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當今世界腐敗問題普遍存在,中印兩國也不可避免。作為最大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中國與印度的腐敗問題都較為嚴重且由來已久。腐敗問題是個難以克服的痼疾,因此對腐敗根源的分析尤為重要,深刻且具體的分析更有助于國家采取應對政策。本文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中印兩國的腐敗現狀,第二部分分析了兩國腐敗產生的原因,第三部分為結語。
【關鍵詞】腐敗;中國;印度
一、中印腐敗現狀
(一)中國的腐敗現狀
腐敗己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社會污染,它不僅形成各種經濟損失,而且還構成對中國共產黨及其政府合法性的嚴重挑戰。十八大以來,新一屆政府的反腐決心和反腐力度有目共睹,“歷經兩年的“狂風暴雨”,有超過18萬名黨員干部被處分,56名“老虎”落馬,反腐這一“習氏執政”的起手式出手不凡”。2015年透明組織的清廉指數排行榜中中國也較2014年上升17位至83位。但即使如此中國的腐敗狀況仍然十分嚴峻,亟待更加強有力的政策進行整治。
(二)印度的腐敗現狀
英國學者愛德華·盧斯曾說過,“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印度調查腐敗的任何人都有喪失希望的危險”。印度很多人對政治腐敗已經見怪不怪了,甚至把腐敗看作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了。根據透明國際的清廉排行榜以及行賄排行榜指數顯示,印度的腐敗程度比中國要嚴重許多,印度常年保持在70名左右。
二、中印腐敗原因
(一)經濟因素
1.中國方面。中國于20世紀70年代末進行改革開放,自此經濟高速發展,進入了經濟現代化的轉型期,雖然到現在已有三十多年,舊的經濟體制已經基本被廢除或代替,但新的經濟運行體制還未完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沒有完全建立,這就會給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從而滋生腐敗。
2.印度方面。印度腐敗問題要比中國嚴重的多,影響印度腐敗問題的經濟因素相應的就比中國復雜。首先,對私有制經濟規定了很高的進入門檻,在市場經濟中要面對公有制經濟的各種擠壓,根本沒有能力在市場經濟中與公有制經濟競爭,那么私有經濟要想能夠在市場經濟中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就必須有政府的“庇護”,也就是賄賂相關的政府官員,而相關的官員把這個作為一個發家致富的捷徑,就更加支持這種偏向公有制經濟限制私有制經濟的做法。其次,無論是對公有制經濟還是私有制經濟,印度政府都對其生產經營活動大加干涉,從生產投入,到經營銷售,都有政府在指揮,這也是印度腐敗遠比中國嚴重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二)政治及制度因素
1.中國方面。中國是權力主導型的腐敗,權力的過于集中,在領導階層內形成了特殊的利益群體,這些群體為了實現自己的私人利益不斷的濫用職權,以權謀私,忽視制度以及規則的約束性。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在中國,自上而下的官僚體系導致了腐敗總是存在于一個龐大的利益體系中,官官相護。雖然現今中國一直在倡導民主,但是往往都是在民主的形式下產生了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官僚利益集團以權代法,以權壓法,少數人掌權替多數人做決定。多個領域充斥著專斷風氣,掌權人多是人力、物力、財力等集中于一身。領導階層采用雙重標準,并且在選拔提升的過程中將民主集中制的選舉變成了指定制度,導致了多方面信息的無法公開化,暗箱操作,滋生腐敗。與此相對的就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和監督機構。內部監督機制不發揮應有的作用,再加上長時間的外部監督途徑不暢,對黨的領導干部監督力度就極為不夠。此外,法律機制不完善,廉政法規制度滯后,許多領域都存在“擦邊球”行為。
2.印度方面。印度的家族式領導模式是導致腐敗的關鍵。獨立后的印度并沒有朝著自由、民主的方向發展,往后的發展更看的出這種形式的民主只是名義上的民主,根本無法遏制腐敗的產生。龐大的家族體系對全國范圍內的資源及公共權力過分集中和占有,這是一種使腐敗“合法化”的方式”。印度也是利用民主這個幌子來掩蓋腐敗的事實,民眾往往對廉潔的政黨報以好感,政黨選舉過程中當局用反腐作為拉票的利器,但是實際實施的過程中,因為利益的牽扯,政府的措施力度就會大打折扣。印度的聯邦中央集權制度導致在印度下層對上層的絕對服從,而下層官員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得到提升的機會就會向上層領導行賄。
(三)文化與社會因素
1.中國方面。中國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人性格的塑成,也深深的影響了中國腐敗現象。因此在中國的社會也形成了一種官本位的思想。中國的諺語中“官大一級壓死人”、“民不與官斗”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這種官本位思想強調絕對的服從,下級服從上級,百姓服從官員。所以下冊的官員為了晉升往往行賄,百姓為了平安,往往選擇忍受。
同時,中國也是個宗法制國家,強調血緣親族。家天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都深深的反應了這種思想,所以中國往往出現任人為親,舉賢不避親,一方面,中國人體現重視親情,友情,另一方面則反映了他們希望用同一家族來壟斷權力。現代社會,中國的官場往往會出現夫妻貪腐,家族貪腐,這些自古就是有的。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講究朋友、親戚、師生關系。也因此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比較獨特的貪瀆文化。輕視公德重視私人關系是中國傳統人際關系的一個特點。
2.印度方面。印度是一個多宗教多文化的國家,仍然有著嚴重的貪腐問題。印度的腐敗與其文化傳統和宗教因素緊密相關,即傳統的種姓制度和宗族關系形成了惠顧型的社會關系,并且印度教“超自然中心主義”教義使民眾對腐敗行為有較強的容忍能力,印度沒有反腐敗的社會氛圍。在印度的民主政治文化中,子承父業往往成為印度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國大黨被尼赫魯家族一代接一代的把持,地方黨派近親繁殖也很嚴重。很多地方的政治權力基本被壟斷在少數家族勢力手中。
印度教是一種崇尚包容的宗教,使得民眾對腐敗往往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業報輪回”思想使印度教教徒篤信因果報應,面對現實世界所表現出來的只有無力和無助,而沒有任何進取精神。i所以印度對社會的腐敗現象往往漠視。
作者簡介:孫春云,女,現在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國際關系。
【參考文獻】
[1]胡鞍鋼:腐敗:中國最大的社會污染—對中國年代后半期腐敗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M]//胡鞍鋼編著.中國挑戰腐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7.
[2]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設計師習近平(反腐篇),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14/c1001-26022240.html
[3]愛德華·盧斯,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張淑芳.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202 .
[4]江亞平:印度重拳懲治腐敗.中國保安,2004(2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