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梅,鄭志峰,毛俊濤,王艷君,陳海英
(河北省中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1)
中醫灸法護理干預對原發性痛經臨床療效和即刻鎮痛效果的觀察
徐麗梅,鄭志峰,毛俊濤,王艷君,陳海英
(河北省中醫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1)
目的 探究中醫灸法護理干預對原發性痛經臨床療效和即刻鎮痛效果的觀察。方法 將符合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的60例在校女大學生,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組,各30例。A組采用隔姜灸中醫護理干預;B組采用溫和灸中醫護理干預。結果 中醫灸法護理干預后A組的臨床有效率高于B組(P<0.05);A組的VAS評分、COX評分均優于B組(P<0.05);干預第一周期的月經第一天治療前后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列腺素F2α水平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但A組的降低幅度優于B組(P<0.05)。結論 溫和灸和隔姜灸中醫護理干預都可以改善原發性痛經患者臨床癥狀,且即刻鎮痛效果無差異,但隔姜灸中醫護理干預臨床療效更加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原發性痛經;溫和灸;隔姜灸;中醫護理干預
原發性痛經,又稱為功能性痛經,是指非器質性盆腔病變所引起的女性下腹部周期性、痙攣性疼痛,嚴重者可伴有惡心、嘔吐、頭痛、乏力、手足冰冷,甚至昏厥等癥狀,嚴重地影響著女性的生活質量。以患有原發性痛經的在校女大學生為臨床研究對象,采用隔姜灸和溫和灸中醫護理干預治療,觀察臨床療效和即刻鎮痛效果,探討中醫灸法護理干預治療原發性痛經的作用原理,為臨床治療原發性痛經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符合原發性痛經診斷的在校女大學生6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未婚育,年齡18~29歲;②符合SOGC的《原發性痛經臨床指南》中的診斷標準;③月經周期經在正常范圍內即(28±7)天;④自愿參與此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已生育、備孕、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②為相關因素引起的繼發性痛經者;③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以及血液免疫系統疾病者;④精神類疾病以及不能耐受艾灸中醫護理干預者;⑤研究前兩周有服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者。將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各30例,兩組患者在一般基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干預前對所有患者均進行相同的經期健康教育。所有患者均取仰臥位,選取關元穴、足三里穴進行中醫灸法護理干預,與每個月經周期前三天開始中醫灸法護理干預直至月經結束,1次/d,一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連續干預3個療程。A組患者采用隔姜灸中醫護理干預,取新鮮老姜一塊,切成直徑2~3 cm,厚度約為0.25 cm左右的薄片,用針于薄片上刺數個小孔,將捻成錐狀的小艾炷至于姜片之上,點然后放置于選定的穴位上,每個穴位灸三壯,以患者局部皮膚出現潮紅為度,患者若不能承受溫度,則可以用鑷子將姜片微微提起。B組患者采用艾條溫和灸,點燃艾條的一端,將艾條至于約離穴位皮膚2~3 cm處,進行回旋灸法,每個穴位灸10 min,以患者穴位皮膚出現潮紅為度。
1.3 評價指標
1)此次研究中顯效是指:干預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是指:干預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是指:干預后患者的臨床癥狀無變化或者更加嚴重。2)干預前后采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以及COX痛經癥狀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價。3)干預后第四個月經周期月經來潮48 h內采集肘正中靜脈血,檢測患者的PGF2α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后的效果情況
A組中顯效22例,有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67%;B組顯效16例,有效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3.33%;A組患者的臨床干預有效率明顯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臨床療效分析
干預后A組的VAS評分為(2.18±1.84)分,COX癥狀發作時間為(5.43±3.37)h,COX痛經癥狀嚴重程度(4.87±2.80)分,干預第一周期的月經第一天VAS評分為(5.97±1.97),PGF2α水平為(70.21±13.30);干預后B組的VAS評分為(3.67±1.86)分,COX癥狀發作時間為(9.33±7.26)h,COX痛經癥狀嚴重程度(6.93±5.42)分,干預第一周期的月經第一天VAS評分為(6.07±1.34),PGF2α水平為(91.02±12.21);A組的VAS評分、COX評分均優于B組(P<0.05),干預第一周期的月經第一天兩組VAS評分無差異(P>0.05),A組與B組即時鎮痛效果無差異;干預后兩組的前列腺素F2α水平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但A組的降低幅度優于B組(P<0.05)。
祖國醫學稱原發性痛經為“行經腹痛”。女子在月經期,沖任二脈的氣血變化急劇,若此時風寒濕之邪瘀阻經脈,則“不通則痛”,或腎精虧損、氣血俱虛,沖任、胞宮失于濡養,致“不榮而痛”。中醫灸法護理干預通過局部溫熱刺激效應和經絡調節作用,達到調和氣血、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的功效,有效緩解原發性痛經癥狀。隔姜灸中醫護理干預是用姜片做隔墊物的一種灸法,艾炷燃燒后所產生的溫熱效應,加強生姜之辛溫散寒、理氣和中的藥性,生姜制熟后又加強了本身的溫性,促進溫熱效應透過腧穴,達到溫通氣血、消散寒滯、宣經通絡、溫經止痛的功效。溫和灸中醫護理干預是利用艾葉燃燒時所產生的溫熱效應,增加腧穴通透性,達到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的功效。現代醫學認為列腺素F2α異常增高是造成痛經的重要因素。隔姜灸中醫護理干預能夠發揮艾絨與生姜的協同作用,且干預后患者的前列腺素F2α水平下降程度明顯,說明隔姜灸中醫護理干預對原發性痛經的臨床有著更明顯的優勢。
綜上所述,采用艾條溫和灸中醫護理干預和隔姜灸中醫護理干預都可以改善原發性痛經患者臨床癥狀,即刻鎮痛效果也無差異,但隔姜灸中醫護理干預對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療效更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
[1] 馬紅梅,侯新聚,萬國強.中醫灸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研究進展[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4,15(05).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71
B
ISSN.2096-2479.2017.17.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