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孟小娟,姜玲玲,張永華
(如東縣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400)
超聲導藥技術在終末期癌性傷口癥狀控制中的應用
李 燕,孟小娟,姜玲玲,張永華
(如東縣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400)
目的 探討超聲導藥技術在終末期癌癥傷口癥狀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本科住院的16例終末期癌癥傷口患者。在常規濕性愈合措施的基礎上采用超聲導藥控制癌癥傷口的疼痛和感染。結果 16例患者換藥時疼痛評分均小于3分。1例治愈(6.25%),顯效6例(37.50%),穩定8例(50.00%),1例潰瘍面擴大超過25%,但滲液惡臭均減輕(6.25%)。16例患者功能領域分值、總體健康狀況分值均明顯高于一月前,其癥狀領域分值及單項領域分值均明顯低于一月前。結論 超聲導藥結合濕性愈合能有效控制終末期癌癥傷口的疼痛、惡臭等癥狀。
超聲導藥技術;終末期癌癥
癌癥傷口是指因癌癥惡化轉移所造成的一種無法愈合的傷口,常發生在腫瘤轉移患者生命的最后6個月~12個月[1]。癌癥傷口常并發局部多重感染、惡臭、滲液、疼痛等。如何使患者在有限的生存時間內減輕痛苦,提高生存質量是臨床一線護理人員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2015年1月~2017年3月采用超聲導藥技術結合濕性愈合方法治療16例終末期癌癥傷口,結果癥狀得到控制,心理和生理狀態均改善,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為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本科住院的16例癌癥患者,預期壽命≤6個月,且經細胞學或病理學診斷為癌癥傷口,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齡(56±18.3)歲,卡氏評分(43±4.2)分。傷口部位分別為:頭面部、頸部、胸部、腋下、會陰部、下肢。曾患疾病為頭面部鱗癌2例,腮腺癌1例,肺癌皮膚轉移2例,乳腺癌8例,陰莖癌2例,皮膚淋巴瘤1例。創面最大23.67×5.7 cm,最小1.0×1.5 cm,高0.5~3.5 cm,深0.6~2.8 cm。16例都有惡臭,中到大量滲液,接觸性疼痛評分均在6分以上。合并血糖異常7例,低蛋白血癥12例,WBC>4.0×109/L 10例,WBC<4.0×109/L 6例。準備行姑息性放療5例,姑息性化療3例,經多方會診只能行姑息支持的8例。
1.2 方法
經醫護團隊綜合且全面的評估后,在常規濕性愈合措施基礎上采用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的超聲導藥控制癌癥傷口疼痛和感染。
(1)常規濕性愈合措施
評估患者疼痛情況,疼痛分值匯報醫師制定止痛方案。換藥時,輕揭敷料或讓患者自行揭除敷料。根據細菌培養結果口服抗生素,有全身感染依據則靜脈輸注抗生素。用0.5%碘伏或3%雙氧水、0.9%鹽水沖洗法清除組織淺層的污物和組織碎屑。對分界不清有出血可能的焦痂用自溶清創;對分界清楚的惡臭焦痂小心外科清創。內層敷料用優拓或親水性纖維銀。外層如滲液多選擇高吸收性的泡沫敷料,創面很大用加厚棉墊,滲液量極大用造口袋。局部輕微出血直接壓迫、冰敷、皮膚保護粉或藻酸鹽敷料,大量出血用明膠海綿外加紗布壓迫。不影響傷口護理前提下48 h更換敷料。心理支持和營養指導必不可少。
(2)超聲導藥方法
采用沈陽美辰超聲中頻導藥儀治療。如既往規范使用止痛劑前提下換藥時疼痛評分仍≥3分,于換藥前20 min采用止痛劑超聲導藥。方法:先消毒創緣外周10 cm皮膚,鹽水沖洗并擦干,芬太尼2.0 mL加入耦合貼片。將耦合貼片放入止水碗,超聲探頭安裝在止水碗的另一側。將治療頭套件放置在傷口外周較平坦處距離創緣3cm,用PE膜固定。連接電源開啟啟動鍵,治療時間30 min。導入結束后繼續保留藥貼40分鐘。對有局部感染依據或癥狀的,遵醫囑于換藥后在傷口距離皮緣3 cm處安放治療套件。耦合貼片中加入甲硝唑2 mL。
1.3 評價標準
采用O~10級線性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判定換藥期間疼痛程度。創面完全愈合為治愈;潰瘍面縮小>50%,滲出惡臭減少為顯著;潰瘍面縮小《50%或增大<25%,但傷口滲出惡臭減少,腐肉脫落肉芽新鮮為穩定;潰瘍面增大>25%或傷口滲出惡臭加重為無效。采用EORTC QLO-C30量表進行生存質量調查。
超聲中頻導藥治療加濕性愈合措施一個月后,16例患者換藥時疼痛評分均<3分。1例治愈(6.25%),顯效6例(37.50%),穩定8例(50.00%),1例潰瘍面擴大超過25%,但滲液惡臭均減輕(6.25%)。16例患者功能領域分值、總體健康狀況分值均明顯高于一月前,其癥狀領域分值及單項領域分值均明顯低于一月前。
2002年Naylor提出癌癥傷口護理目的并非將癌癥傷口治愈,而是減少癌癥傷口惡化過程中癥狀的控制[2]。使用止痛藥是控制癌癥疼痛的主要方法,移除癌癥傷口上的壞死組織及抗感染是治療惡臭的關鍵措施。目前常規止痛措施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癌癥傷口換藥時的創傷相關性疼痛,即使在規律階梯止痛基礎上增加嗎啡用量,也較難做到無痛換藥。對惡臭臨床多通過靜脈大量輸注抗生素,常導致多重耐藥菌感染。甲硝唑粉劑局部大量使用能控制感染但胃腸道反應明顯。
超聲經皮導藥通過電致孔、超聲空化和離子導入等多種技術,使皮膚和組織膜結構的脂質顆粒重新排列,產生潛在的可逆性生物孔道,促進藥物分子由細胞外向細胞內的轉運,使藥物定位、定量、定速到達病變部位且只需全身劑量的1/3~1/5,透藥面積達15 cm2,且局部組織血藥濃度是靜脈給藥濃度10~15倍。芬太尼是目前止痛藥中透皮吸收最好的,我們嘗試在換藥前20 min局部導入,結束后保留藥貼40 min,保證換藥期間至少1 h的有效鎮痛。而2 mL甲硝唑導入局部,既保證了局部的藥物濃度,又減輕胃腸道不適反應。需注意超聲探頭必須放在完整皮膚處,治療期間及治療后三天內,治療部位不宜用浴液清洗且避免搓揉。由于操作簡單,我們已嘗試將它作為晚期癌癥出院患者延續護理措施之一。只有在控制終末期癌癥傷口疼痛、感染的前提下,我們才更有信心靈活運用濕性愈合方法縮小或穩定癌癥傷口,使患者更有尊嚴地度過最后的生命歷程。此項技術更確切的療效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1] 郭春蘭,鄧紅艷,席祖洋,羅 薇,賀 莉,彭金霞.銀離子藻酸鹽敷料用于惡性腫瘤傷口癥狀管理的效果研究.中國全科醫學,2016,12(15):26-27.
[2] 胡愛玲,鄭美春,李偉娟.現代傷口與腸造口臨床護理實踐[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0:10.
本文編輯:李 豆
R445.1
B
ISSN.2096-2479.2017.22.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