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躍華
(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院神經外二科, 遼寧 朝陽 122000)
急性顱腦損傷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預后的影響因素
雙躍華
(遼寧省朝陽市中心醫院神經外二科, 遼寧 朝陽 122000)
目的:探討急性顱腦損傷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預后的影響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入院的240例行急性顱腦損傷術患者按是否發生遲發性顱內血腫分為兩組,比較兩組患者相關臨床計量與計數資料,討論影響因素。結果:手術時機、血腫量、空腹血糖、GCS評分、Fbg、APTT、TT、持續昏迷、Babinski征陽性、腦挫傷、顱骨骨折、腦疝、基底節受壓、硬膜外血腫與硬膜下血腫的ORmin>1.000,均為遲發性顱內血腫預后的影響因素。結論:針對入院時間較短、血腫量、空腹血糖、GCS評分與Fbg水平高、APTT與TT延長、并發生持續昏迷、Babinski征陽性、腦挫傷、顱骨骨折、腦疝、基底節受壓、硬膜外血腫與硬膜下血腫的的患者,臨床上應更為注意遲發型顱內血腫的發生,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急性顱腦損傷術; 遲發性顱內血腫; 高危因素
創傷性腦損傷是因外界暴力因素直接作用于顱腦而造成的創傷性疾病,是現階段臨床上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在臨床上極為普遍[1]。遲發型顱內血腫泛指在第一次顱腦CT掃描時未發現異常而在經歷一定時間后復查而發現血腫類型,影響患者生命健康,目前病因尚不明確,僅根據幾個科學的病因學說進行對癥治療,其影響因素繁多,對疾病的發生于發展均發揮重要作用,但臨床上針對遲發性顱內血腫預后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卻仍處于探索階段[2,3],因此本研究為探討急性顱腦損傷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預后的影響因素,回顧性分析24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入院的240例行急性顱腦損傷術患者按是否發生遲發性顱內血腫分為兩組,遲發血腫組40例,正常組200例。所有研究對象均為神經外科住院患者,且經循證醫學評估后行急性顱腦損傷術,同時排除[4]:①臨床資料不全患者;②合并其他腦部疾病患者;③病危患者等。其中,遲發血腫組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齡39至55歲,平均年齡(45.68±7.28)歲;正常組患者男144例,女56例,年齡38至57歲,平均年齡(47.13±8.06)歲。兩組患者性別與年齡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觀察指標共包括:查閱病例報告與醫療文書,除一般資料外,還包括手術時機、血腫量、血壓、空腹血糖、哥拉斯昏迷評分(GCS)、白細胞計數(WBC)、血小板計數(PLT)、纖維蛋白原(Fbg)、前白蛋白、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凝血酶時間(TT)、持續昏迷、瞳孔改變、Babinski征陽性、腦挫傷、顱骨骨折、蛛網膜下腔出血(SAH)、腦疝、中線偏移>1cm、基底節受壓、去除骨瓣、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與顱內出血發生率。
1.3 統計學分析:Epidata3.1錄入數據,SPSS19.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臨床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臨床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若P<0.05,代表差異明顯,P<0.01,代表差異顯著,ORmin>1為影響因素。
2.1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計量資料比較:兩組患者相關臨床計量資料詳見表1,經t檢驗后,遲發血腫組患者手術時機、GCS評分與Fbg水平顯著性低于正常組,血腫量、空腹血糖、APTT與TT水平顯著性高于正常組,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計量資料
2.2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計數資料比較:兩組患者相關臨床計數資料詳見表2,經卡方檢驗后,遲發血腫組患者持續昏迷、Babinski征陽性、顱骨骨折、腦疝、基底節受壓、硬膜外血腫與硬膜下血腫發生率顯著性高于正常組,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腦挫傷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組,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計數資料
2.3 遲發性顱內血腫預后的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手術時機、血腫量、空腹血糖、GCS評分、Fbg、APTT、TT、持續昏迷、Babinski征陽性、腦挫傷、顱骨骨折、腦疝、基底節受壓、硬膜外血腫與硬膜下血腫的ORmin>1.000,均為遲發性顱內血腫預后的影響因素。

表3 遲發性顱內血腫預后的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交通業與基礎設計建設呈持續增長態勢,以交通傷、墜落傷等病因為主創傷性疾病發病率逐年升高,是現階段臨床上最常見的外科疾病[5]。有研究指出,約60%的外傷患者屬于顱腦損傷,占神經外科就診患者百分比第一位,其中重型顱腦損傷死亡率可高達30%,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與生活質量,并對社會與家庭帶來沉重的心理與經濟負擔,不僅占用大量醫療資源,并且醫療費用昂貴,是目前臨床上嚴重的社會問題與公共衛生學問題[6]。
顱內血腫屬于顱腦損傷最嚴重的繼發疾病,系指在了顱內某一部位或多個部位血液聚積成一定體積,形成占位效應,從而引發全身癥狀。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是在復查后發現的血腫類型,其概念屬于影像學范疇,始于1977年,是顱內血腫的重要類型,因發現時機不定,預后很難保證,因此也是臨床上常見的難治性疾病。
遲發性顱內血腫的治療在臨床上尚無金標準方案,主要包括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其中血腫量較少,癥狀相對較輕的患者推薦保守治療,以抗生素、激素、甘露醇與亞低溫治療為主,重點觀察患者促使顱內壓升高的影響因素與患者意識狀態。而手術治療則適合相對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需要根據患者基本情況采取顱內外減壓術或血腫清除術與鉆孔置管引流術,手術治療期間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更為嚴格,因此任何可導致患者預后不良的因素均需要動態監測,由此可見,遲發性顱內血腫治療期間的影響因素的觀察與監測在治療過程中的起到重要地位,是影響患者預后好壞的重要環節,在臨床上需要予以格外的重視。遲發性外傷性顱內血腫病因尚不明確,主要包括腦血管收縮/舒張功能學說、凝血激酶釋放學說、腦傷嚴重程度學說等,因此討論起疾病影響因素,并針對影響因素予以臨床控制措施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為探討急性顱腦損傷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預后的影響因素,回顧性分析24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數據顯示,手術時機、血腫量、空腹血糖、GCS評分、Fbg、APTT、TT、持續昏迷、Babinski征陽性、腦挫傷、顱骨骨折、腦疝、基底節受壓、硬膜外血腫與硬膜下血腫的ORmin>1.000,均為遲發性顱內血腫預后的影響因素。因此臨床學者應適當延后CT掃面時間再行手術,并控制患者血糖、纖維蛋白原與凝血指標,針對血腫量大、發生持續昏迷、Babinski征陽性、腦挫傷、顱骨骨折、腦疝、基底節受壓等現象的患者予以重點觀察,并針對血腫發生位置予以相應的對癥措施。因此基于以上研究結果,逐漸對疾病的救治提供理論依據,改進顱內血腫救治與預后體系,規范化治療途徑與基礎理論,從而最大限度提升診斷效能與治療水平,減輕疾病給社會帶來的經濟負擔。
[1] 張恒,秦治剛.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大骨瓣減壓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對預后的影響[J].吉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42(2):362~365.
[2] 馬一鳴.顱腦損傷患者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的影響因素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24(3):27~30.
[3] 許悅,邱玉發,沈旭明.顱腦損傷術后非手術區遲發血腫91例臨床分析[J].江蘇醫藥,2015,41(22):2734~2735.
[4] 張小林,張文靜,蔣峰.顱腦損傷術后遲發性顱內血腫發生原因和手術治療[J].浙江醫學,2015,37(8):650~653.
[5] 沈佳,楊渭林,裘申忠,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行開顱手術后發生遲發性顱內血腫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33):3997~3999.
[6] 周立平,劉企源,許文輝,等.外傷性遲發性顱內血腫227例預后的相關因素分析[J].江蘇醫藥,2013,39(10):1199~1201.
遼寧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編號:20142650142)
1006-6233(2017)02-0306-04
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7.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