以及圍拔管期實施綜合性護理措施干預:(1)術前1天:a.心理護理:患者在術前極易產生恐懼、焦慮、緊張等多種不良情緒,所以在實施手術前應該將方式以及宣教等工作做好,在術前1天需麻醉的醫生與科室的手術護士將術前訪視落實,對其心理狀況以及承受能力進行評估,實施具有個性化心理護理措施,將手術室相關情況以及手術的流程或是在術中產生的刺激講述給患者,對插管全麻實施的前后有可能產生的疼痛或是不適進行重點的解釋說明,講述怎樣與拔管操作配合。b.行為干預:對患者肌肉進行漸進性的放松、吸氣訓練進行指導,使用口予以慢且深的呼吸,首先進行深呼氣之后再進行慢慢的呼氣,進行多次的重復。對放松狀態做出指導,囑托患者于吸氣之時肌肉需緊張,在呼氣之時肌肉需放松,通過交替實現[2]。c.音樂干預:將音樂的播放音安裝于手術室的各個手術間,在術前1天需要手術護士安排患者將喜愛的輕音樂選好,于麻醉之前和麻醉的蘇醒期進行播放,對不良情緒以及疼痛進行緩解[3]。(2)麻醉前:在予以麻醉之前的0.5h再次向患者講述圍拔管期臨床有關知識,將輕音樂播放,選取適宜導管,于麻醉的誘導期對患者進行深呼吸動作加以指導,持續對患者們心電圖和心率以及無創血壓進行監測。(3)拔管期:患者沒有徹底清醒之前會產生躁動以及幻覺,需要將安全護理加強。針對處于蘇醒期產生躁動以及不合作類患者而言,選取約束帶實現束縛,對墜床事件的產生進行規避。在拔管之前將導管內部的分泌物吸凈,確保有比較輕柔的操作動作。在脫機后,對放松訓練進行指導,囑托患者進行放松。待其徹底清新之后,針對與拔管指征相符的患者予以拔管。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處理、分析選取SPSS 19.0統計學軟件完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不良反應產生情況
觀察組產生躁動2例,嗆咳4例,惡心/嘔吐3例,并發癥產生率為9例(18%);對照組產生躁動9例,嗆咳12例,惡心/嘔吐6例,并發癥產生率為27例(54%)。觀察組不良反應產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x2=14.0625,P<0.05)。
2.2 臨床指標水平
觀察組平均動脈壓:拔管后1 m i n為(81.8±6.4)mmHg,拔管后5 min為(79.1±4.4)mmHg;心率:拔管后1 min為(78.6±5.6)次/min,拔管后5 min為(77.1±5.2)次/min。
對照組平均動脈壓:拔管后1 m i n為(85.6±7.2)mmHg,拔管后5 min為(82.9±6.7)mmHg;心率:拔管后1 min為(82.7±6.8)次/min,拔管后5 min為(79.4±5.5)次/min。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7892、3.3522、3.2910、2.1486,P<0.05)。
全麻蘇醒期的患者漸漸恢復了自主性呼吸,增高了氣道的反應性,而氣道操作會對患者造成應激反應,通常會升高血壓、增快心率,在嚴重之時將心律失常產生,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夠將患者的不良情緒以及產生的痛苦減輕,對順利實施手術加以確保。協助患者將機體最大化恢復至最佳狀態,本研究中,實施不同的干預后,觀察組在圍拔管期的臨床指標相比于對照組更為穩定(P<0.05);觀察組在拔管與吸痰時,不良反應產生率明顯比對照組低(P<0.05)。結果與焦健[4]存有一致化的報道內容。
綜上所述,對全麻、圍拔管期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具有顯著的干預效果。
[1] 曾春香.護理干預對全麻患者圍拔管期不良反應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20):88-89.
[2] 朱 琳,青 毅,林建玲,等.護理告知程序在普外科全身麻醉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18):177-180.
[3] 彭文麗,徐沛金,辛映卿,等.圍術期保溫護理對全麻患者麻醉蘇醒質量的影響[J].內科,2016,11(5):799-800.
[4] 焦 健.喉罩全麻應用于老年患者的麻醉并發癥及護理干預的意義[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07):905-906.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6
B
ISSN.2096-2479.2017.13.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