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男大當婚,女大當“駕”,如何“駕”得好,學問可大了。
3月8日,以“The NEXT 女大當‘駕無人車”為主題的英特爾無人駕駛分享會在北京舉行,婦女節之際,賽迪情報中心發布了《女性司機駕駛行為及對無人駕駛態度研究》報告,通過調查女性駕駛者對無人駕駛技術的態度科學評價和認知這一前沿科技,并就無人駕駛技術是如何化解女性司機駕駛痛點等話題展開討論。
報告結果顯示:女性對無人駕駛是“真愛”,因為有超過一半的她,看好無人駕駛。其中,58.93%的女性消費者認為無人駕駛技術是未來的發展趨勢,50.23%的女性消費者認為無人駕駛技術能解決駕駛問題。
此外,超過90%的女性駕駛者每天駕駛時間集中于兩小時以內;55.65%的女性駕駛者主要駕駛路段為市區道路;54.81%的女性駕駛者一般駕駛速度在31公里~60公里/時。這些都表明,女性駕駛者主要活動區域需要經常應對堵車、紅綠燈、變道等復雜路況,對駕駛者技術要求比較高。因此,女性駕駛者期望通過無人駕駛技術來改善駕駛體驗、提高駕駛安全性的愿望更加迫切。
賽迪網副總裁梁媛指出,便捷、安全、效率是女性在談論駕駛時的關鍵詞匯,可以看出女性對安全駕駛有著非常強烈的需求,所以非常期待無人駕駛,因其的確能給未來出行帶來顛覆性變革。
地平線聯合創始人陶斐雯則認為,數據、算法、計算能力是無人駕駛技術的三大支柱要素,而要想真正突破這一點就勢必需要軟件和硬件、算法和芯片的深度整合。
“解放雙腳、解放雙手、解放雙眼、解放思維,直至所有人都成為乘客。”上汽通用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智能駕駛系統開發駕駛員信息及安全系統經理朱曉華通俗易懂地解釋了無人駕駛的發展路徑。她強調,目前量產的汽車還僅僅是處于解放雙腳和解放雙手的階段,而無人駕駛的發展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共同推動。
綜上言論可歸結為一點:即與輔助駕駛技術最大的不同是,無人駕駛是一切社會資源的大整合。據相關資料顯示:2013年,18%的消費者表示希望購買無人駕駛汽車;2014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50%;預計到2025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將達到420億美元;到2030年,全球將有1.2億輛無人駕駛汽車不同程度地上路;2035年,無人駕駛汽車將占全球汽車銷量的1/4。另據摩根士丹利報告顯示:當全世界都在使用無人駕駛汽車時,每年生產力的提升將帶來約5070億美元的收益。
面對未來如此龐大的市場商機,無人駕駛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技術,還是更大范圍的科技關懷。如今,這一產業鏈上又一個突破科技疆界的小伙伴出現了——英特爾。或許是受跨界思維的固有影響,英特爾在汽車領域中的實力很容易被忽視。但事實上,幾乎所有世界領先的汽車制造商均依賴于英特爾技術為其車載信息系統、娛樂系統、影像系統、導航系統提供支持。
另一種石油——數據
“數據簡直就是新的石油!數據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思考駕駛體驗的方式,因為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每天至少會生成4000GB數據。”英特爾CEO科再奇如是說。
他的話并非危言聳聽,在一輛無人駕駛汽車中,除了活塞、活塞環、發動機組,還必須把攝像頭、雷達、聲吶、GPS、激光雷達等考慮在內,而這些正是全新駕駛方式必不可少的組件。具體來看,攝像頭每秒生成20MB~60MB數據,雷達每秒最多生成10KB數據,聲吶每秒生成10KB~100KB數據,GPS每秒生產50KB數據,激光雷達每秒生成10KB~70MB數據……把這些數字相加,就是4000GB(4TB)數據。
“像過去一個世紀石油改變世界一樣,數據將在未來幾百年再一次改變世界。”科再奇指出,汽車行業正處于重大變革的前沿,要求前所未有的計算、智能、連接能力。然而,只采集數據還不夠,必須把數據轉化為一組切實可行的洞察,從汽車到網絡再到云,都需要一個“端到端”的計算解決方案,而英特爾對無人駕駛的承諾就是加速提供這種“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并引領下一代計算變革。
無人駕駛汽車要求數據中心具備強大的計算能力,而在數據中心處理器市場,英特爾則擁有超過99%的市場份額,這簡直就是為無人駕駛打造的最強大腦,放眼整個業內,也只有英特爾能夠提出并兌現這一承諾,因為其能夠提供包括硬件、軟件、存儲、網絡、安全技術等全部組件。
英特爾無人駕駛事業部中國區市場總監徐偉杰對《汽車觀察》表示,“計算能力、5G應用、功耗,是目前要在無人駕駛領域著重解決的三大技術問題,而英特爾將以獨一無二的‘端到端優勢,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合作,全面布局無人駕駛領域。”
眾所周知,英特爾擁有業界領先的計算技術,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數據價值,可為無人駕駛協作提供相當廣泛的資源,如強大的車內計算、強大的云和一套機器學習解決方案、強大的內存和FPGA技術、高帶寬與低延遲的連接系統、人機接口以及安全技術等。
那么,英特爾究竟是如何打造無人駕駛“朋友圈”的呢?如收購Itseez,助其開發面向嵌入式專業硬件的計算機視覺算法與實施方案;收購Yogitech,鞏固其在半導體功能安全、方法、標準等方面的優勢地位;與LG聯合開發和測試面向下一代汽車的5G遠程信息處理技術;攜手Green Hills、QNX等軟件公司,提供面向軟件定義的無人駕駛解決方案;聯合東軟集團、一汽紅旗發布“智能駕駛艙平臺”等。
1月4日,英特爾在拉斯維加斯宣布攜手寶馬、Mobileye于2017年下半年開始對40輛BMW 7系列無人駕駛汽車進行路測,目標是要在2021年推出寶馬集團第一款全面無人駕駛汽車BMW iNEXT。
考慮到無人駕駛汽車的實現需要一個全球生態系統的支持,所以這三家合作商將基于此建立一個行業標準,為無人駕駛建立開放平臺,開放平臺包括3級~5級無人駕駛技術,并向眾多汽車供應商開放。隨后,Delphi和百度等廠商宣布會在其無人駕駛汽車中使用英特爾技術。未來兩年,英特爾還將新增超過2.5億美元的投資,以期實現全面無人駕駛。
總之,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就必須在汽車、云、數據中心之間執行無數的內存密集型計算,并即時分析汽車生成的海量數據,學習數百萬輛汽車的經驗,創建深度學習模型,從而實時制定關鍵決策,而英特爾的意義就在于可以幫助無人駕駛汽車作出更加安全的決策。
5G時代先行者
自20世紀50年代起,英美等國就已涉足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研究。
1950年,世界上第一輛自主導航汽車由貝瑞特電子公司在美國研制成功;1987年,奔馳投資贊助慕尼黑國防大學實驗室,獨立設計了VaMoRs智能車;1994年,歐洲研制的VaMP和VITA-2機器人汽車在巴黎進行測試,能自主完成跟蹤行駛;2010年,Google設計制造的無人駕駛汽車通過了主要城市道路的駕駛測試,確定具有完備的感知能力和高水平的人工智能;2014年,Google全新無人駕駛汽車正式亮相,該車沒有方向盤和剎車。
現如今,德、日、中、韓等國也陸續開始對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無人駕駛汽車勢必要與數十億臺設備一起競爭網絡帶寬,這對于服務提供商來說,必須要實現以毫秒計算的數據傳輸速度,只有5G能滿足此類需求。”徐偉杰強調道。
實際上,5G對未來無人駕駛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無人駕駛汽車會生成并接收海量數據,以便導航和應對突發狀況,但當今的通信系統在設計時,并未考慮到會支持這一任務所需的巨大帶寬。因此5G應運而生,5G是能夠滿足延遲低于1毫秒、峰值傳輸速率高達10Gbps的一項網絡連接技術,可以支持“汽車至一切”的應用,為無人駕駛時代提供了更快的速度、超低的時延,以及車到車(V2V)的連接。
近期,英特爾推出“橫跨汽車、連接和云”的全新汽車解決方案——英特爾?GO?,該方案推出多個開發工具包,可支持從下一代英特爾?凌動?處理器到英特爾?至強?處理器等不同計算性能,以及業內首個5G就緒無人駕駛開發平臺。
其中,全新英特爾?5G調制解調器,是世界上首個同時支持6 GHz以下和毫米波頻段的全球通用5G調制解調器。該調制解調器包含一個緊湊且低功耗的芯片工具包,可提供有望超過5Gbps的速度和超低時延,以便讓無人駕駛汽車能夠在瞬間做出決策反應。
另外,兩種版本的英特爾?GO?無人駕駛車內開發平臺所提供的計算力,可執行一系列無人駕駛功能,包括感知、融合、決策等;英特爾?GO?智能駕駛5G車載通信平臺,可讓汽車制造商能夠在2020年5G推出之前開發并測試各種用例和應用;英特爾?GO?智能駕駛軟件開發工具包,可幫助工程師最大程度開發硬件功能,同時加快設計步伐。
5G 網絡技術代表著行業的重大轉變,它要求在無線連接、計算智能、分布式云資源之間實現前所未有的整合。為此,英特爾正在不斷突破產業界限,與業界優秀廠商展開全面合作。目前,正與包括愛立信、KT、LG 電子、諾基亞、Verizon等在內的全球電信行業領導者進行合作,交付集成式5G原型解決方案;此外,英特爾還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和德國建立了“卓越中心”(CoE),對無人駕駛汽車進行路測。
在中國,英特爾正在積極參與支持中國IMT-2020推進組組織的5G技術研發試驗,并成為首批加入中國移動5G聯合創新中心的戰略合作伙伴。同時,英特爾還攜手中國移動、愛立信完成全球首個基于最新蜂窩物聯網技術的業務演示。
或許很少有人知道,目前數百款上路測試的無人駕駛汽車都采用了英特爾技術。英特爾GO系統的推出,擴展了英特爾在汽車行業多年的寶貴投資。為了處理無人駕駛汽車復雜的工作負載問題,英特爾提供了從酷睿處理器到至強處理器的計算能力,成功將數據中心的人工智能培訓時間縮短了50倍。
“一個全面無人駕駛的汽車產業前景讓人熱情澎湃,這么說一點兒也不夸張,我簡直無法想象有生之年能夠看到交通領域更具革命性的時代,無人駕駛將以人類無法想象的方式徹底變革個人交通工具。”英特爾公司無人駕駛事業部高級副總裁戴佟森(Doug Davis)難掩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