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旭
[摘 要]中國資源的特點是“多煤、少油、貧氣”。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長久地依賴于石油、煤、礦產等資源進行生產,從而帶來了化石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因此,能源轉型勢在必行,而中國在能源轉型的道路上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只有充分認識到國家的基本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能源轉型問題。
[關鍵詞]能源轉型;新能源;推動力;化石能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18
隨著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使得能源越來越少,同時,傳統能源燃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因此,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1 中國能源市場的壟斷阻礙能源轉型
中國石油資源的“三巨頭”是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者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壟斷格局;電力資源的巨頭是國家電網;核能資源的巨頭是中國核工業集團;煤炭資源的巨頭是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我們不難理解,凡是能源類的資源,都由國家掌控,因為能源產業具有自然壟斷的特征,加上能源對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的重要性,導致政府對能源市場的管制更多選擇行政手段而不是經濟手段,從而強化了國家政府對能源的宏觀調控,因此對能源的控制更具政治色彩,大大降低了能源行業的效率、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費。[1]能源行業的壟斷,一方面滋生了管理層的腐敗現象;另一方面壟斷企業惡意操控價格,使得依靠能源生產、運營的公司成本增加,消費者又需花高價購買產品,針對某些可替代產品就會造成產能過剩。簡而言之,國有能源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壟斷行為損害了消費者和社會公共利益、擾亂了能源市場格局。因此,打破能源市場的壟斷勢在必行,我們不能因為能源是國家所有就由國家說了算,應該積極推進價格機制實現從“政府定價”為主向“市場定價”為主的根本轉變;努力推進監管方式從“項目管理”為主向“行業管理”為主的根本轉變。[2]
2 產能過剩阻礙能源轉型
產能過剩問題,自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以來,爭論就沒有停止過,消費結構不均衡,易出現產業潮涌現象。IMF認為中國的高投資率引起產能過剩并導致資源錯配,使得總體的投資回報率由21世紀初的25%下降為如今的16%。并指出,如果這個問題不被重視或解決,中國經濟的年增長率將可能跌至4%。[3]《2015年中國產業發展年度分析報告》中指出,煤炭、汽車、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供給過剩,產能利用率平均在70%以下,市場需求增長乏力。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傳統產業模式已經不再適應今天的發展,而更換新設備的價格又過高,致使很多企業選擇保持現狀,同時傳統行業發展的飽和和黃金時期的過快投資和增產,使得現在供大于求,造成產能過剩。大大減緩了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加大了資源的浪費。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因此,想保證經濟的平穩發展,務必要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只有高效率利用資源,才能保證國家供需平衡,以此來促進經濟的持久發展。
3 城鄉分布不均,貧富差距大等社會問題阻礙能源轉型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優先發展沿海城市,貿易的往來、開放程度的加深,使得先富起來的城市越來越富,而落后的城鄉則發展緩慢,從而導致了政府在財政、科技投入上的城鄉分布不均和人們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在相對發達的城市里,人們可以更快地接觸到新的思想、見識到更多的新產品,同時伴隨有較高的收入,可以承擔更高的消費需求,然而,在相對偏遠的中國農村,地理位置的偏僻和交通的不便利,使得人們更多的是自給自足的生產與消費模式。從能源的消費使用上來說,城市居民更多的是集中供暖、供電,大部分地區都使用了天然氣,而在農村,人均商品能源的消費水平很低,農村生活用能主要依賴生物秸稈、薪柴等非商品能源;并且,其使用方式主要是利用傳統的燃柴灶直接燃燒,能源的有效轉換率較低,僅為10%~20%。這種傳統、低效、高耗的用能模式對資源和生態環境都產生了重大、長久的負面影響,嚴重制約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4]雖然政府出臺相應政策,但實施過程中又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被迫繼續依賴于傳統能源;國家出臺的新能源政策具有較強的地域性;中央對于農村新能源開發的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地方財力有限,項目配套資金難到位;新能源服務體系不健全,各地技術力量無法跟上新能源的建設速度,相關后續管理不足,導致多數設施報廢或停用等。
城鄉發展的不均衡,加大了政府的調控難度;人們貧富差距大,使得人們的觀念、消費方式有所不同。只有國家出臺適應性政策,調整工資收入檔次,從根本上滿足或平等對待城鄉發展,才能得到更為廣泛的擁護與支持,才能順利解決當前中國所面臨的能源轉型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進行能源轉型。
31 開展世界經濟及全球化合作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任何一個國家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都會威脅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類生存。因此,開展全球化合作,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我們唯一的地球家園。今天的世界,各個國家都有了二三十年的發展歷史,因此,各個國家都比較了解自己國家的情況;同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都認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所以,各個國家都在積極地研發新能源、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能源轉型。中國可以多多與發達國家學習,建立合作,可以深入各個學校、科研機構進行學習,學習他國的先進手段與技術,可以對好的企業進行參觀學習,了解他國的運營模式,也可以針對某一地區、某一企業的實際情況與國外開展合作,從而制定更適合本地化的發展策略。優化能源結構,結合地區資源優勢,可以最小成本、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資源。
32 政府、研發部門協同發展
政府是國家政策方針的執行者、高校是國家發展的強有力的保障和后援團。國家的發展離不開高校科研力量的支持也離不開政府監督與實施,同時,高校和政府也要相互配合。我國要積極構建以大學、企業、研發機構為核心,以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創新平臺為輔助的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新型創新體系。[5]高校、科研機構,主要以研究為主,他們可以創新并且測算出各個地區的產能、消費量等數據,進而推算未來的需求和總結一段時間的發展情況,但是有的時候研究是脫離實際情況的,有的研究并不能為企業或地區所適用,即人們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出的并不是很需要的東西,這時就需要政府的幫助,政府可以多多與研發部門溝通,向他們闡述自己的需求,從而使得研發部門的研發可以更具有針對性。政府與研發部門相互溝通交流與合作,一方面,可以高效率地進行能源結構的優化,提高研發效率和適應性;另一方面,可以節省研發成本、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強有力地保障能源轉型的順利完成。
33 分區化能源使用、優化能源配置
能源轉型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我們不可以說不再使用化石能源,轉而使用新能源,只能說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而在這過程中,我們要了解各個地區的能源儲量,比如西部的天然氣儲量比較豐富、北方地區煤儲量比較豐富,而偏遠的山區、農村,有較為豐富的生物質能和秸稈,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就可以結合當地的能源特點,在能源豐富的地區,就可以通過提高技術手段,來減少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能源并不充足的地方可以進行管道輸送、補貼新能源使用等方法,建立合適的發展政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能源轉型與保護環境并存的健康發展。
34 完善新能源價格
價格,永遠是一個核心問題。能源轉型,如果轉型后新能源的價格高于傳統能源的價格,那么新能源的市場占有率還是會很低,盡管人人都深知它環保。因此,能源轉型問題,需要解決能源價格的問題。近年來,因為煤、石油等能源價格的降低,減緩了我國能源轉型的速度和新能源開發的熱情。政府為了推進能源轉型,就需要提高新能源的補貼價格,針對新能源的研究與開發,政府要多加投入;對新能源企業、購買使用新能源的個人或單位,實行補貼制度。但是,這并不是長久之計,還需要從根本上調整人們的觀念,能源轉型是必需的,一方面,是因為傳統能源是有限的,并不能長期滿足人們的物質生產需要;另一方面,保護環境,為我們自己造福,也為我們的子孫后代造福,只有人們的觀念意識提高上來,能源價格才會被人們所接受。同時,政府應當加強對煤、石油等資源的價格調控,盡管國際市場的價格有所變動,但是這個變動有很大程度是政治原因,而并非能源本身價格的貶值,因此,國家要控制傳統能源的價格,對新能源以研發出來并使用的給予高補助,對于研發過程中需要的實驗、原材料等可以進行國家提供,這樣可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成功率,也會減少一部分的財政浪費。
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已成一種趨勢。中國既是一個“多煤、少油、貧氣”的國家,又是發展中國家,高效率、高產能也是發展中國家追求的目標,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很突出,中國連續數年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首位,傳統的生產模式、落后的科技手段和小農思想,都影響或阻礙了能源轉型,而當今的世界形勢要求中國必須優化能源結構、推進傳統能源清潔利用,以在未來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所以,政府、科研機構、高校、企業、人民要高度的配合,政府出臺更為適應國情的政策,科研高校研發更具時效性的手段,企業要合理定位、節能減排,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創造更高的利潤,人民群眾要樹立環保節能意識,只有思想、行為、政策有機的結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能源轉型。
參考文獻:
[1]朱琳自然壟斷行業監管模式研究:以石油行業壟斷為視角[D].重慶:西南大學,2013
[2]楊枝煌,易昌良中國能源新常態新格局的構建研究[J].中國市場,2015(48):3-7
[3]鐘春平,潘黎“產能過剩”的誤區[J].經濟學動態,2014(3):35-47
[4]孫湃我國農村能源結構優化的法律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礦業大學,2015
[5]薛奕曦,畢曉航,尤建新等荷蘭能源低碳轉型管理及啟示[J].中國軟科學,2016(7):56-65
[6]宋大偉科技戰略咨詢研究肩負國家使命[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8):857-869
[7]張抗關于中國所處能源時代及對策的思考[J].國際石油經濟,2014(1-2):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