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光寶(外科副主任醫師)

結腸憩室是非常高發的疾病。根據統計,40歲以前發生率小于5%,60歲占30%,而當年齡到達85歲時,發生率則大于65%。男女發病率無差異。結腸憩室發病率高,但好多人不知道這個疾病。下面我們就來談談結腸憩室和結腸憩室炎。
大腸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大腸憩室的產生是因為大腸壁變厚,腸壁肌肉層退化,導致大腸內的壓力增加。這種增加的壓力便可能讓腸內壁推擠出一個個突出的囊袋。
憩室可以發生在整個消化道上,因為結腸壁薄,結腸肌肉相對薄弱,所以憩室以結腸最為多見。主流觀點認為,結腸憩室的形成和低纖維飲食有關。但也有文獻報告,低纖維飲食和結腸憩室炎的形成關系不大。
80%~85%的人的結腸憩室可以終生沒有癥狀,不需要治療。15%~20%的人的結腸憩室會發炎,憩室發炎后就要治療。
結腸憩室一旦被糞便塊嵌入堵塞后,很容易發炎,這和闌尾炎的發病原理很像。結腸憩室發炎后會表現為腹痛,據文獻統計,亞洲人中由結腸憩室炎引起的腹痛,70%表現為右下腹痛,加上發燒、惡心、嘔吐等非特異性的表現,導致結腸憩室炎的癥狀,和急性闌尾炎的癥狀及體征非常像。在以前,醫生經常在做闌尾手術的時候,才能發現患者是憩室炎而不是闌尾炎。
結腸憩室發炎以后,白細胞會升高,提示有炎癥。B超也能夠發現一部分人的腹腔積液。在沒有CT的年代,這些都和闌尾炎難以區別。體檢會有憩室所在部位的壓痛。當然,憩室炎癥穿孔形成腹膜炎后,則是腹膜炎的體征了。
腹部CT是診斷結腸憩室炎和憩室炎最有價值的手段。憩室炎如果發生在右腹部,沒有CT的幫助,根本無法和闌尾炎區分開來。
總之,結腸憩室炎要依靠病史、體檢、血常規和CT來診斷。
結腸憩室炎診斷成立后,以抗感染治療為主。當然,結腸憩室炎一旦嚴重到了發生穿孔的時候,就需要急診手術了。
結腸憩室炎擇期手術的指征,目前并沒有統一。手術的主要目的,是防止發炎帶來的大麻煩。結腸憩室發炎經過治療炎癥消退后,有30%的人會再次發炎。因此,有人提議在炎癥消退后,下次急性發作前就手術。由于結腸手術的風險相對胃和小腸手術要大,所以大多數專家認為,如果短期內有2~3次結腸憩室發炎的病人,才需要擇期做手術治療,切除病變的腸管。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結腸憩室急性發炎的時候,憩室壁薄而脆弱,腸道鼓氣容易人為造成穿孔。所以,憩室急性發炎的時候是禁止做結腸鏡的,也不能做氣鋇結腸造影。炎癥消退6~8周以后做這兩個檢查才安全。
結腸憩室一旦發炎后,目前統一的認識是建議在炎癥消退6~8周后,安排做一次結腸鏡。做腸鏡的主要目的不是看有沒有憩室,而是排查有沒有結腸腫瘤。據文獻報道,有結腸憩室炎的病人結腸癌檢出率是1%~2%,這個概率看起來不高,但是普通人群結腸癌患病率大約是十萬分之五。所以,結腸憩室炎病人有必要做一次結腸鏡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