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鑾珠 蘆夢婷
[摘 要]文章在總結美國、日本、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智庫建設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深入剖析海南本地智庫的現狀及問題,進而提出重視官方智庫人才的培養,發揮高校智庫的優勢,完善信息采集分析共享機制,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打造海南品牌的優質智庫等對策。
[關鍵詞]海南省;智庫;獨立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12
2015年3月,隨著《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發布,海南作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和補給基地,再次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如何加強海南智庫的建設,幫助海南人民更好地抓住這次發展機遇,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和現實價值。
1 發達國家智庫的主要類型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智庫因其在經濟與發展、國際關系與安全、經濟社會政策、公共健康和環境等領域中的卓越表現日益引起世人的關注。截至2012年,全球共有6603個智庫,其中北美1919個,歐洲1836個,亞洲1194個,非洲554個[1],主要表現為以下類型。
11 政府主導型的智庫
主要依靠政府部門提供的資金維持運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開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服務。日本的官方智庫特別發達,每個管理體系都有自己的研究機構,如通產省的“亞洲經濟研究所”、勞動厚生省的“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外務省的“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防衛省的“日本防衛研究所”、內閣府的“經濟社會綜合研究所”、經濟產業省的“經濟產業研究所”等。此外,美國的蘭德公司、美國企業研究所、經濟發展委員會和城市研究所;法國的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法國戰略研究和培訓高等委員會、前景研究與國際信息中心;德國的國際事務與安全研究所等都是此類官方智庫的代表。
12 財團主導型智庫
主要依托大型企業(財團、銀行)的優勢,充分利用強大的資金、信息和人力資源優勢,為政府和企業集團等提供綜合性咨詢服務和課題調研。日本的企業智庫由于有大型財團做后盾,大多規模龐大、實力雄厚。如野村綜合研究所、三菱綜合研究所、富士通總研經濟研究所、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等。而德國主要通過成立各種協會、基金會,匯集專家與相關從業人員,為企業出謀劃策。例如:德意志銀行論壇智庫、赫迪基金會、克貝爾基金會、寶馬赫伯特·匡特基金會等。美國主要由一些著名企業家出資捐建智庫,如布魯金斯學會、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等,形成了私人捐贈—基金會—智庫的鏈條。
13 高校主導型智庫
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聲譽好,質量優。龐大的大學群體、眾多的研究人才與科研設施為智庫的蓬勃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如日本的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院、北海道大學斯拉夫研究中心、廣島大學的和平科學研究中心、北九州市立大學的都市政策研究所等,都與高校共生共長。德國的高等教育發達,涌現出一批高等院校附屬的研究所與研究機構。如慕尼黑大學的應用政策研究中心、漢堡大學的漢堡世界經濟研究所、杜伊斯堡大學的發展與和平研究所等。而法國的巴黎政治學院、巴黎高等商學院、巴黎高師等學府,通過打造跨學科、國際化的合作平臺,發揮高校人才的輻射效應,具有相當影響力。
14 民間主導型智庫
主要通過對國內外熱點問題、相關行業發展問題等提供咨詢服務,來獲取政府項目研究經費和企業贊助經費等。民間智庫具有反應快捷、服務及時、針對性強、見效快的優點。如松下幸之助創立的“PHP綜合研究所”,木村創辦的“木村經營研究所”等是日本民間智庫的典型代表。法國的國際關系研究所、巴黎蒙田研究所、巴黎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公司等智庫,在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德國的慕尼黑經濟信息研究所、貝塔斯曼基金會、波恩經濟與社會研究所、弗賴堡生態研究所等;美國的塞奇基金會、布魯金斯學會、胡佛研究所、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等,也是民間智庫的典型代表。
2 發達國家智庫的主要特征
21 研究領域廣泛,注重研究實效
發達國家智庫研究包括國際事務、軍事安全、能源與環境、科學技術、國家司法、教育、醫療健康與保健、交通與基礎設施等,研究范圍十分廣泛,研究選題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例如日本綜合研究開發機構2014年對日本181家智庫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集中在經濟(34家)、綜合性研究(31家)、國土開發與利用(28家)、產業研究(20家)等領域。[2]而德國將近33%的智庫研究經濟問題,26%的專長為勞動力市場問題,22%的研究處理外交和安全政策,24%的致力于歐洲政治問題,20%的討論諸如教育、環境、城市政治和全球化等問題。[3]
22 研究人員素質高,結構合理
發達國家的智庫人員來源廣泛,既有經驗豐富的教授、企業家,也有剛畢業的博士生、退休的公務員。但對研究人員的素質要求都很高。在德國,加入官方智庫組織的人員都必須擁有某專業的專家資格。在法國,只有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才有可能被招為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同時,還要考慮學科背景、研究領域、年齡結構、政治宗教信仰、實踐經驗等要求,在滿足人才多樣性的前提下,增強智庫研究的創造性,確保證智庫研究的質量。
23 資金渠道多元化
智庫資金來源主要有政府、企業、大學、個人和慈善機構捐贈、研究委托等。例如慕尼黑經濟信息研究所1600萬歐元經費中,來自聯邦及州政府的撥款占到50%,還同時接受歐盟以及馬歇爾基金會、貝塔斯曼基金會等的資助。美國的布魯金斯學會,其營業收入中的45%來自公司和個人的捐贈,29%來自基金會的捐贈,7%來自出版物收入,而來自政府資助的只有4%。多元化資金支持的運作機制,保證了智庫的獨立性,確保智庫可以從公共利益的角度進行政策研究,免予利益集團的干擾,所提建議更具公正性和客觀性。
24 市場化的運作機制
除了官方智庫之外,發達國家的智庫一般都以公司制的形式出現和管理,依托于市場的發展需要,以研究成果的質量和影響力為基礎,獲得政府和社會的經費支持。如德國慕尼黑經濟信息研究所以協會的名義登記,設有董事會、監事會、科學咨詢委員會、成員代表大會及志愿者組織。這種管理方式更加靈活、開放、機動,通過傳播研究成果服務社會,使自己成為學術界、實業界、廣大民眾以及政府之間的聯系紐帶。
25 較為成熟的評價機制
發達國家對智庫及其研究成果有著嚴格而公正的評價機制。智庫的研究成果能否轉化為政府決策或影響社會輿論,直接影響到智庫的競爭力,從而給智庫管理帶來導向性的激勵。一方面,智庫會建立嚴格的績效評估制度,提高對研究報告的審查,包括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科學依據;報告陳述是否有效;結論是否公正客觀;經費使用是否規范等;另一方面,建立嚴格的激勵與約束機制。根據考評結果來決定研究人員的報酬、晉升、續聘或解聘等。
3 海南智庫的發展現狀
海南自1988年才建省,智庫服務經濟與社會的歷史不長,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類型。
31 官方型智庫
以海南省社科聯、省政策研究室、省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南海研究院為主導的官方智庫,充分發揮智囊團的作用,對海南省發展道路選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一省兩地”“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等戰略建議給海南帶來重大發展機會,尤其是“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戰略構想,為海南帶來第二次經濟騰飛。而在北部灣海上問題磋商、南海爭端解決和南海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更直接服務于我國總體外交布局和南海戰略。
32 民間型智庫
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海南省博士協會為主導的海南民間智庫,始終關注海南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在促進“生態立省”“建設國際旅游島”等重大發展戰略出臺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專注研究經濟轉軌、政府轉型、政體制改革等領域,先后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項,成功入選“全球最值得關注的新興智庫”。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發布的“全球最值得關注的新興智庫”名錄(2013)中,排名第27位。
33 高校型智庫
以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海南醫學院為首的海南高校,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優勢、學科優勢和學術優勢,為海南省政府的科學民主決策提供有力支撐。如海南低碳經濟政策與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聚集國內外優秀低碳經濟研究人才,為推廣新能源及節能減排技術,打造低碳生活模式出謀劃策;南海法律研究中心,圍繞南海刑事犯罪、環境保護、行政執法以及糾紛解決進行研究,致力于成為國家處理南海法律問題的“思想庫”。
4 海南智庫的現存問題
41 本土智庫數量少,優質智庫奇缺
與全國現有3000多家智庫相比,海南由于建省晚、面積小、人口少,經濟底蘊和經濟實力相對較低,未能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的集聚效應。因而本土智庫數量相對較少,有話語權的優質智庫更少,在國內重大問題、國際熱點問題等方面缺乏號召力和影響力。
42 官方智庫競爭意識薄弱,缺乏發展活力
官方智庫研究人員是由財政供養的,政府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環境和條件,在解決研究人員后顧之憂的同時,存在缺乏競爭和壓力的弊端。部分研究人員開展科研任務、制定科研目標時,多依賴政府計劃,按部就班地開展工作,遇到問題和困難就調整方向,對到基層和生產一線的調研任務能拖就拖,缺乏獨立創新精神和只爭朝夕的奮斗精神。
43 民間智庫良莠不齊,缺乏研究的獨立性
從表面上看,海南有著很多“民間智庫”,如各種“研究院”“研究會”“研究所”等。但是這些“智庫”都是非營利性組織,規模較小,人員較少,所需經費靠各方支持贊助。除了少數能承接到官方研究課題外,多數智庫為了生存,只能揣摩委托單位的意圖,按他們的偏好去搜集信息、撰寫研究報告。在失去研究獨立性的同時,也失去作為民間智庫的價值。
44 高校智庫方向不清晰,缺乏良好的考核激勵機制
目前海南高校雖然成立了不少智庫。但是一方面,眾多高校智庫缺乏清晰的發展規劃,未能充分發揮學科優勢進行準確定位,同時校際之間未能進行有效的合作研究,難以獲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教師身兼教學、科研、育人、社會服務等多職,在政策研究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而且目前高校的考核與獎勵重心都放在科研上,多以學術論文、專著為重,忽略了研究成果的實際貢獻和咨政成效。有些學校根本沒有將咨政報告列入考核評價指標,這對高校教師形成一種負激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智庫的發展。
5 優化海南智庫建設的策略
51 重視官方智庫人才的培養,建設高端智庫人才隊伍
第一,當前我們面臨的問題日趨復雜化,官方智庫要在大力引進有影響力的學術人才同時,做好對人才的挖掘、培養與儲備工作。要打破門戶之見,積極招收學科不同、有創新精神的年輕優秀人才,確保可以進行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第二,做好智庫的傳、幫、帶工作,組建老、中、青結合的研究隊伍,到基層社區、工礦企業、鄉村鄉鎮深入調查,開展問題導向式研究。第三,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績效考核機制,將調研報告、簡報、建議、提案等研究成果與獎金、晉升等掛鉤,實行優勝劣汰,充分激發研究人員的潛能與活力,聚引高端人才。第四,加強對國際熱點問題的研究,借助博鰲亞洲論壇、中非合作圓桌會議、全球服務業峰會、世界馬業論壇等平臺,展示、推介自己,不斷提高海南官方智庫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52 民間智庫可以吸納離退休官員和學者,緩解人才劣勢
民間智庫由于先天條件不足,對年輕優秀人才的吸引力相對較弱。因此民間智庫可以專家顧問的形式聘請實踐性和動手能力強的企業精英,重點放在卸任政府官員和退休的老教授。他們人脈廣泛、經驗豐富、熟悉政策操作流程。有了他們的加入,民間智庫所提供的決策咨詢更容易被政府和企業接受,可以獲得更多的項目與資金支持,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
53 發揮高校智庫優勢,服務政府重大決策
高校學科門類齊全,人才濟濟,研究實力雄厚,有著其他智庫不可替代的優勢。大力發展高校智庫,首先,要利用高校優勢學科,結合省情,進行人才優化配置與學科整合。要以問題為導向,聚焦“國際旅游島建設”“一帶一路”等重大現實問題,形成獨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和風格。其次,要深入實踐調研,使科研選題更接“地氣”,使對策研究更具有科學性與可操作性。最后,建立協同機制,強化校際合作。開展多學科、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建立優勢互補、深度融合的協作機制,推動高校建設一流智庫。
54 完善信息采集分析共享機制
擁有龐大的信息源是保證智庫研究結果具有科學性、正確性的基礎。要不斷提高智庫成果的質量,首先,要重視調查研究,通過專題調研、聯合調研、集中調研等多種形式,多層次、多角度地了解社會民情,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資料。其次,是重視動態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分析,及時更新數據庫。最后,建立全省互通的信息平臺,強化資源整合機制,促進信息的雙向交流。同時鼓勵官方智庫、民間智庫、高校智庫開放自己的研究成果,建立強大、立體、多層次的信息網絡,實現足不出戶就可以信息共享。
55 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
第一,提高智庫的參政議政水平,提高智庫的自身對資金的吸納能力。智庫研究成果被采納的數量越多,學術聲望越高,吸引的客戶和投資就會越多,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第二,建立“企智合作”機制。智庫要與企業保持密切的聯系,研究成功企業的管理經驗,為客戶經營決策提供個性化的智力服務,形成共生共享的利益共同體。第三,鼓勵民間社會資本贊助智庫研究。改革現有稅制,讓社會資金能夠合理合法地進入智庫,減少智庫對財政資金的依賴。同時對積極贊助智庫的企業、社團、民間組織進行獎勵表彰,形成“助智”輿論導向。
56 打造“海南品牌”的優質智庫
統籌全省優勢資源,制定專項優惠政策,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優質智庫。如允許特殊引進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帶頭人;提供專項研究經費,確保研究的獨立性;開放政府部門的數據資料庫等。如建立“國際旅游島智庫”,圍繞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環境和背景,開展突出海南地方特色的應用性研究;建立“一帶一路智庫”,研究旅游業、水產業、交通運輸業等海南優勢產業如何抓住國家建設“一帶一路”的重大機遇;建立“亞太經濟智庫”,研究亞太周邊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生態環境保護、人文歷史和精神遺產等領域。
參考文獻:
[1]沈開舉,余艷敏美國智庫發展現狀與評價[J].人民論壇,2014(2):228-231.
[2]程永明日本智庫的發展現狀、特點及其啟示[J].東北亞學刊,2015(2):22-27.
[3]馬丁·W蒂納特德國智庫的發展與意義[J].楊莉,譯國外社會科學,2014(3):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