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師范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摘 要】中東歐國家占據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1/4,并處于“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使得其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具有突出的戰略定位。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既有地緣政治、合作條件、市場需求和先期經驗等優勢還有中東歐政府政策的支持。但同時,“一帶一路”在中東歐地區也遭遇了投資問題、合作機制問題、地緣政治等問題,而美、日大國對“一帶一路”的格外關注、中東歐國家對中國外交理念的疑慮使得“一帶一路”在中東歐的實行面臨著挑戰,這些問題都亟待中國積極地去應對。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
一、“一帶一路”的提出及在中東歐發展的機遇
(一)“一帶一路”的提出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期間,首次提出了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2014年5月在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倡導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2015年3月份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正式確認。“一帶一路”一提出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對內而言,我國西部地區長期處于落后狀態,中東西差距過大仍然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而建設“一帶一路”是解決國內中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措施。對外而言,中東歐地區身處“凹陷地帶”,基礎設施建設供給不足,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進一步推動中東歐國家經濟發展,構建新的經濟版圖。所以“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是中國“向西部開發”的重大戰略,同時也是“中國特色外交”的重大舉措。
(二)中東歐地區發展的機遇
中東歐總面積133.6萬平方公里,橫跨歐亞,資源豐富。且近幾年來,在中歐關系穩定發展的大前提下,中國與中東歐16國保持友好關系,故成為了“一帶一路”中的亮點,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中東歐地區主要優勢有四:從地緣角度看,中東歐處在海陸和陸路的門戶位置,是重要的“物流通道”,陸路物流通道要經過中東歐才能進入歐洲西部,而海路上南臨地中海,東臨黑海,是航路中轉的重要樞紐;從合作條件看,中東歐國家法制健全、政局穩定、、市場廣闊、經濟發展潛能大。16個國家中有11個為歐盟成員國,剩余5個國家也都在積極加入歐盟,中東歐國家都嚴格遵守歐盟的各項法律法規,較高的安全系數降低了中方投資風險;從先前經驗看,中國—中東歐國家“16+1”合作已經進行了快五年的時間,這就為“一帶一路”的推廣打下了夯實的基礎,包括大型項目合作達成以及經濟貿易投資皆有合作經驗且在雙方領導人通過會晤和地區合作框架積極構建平臺。2015年11月在蘇州舉行的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旨在促進中東歐成為中國同歐洲貿易聯系的快捷通道;從地區需要看,雖說歐盟也關注中東歐基礎設施建設,但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也難以對其施以援手。而中東歐地區本身對于基礎設施具有強烈需求,為中國與中東歐合作提供了可能性。作為新興投資消費市場,經濟增長率保持在6%至9%,存在著無限的活力。
二、“一帶一路”在中東歐面臨的問題
自“一帶一路”實施兩年多以來,在政府強力政策推動下,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設立了金融機構,推動了合作協議的簽署,促進基礎合作項目的達成,中國與中東歐合作日益加深,但同時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一部分中東歐國家對合作機制的熱情消退;在投資環境上,資金落實不到位難以發揮其現有功效;合作伙伴的仍然是幾個主要國家,范圍狹小;地緣政治再次引起美國和歐盟的對“一帶一路”真實意圖的揣測。面對以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必須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并及時解決,才能使得“一帶一路”更好的發揮功效。
(一)投資問題
目前為止,中東歐國家對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回應可以分為三種,一是政府主導雙方會晤;二是開展研討會作出戰略規劃,三是下發具體法律文件,加緊合作步伐。并且在15年11月波蘭、捷克等五個國家也與中國簽署了相關文件。雙方政府也積極構建相關平臺,但自平臺建立以來,投資的貿易總額沒有像預期那樣顯著增長。中國提供貸款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中東歐各國的實際情況和真實需要,例如有些國家急需完善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而我國給予資金支持的項目往往是周期長并不為國家所急需的項目,從而導致資金周轉時期長,投資緩慢且沒有成效。
(二)合作機制問題
自2012年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建立直到今日,進程雖快但問題很多。雖然16個國家被作為一個整體對待,但是由于歷史發展、地理差異、經濟發展水平、市場需求不同、各國合作意愿強度也不同,所以各國之間還是存在差異。一些經濟發展快、人口眾多、市場需求量大的國家,資金能夠真正落實到實處。合作的項目多、數量大且符合民意,效果明顯。反觀經濟實力弱,人口少、市場需求不多的小國家,往往資金投入的項目很少是本國真實需要,所以合作機制的影響力日益衰退,即使他們支持“一帶一路”的熱情很高漲,但是合作的目標難以落實到實處,很多項目沒有辦法跟進,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政府高層,對“一帶一路”的熱情不如最初。
(三)合作伙伴問題
中東歐國家是一個發展程度不均衡的群體,分為歐盟十一國和非歐盟五國。而中國的主要合作伙伴是政局穩定、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質優價廉、投資環境優越的國家。其中,波蘭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在對外投資上,捷克、匈牙利還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重點國家。除上述國家外,中國與其他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很少,這種情況從現階段中東歐國家與中國簽署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政府間合作文件的狀況中也可見一斑。
(四)地緣政治問題
中東歐一直在地緣政治視野中處于一個敏感的位置,使得大國對其分外關注。對于美國而言,美國認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會影響美國與中東歐地區的關系,對其霸權構成威脅。故而提出了“新絲綢之路”計劃,以削弱中國在中東歐地區的影響力。“一帶一路”的關鍵挑戰,在海上是美國,在陸上是俄羅斯。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俄羅斯的態度一直是緊張的,其擔心與歐亞聯盟相對立,所以頻頻限制在歐亞大陸的物流發展渠道;歐盟擔心入盟的中東歐國家會“棄歐”導致其內部分化,中日關系由于歷史原因和釣魚島問題一直較為緊張,“一帶一路”更被是為對日本在亞洲地區的戰略挑釁。中東歐國家本身也存在也可能造成它們對中國實施政策擠壓,對于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間貿易合作的深化,雙邊關系的進一步發展造成負面影響。而中東歐國家對中國外交的整體走向密切關注,并擔心中國可能以強力改變地區秩序。
三、關于“一帶一路”在中東歐問題的思考
“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和區域合作理論。既遇到沿線國家、地區已有合作框架的兼容、并軌問題,又遭遇域內外勢力的質疑甚至破壞,必須以嶄新方式實施,創造性實現“五通”,才能從長遠上取得成效。下一步的舉措應該是加強落實“一帶一路”在中東歐地區的規劃。
(一)有重點的投資,加強非經濟領域合作
對于在經濟上難以找到合作契機的國家,可以加強非經濟領域合作。彌補資金的“真空地帶”。在研究中東歐各國的傳統和特色產業,了解各國基礎設施建設的訴求的基礎上,“投其所好”將資金投入到文化、科研、教育、交通等領域,保證資金真正落實到需要的地方,既加速了資金周轉速度,還提升了資金的利用率。
(二)完善合作機制
中東歐地區國家內部發展情況不一,所以加強區域內部合作,促進內部一體化進程刻不容緩。完善合作機制不但利于雙方明確共同利益,找到合作契機,同時也要注意與歐洲一體化戰略相銜接,消除歐盟內部疑慮,推動中東歐社會發展和密切中歐雙方關系。在推進過程中要秉持“共建共享”原則并做好研討準備,切實了解各國實際需求。“三大對接”、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也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資金保障,這些都為“一帶一路”的深入實施做好了鋪墊。
(三)實現中東歐16國對“一帶一路”的平等參與權
中國政府應結合中東歐各國的政治經濟特征“對癥下藥”,尋找真正適合中東歐各國的訴求。為了提升中東歐國家參與合作的積極性,發掘人才交流作為合作的亮點。比如對于斯洛文尼亞這一森林覆蓋率位居歐洲第二的國家重點開展可開展持續發展、環保等方面的合作。對于克羅地亞可以進行人才的交流和輸入,幫助其完善法律制度。同時對于波蘭、捷克、匈牙利等經貿國家還要繼續保持貿易往來,注意維持貿易平衡和投資的力度,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摩擦,確保16國都可以在合作框架內,獲得平等的參與權。
(四)地緣政治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已經引起了美、日、歐、俄等國家的不滿和猜忌。國際上的輿論也不利于“一帶一路”的穩定環境。一方面要加強與中東歐、美、日學術合作、媒體宣傳、人文交流的活動,樹立中國謀和平促合作的大國形象。讓各國了解“一帶一路”的本質,從而提升普通民眾和政府高層參與的熱情。另一方面,召開國家會議,雙方就彼此對“一帶一路”戰略的判定和理解展開交流與對話。在熱點問題上明確立場,引導國際輿論走向公正與客觀。為“一帶一路”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四、結論
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在尊重彼此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的前提下,積極開展交流與對話,無論是中東歐國家自身的優勢還是和平穩定的外界環境都注定了雙方的合作會往好的方向發展,同時存在著政治風險、安全風險、經濟風險問題,也需要雙方政府進一步的規劃和解決。這樣“一帶一路”才能更好的在中東歐地區深入推進。
作者簡介:富卓(1992—),女,滿族,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法學碩士學位,現在河北師范大學法政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歐美政治經濟與外交。
【參考文獻】
[1]王義桅.“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9-92.
[2]彤新春.一帶一路:包容、開放的亞歐命運共同體[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41-43.
[3]馮并.“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邏輯[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81-83.
[4]理查德·圖爾克薩尼.“16+1合作”平臺下的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合作及其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作用[J].歐洲研究.2015,(6):6-8.
[5]龍靜.“一帶一路”倡議在中東歐地區的機遇和挑戰 [A].國際觀察.2016, (3):118-129.
[6]朱曉中.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關系的發展 [J].大講堂.2016,(4):52-68.
[7]凌勝利.“一帶一路”戰略與周邊地緣重塑[J].國際關系研究.2016,(1):83-85.
[8]吳素霞.國外政要學者媒體視域中的“一帶一路”戰略[A].歷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3):84-90.
[9]焦利.習近平的“一帶一路”足跡[J].新西部.2016,(8):4-8.
[10]姚鈴.“一帶一路”戰略下的中國與中東歐經貿合作[J].國際商務財會.2015,(2):13-15.
[11]張永安,尚宇紅.“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中東歐合作的希望與挑戰[A].國際商務研究.2016,(4):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