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學偉
摘 要: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夢”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國際社會從各個層面對“中國夢”進行了贊譽和解讀。一時間,“中國夢”成了世界上部分國家實現本國夢想競相模仿的范本。本文主要從國際視角探析“中國夢”的獨有特色、“中國夢”與“世界夢”的統一性以及“中國夢”在國際舞臺上的示范作用。
關鍵詞:“中國夢”;“世界夢”;示范效應;價值意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3-0016-02
“中國夢”最早由國內專家學者提出,其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學術范疇,但將“中國夢”上升為國家的意志和目標并賦予其世界意義的是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1月29日,習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對“中國夢”的內涵給予了精辟論述。之后,在對俄羅斯和非洲三國進行訪問時,習主席從內外兩個層面對“中國夢”進行了系統的詮釋。從此,“中國夢”便走向了國際舞臺。與曾經風靡全球的“歐洲夢”“美國夢”相比,“中國夢”有自己的特色,“中國夢”找到了與“世界夢”的契合點,受到了世界部分國家的青睞。
一、中國特色“中國夢”
“中國夢”不僅屬于每個中國人,更屬于全人類。與“歐洲夢”“美國夢”相比,“中國夢”具有獨特的特質。
(一)領導者不同
“中國夢”的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其代表中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它是一個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實現了真正獨立和當家做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正穩步邁向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歐洲夢”和“美國夢”的領導者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代表極少數有產階級的利益。因此,資產階級政黨領導的“歐洲夢”和“美國夢”必定會陷入某種困境,近幾年的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的低迷就是最好的明證。
(二)實現方式不同
“歐洲夢”和“美國夢”的實現帶有對外擴張、掠奪和侵略的特質。歐洲國家從早期的殖民擴張到19世紀末對世界的瓜分,到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再到對利比亞的軍事打擊,其對外活動時刻充斥著擴張、掠奪和剝削。美國從1898年發動美西戰爭實施對北美大陸以外的第一次擴張并借此占領了菲律賓,到21世紀為了轉移經濟衰退的巨大壓力而公然入侵伊拉克、利比亞等國家,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對外擴張、掠奪和侵略的歷史。“中國夢”的實現靠的是中華民族的辛勤勞動,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團結協作,是中國的和平崛起與和平發展。
(三)價值理念不同
個人主義是“美國夢”和“歐洲夢”的靈魂,兩者的核心是倡導個人價值的實現,即通過個人奮斗實現自由、民主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是建立在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基礎之上的,其核心是實現集體或整體的價值,是通過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共同的理想。
(四)目的不同
“中國夢”的最終目的是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歐洲夢”和“美國夢”的目的是追求個人富裕和成功。歷史的遭遇使中華民族尤其重視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歷史帶來的教訓是:國家的富強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前提和保障;民族孱弱,任人欺凌,個人的尊嚴就會喪失,生命財產就得不到保護,更無幸福可言。因此,“中國夢”把“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放在第一位。對于歐洲國家和美國而言,獨特的經濟、文化、科技和地理優勢不但使這些國家為個人的發展創造了寬松的條件,而且決定了其民族特性中的固有優越感,因此其國民可以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實現屬于自己的夢想。
(五)對世界的影響不同
“歐洲夢”和“美國夢”所具有的一個共同特質是排他性,都強調自己主導的世界,甚至為了本國的利益而不惜損害和犧牲其他國家人民甚至整個世界的利益。“中國夢”追求的是世界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實現“中國夢”不僅有益于整個中華民族,而且也是全世界人民的福音。
二、“中國夢”與“世界夢”的統一
關于“中國夢”的國際意義,習主席曾給予深刻的闡述。2013年3月17日,習主席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講話指出,“中國人民愛好和平。我們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致力于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履行應盡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繼續同各國人民一道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1]42可見,“中國夢”是“和平夢”“發展夢”“合作夢”和“共贏夢”,也是“構建國際新秩序之夢”。“中國夢”的提出符合時代主題。習總書記指出,“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里,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內。各國應該共同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2]273當前,和平與發展是時代主題,合作與共贏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構建國際新秩序更是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實現夢想的有效途徑。“中國夢”能夠與“世界夢”相融,兩者能共創人類社會的美好明天。
(一)發展是“中國夢”與“世界夢”的第一要務
只有發展才能擺脫貧窮落后,只有發展才能實現人類美好的夢想。中國以有限的資源養活了占世界約1/5的人口,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發展的一大貢獻。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統計,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近1/4的經濟增長量都來自于中國的貢獻,中國經濟為全球經濟的復蘇做出了重大貢獻,詮釋了“發展”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夢想的意義。
(二)和平是“中國夢”與“世界夢”的保證
發展是目的,但和平才是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沒有和平,就不會有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夢想的實現。中國主張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致力于爭取和平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同時又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積極參與國際安全對話與合作,為一系列熱點問題的解決和降溫發揮了重要的建設性作用,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合作是實現“中國夢”與“世界夢”的主要途徑
當前,世界各國的相互依賴、相互依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每個國家和民族不能僅僅依靠自身的發展來實現自強和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堅持對外開放、與世界各國有效合作成為各國的共識。中國堅持開放、包容的對外合作理念,積極推進同各國的務實合作,堅持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中國始終將對話和談判作為解決分歧的最優手段,致力于與守成大國開創一條新型大國共處之道。中國的合作之路越走越寬,合作理念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
(四)共贏是“中國夢”與“世界夢”的最終目標
實現全人類的發展和進步是“中國夢”和“世界夢”的共同夙愿,也是兩者的契合點。“中國夢”依存于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世界夢”的實現依賴于“中國夢”所能帶來的福祉。“中國發展是惠及世界的。中國的發展首先是惠及鄰國。未來5年,中國需要進口10萬億美元左右的商品,對外投資也將持續較快增長,我們正大力推動同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所有這些舉措都將為本地區和全球經濟增長做出更大貢獻。”[3]113
“中國夢”與“世界夢”是一個有機統一體。兩者只有在互相支持中才能共同進步。實現“中國夢”,有利于中國“世界夢”的實現;而中國“世界夢”的實現過程又為“中國夢”的實現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
三、“中國夢”的國際示范效應
“中國夢”的國際示范效應就是“中國夢”在國際舞臺上的榜樣作用,也即“中國夢”的國際價值意義。所謂“中國夢”在國際舞臺上的榜樣作用就是“中國夢”所能給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帶來的啟示與啟發,以及中國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理念等能夠為全人類可持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由此,“中國夢”獲得世界多數國家的認可和效仿,“中國夢”將真正引領未來世界發展的方向。
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中國夢”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近些年中國的發展無疑是最具成效的。中國追求發展的路徑與方式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政府的發展戰略具有強大的示范效應。諸如,時任多哥國民議會第一副議長的克拉蘇將中國比作“牽引許多國家的火車頭”;墨西哥《至上報》國際新聞版主編卡雷尼奧將中國比作“世界經濟發動機”;肯尼亞經濟事務研究所首席執行官奧維諾認為,“中國夢”的具體內容以發展民生為主,是值得借鑒的新發展模式[4]。
事實上,從“北京共識”到“中國模式”再到“中國夢”,這體現的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關注、期待、認知和理解,這是國際社會對中國不斷深入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中國被接納和實現共榮的過程。相對而言,“北京共識”所帶來的影響要遜于“中國模式”和“中國夢”。“中國模式”最早由外國學者提出,而中國學者對“中國模式”的解讀別有深意。俞可平認為,“中國模式”實質上就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社會現代化的一種戰略選擇,是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整套應對全球化挑戰的發展戰略和治理模式[5]13-15。婁偉則認為,“中國模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后發國家在保證國內政治穩定的前提下,通過漸進式改革所確立的一種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全方位的、富有成效的、具有世界意義的發展模式[6]29。
“中國模式”提出后,國際社會給予了高度評價。2009年10月15日,中非通訊社指出,中國模式對中非具有相當重要的借鑒意義。中國模式的最大特點是自身的多元化色彩和從未被外來干涉打斷而形成的獨特傳統,這給中國發展帶來了扎實根基和永恒動力。突尼斯《新聞報》則指出,中國模式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中國人民創造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既不是從國外引進的,也不會對外輸出。巴基斯坦《觀察家報》于2010年5月15日指出,中國的人民不受任何模式的影響,他們有自己的模式。他們影響著其他國家,而不是被其他國家所影響。因此,伴隨著某些備受矚目的社會和政治變革,他們創造了一個經濟奇跡。然而,“中國模式”也面臨來自內外的挑戰:中國內部越來越多民眾對“中國模式”框架下中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的認識越來越模糊;西方出現了“捧殺派”“威脅派”和“‘中國模式不定論”三個論調,企圖扼殺和否定“中國模式”。從一定意義上講,“中國夢”的提出是為了解決“中國模式”所面臨的內外困境問題。
“中國夢”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原因有四:第一,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陷入經濟困境的發達國家希望從中國充滿活力的經濟增長中受益。第二,與歐美、拉美以及印度發展道路相比,中國發展道路具有獨特優勢,即蓬勃的生命力,增長的高速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以及以人為本和全面發展的理念。第三,“中國夢”倡導和平、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中國夢”不是關起門來搞發展,而是要在與世界各國合作中實現共同富裕。第四,世界希望從“中國夢”的實現途徑、方式等方面獲得啟發。對于世界而言,“中國夢”的最大意義在于能夠提供一種新發展思路。正如聯合國“全球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課題組協調人多斯·桑托斯認為,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證明了新自由主義的局限性,中國將為世界帶來“深層社會經濟戰略與政策的重新定義”[4]。
四、結論
“中國夢”既是個人夢和民族復興之夢,也是世界和平、發展、合作與共贏之夢。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曾指出,“中國夢”是一個“和諧之夢、和平之夢、發展之夢”。在其中,個人與社會都得到發展,個人與社會之間達到平衡。這是擁有古老哲學和深厚文化傳統的中國向世界發出的一個“和諧的信息”。對于世界各國而言,“中國夢”的現實價值意義在于:一方面,在當今世界充滿“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中國夢”為世界的和平與經濟增長提供了一條具有借鑒意義的政治與經濟路線圖;另一方面,“中國夢”包含的新發展模式——污染更少,更加公正,更加平衡;既促進國家進步,也滿足了人民所需,而且更具包容性——有助于解決當今世界各國發展面臨的困境。因此,從國際意義上講,“中國夢”的本質就是世界共同富裕之夢。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G]//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2]習近平.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G]//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3]習近平.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G]//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4]孫來斌,劉近.中國夢的多維解析[N].光明日報,2013-06-22(11).
[5]俞可平.關于中國模式的思考[J].紅旗文稿,2005(19).
[6]婁偉.中國模式的分析框架與世界意義[J].學術與交流,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