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學法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摘 要】檢察機關作為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和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維護環境公共利益和公民環境權益應是其職權范圍內的應有之義。因此,由檢察機關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具有很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由于法律依據和具體操作路徑不明確,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仍存在障礙,因此,應完善其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制度設計,更好地發揮起訴主體的作用。
【關鍵詞】環境公益訴訟;檢察機關;原告資格
一、我國檢察機關作為環境公益訴訟原告的理論依據
(一)公共信托理論
“公共信托”發源于羅馬習慣法,其基本含義是:氣、河流、海岸、荒地及其他自然資源在本質上屬于公民的共同財產,這些共同財產應基于公共利益之目的而通過國王或政府以信托的形式來進行管理和利用。“環境資源就其自然屬性和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來說,它應該是全體國民的共有財產。國民為了管理他們的共有財產可以委托政府管理。政府作為全體共有人即國民的受托人,必須對他們負責,應當為全體國民包括當代美國人甚至是子孫后代在內,管理好這個財產,未經委托人即全體國民的許可,政府不得自行處理這些財產,不得濫用管理權”。
(二)環境權理論
環境權是環境法律體系乃至整個人類的法律環境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而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在涉及公益訴訟時,環境權是環境訴訟的基礎,是環境保護的核心問題。環境權理論認為,身處于環境中的主體,有獲得適合生存和身體健康的環境的權利,并對生態環境中的各項環境要素也有權合理的利用。環境質量的優劣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若是環境惡化,連生命都受到威脅,大談權利義務我想也是意義不大了。環境權本身是集多種權益為一體的新型權利,同時涵蓋著社會、個人的權益,是一項代際權益。
(三)國家干預理論
社會法學理論要求私人權益不得越界侵害公共利益,對于侵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國家應當進行適當干預。這種法律思想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承認。具體到民事領域,即要求國家對侵害公共利益的私權行為進行規范和制約,限制私權行為的活動邊界,設定權利濫用的紅線,在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的準則上,方可允許權利的自由行使。我國民事訴訟法確立的公益訴訟制度即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四)現代訴權理論
現代訴訟權理論中的訴權有兩層含義,它包括程序意義上的訴權與實體意義上的訴權。這兩種意義上的訴權并不是必不可分的,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程序意義上的訴權可以與實體意義上的訴權相互分離而存在,而其行使的主體也并非是實體權利的主體。但在民事訴訟中,訴訟的當事人既可以是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權利人也就是正當當事人,也可以是為了保護他人或社會公眾利益而介入訴訟的適格當事人。
二、我國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必要性
(一)維護環境公益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速度的進一步加快,一味犧牲環境公共利益而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事件屢見不鮮,造成了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環境公害案件頻發的嚴重后果。然而,由于環境污染及環境公害事件往往是通過直接損害環境及環境公共利益而間接侵害公民的人身健康和財產安全,所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即將維護環境公共利益訴諸司法手段予以救濟,就顯得尤為必要。
(二)其他起訴主體具有局限性
起訴資格是環境公益訴訟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目前《環境保護法》賦予了環保公益組織環境公益訴訟的起訴資格,《民事訴訟法》規定:“法律規定的機關”可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具體指哪個機關,有關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學者們普遍認為該機關包括檢察機關。關于起訴資格,學者們爭論較多的集中在公民個人和環境行政機關兩個主體方面。在我國,公民個人有較好的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愿意。但是公民個人在我國是一個比較分散的群體,公民個人力量有限,素質參差不齊,環境保護專業方面的知識有限,個人經濟能力有限,無法與擁有較強經濟實力的污染企業抗衡。
(三)保護弱勢群體的需要
環境侵權案例中,受害者往往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侵害的是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伴隨著環境污染的加劇,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越來越受到關注,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面對我國環境侵權案件日益多發而卻很少有主體能夠訴訟的現實,檢察機關為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應積極制止環境侵權行為。
三、我國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構建
(一)明確檢察機關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的法律地位
檢察機關參與公益訴訟,首要前提就是對其準確定位,明確其法律地位。對此,學界觀點不一,以下幾種學說被多數人認同:一是當事人說。二是法律監督者說。三是雙重身份說。四是公益代表人說。五是民事公訴人說。上述五種學說,對檢察機關法律地位的認定,各有側重,都有合理之處。然而,在公益訴訟中,應當準確把握,對檢察機關法律地位進行科學定位。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中首先具備原告的訴訟地位,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并不是通常意義的原告,檢察機關的獨特之處表現在,其不是利害關系主體,訴訟當事人地位源自法律的特別規定。因此,檢察機關的訴訟程序也肯定與一般的程序不同,這一點將在具體程序設計中加以分析。
(二)明確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則
民事公益訴訟本質上也是民事訴訟的一種,檢察機關遵守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乃是題中之義,但其還必須恪守公益訴訟的特有原則,這里主要介紹三個特有原則。一是公益原則。民事公益訴訟必須始終堅持保障公益的基本原則,并且不能讓檢察機關隨便提起,應對其加以限制,具體而言,只有在一些重大的、私力救濟難以實現的案件中,檢察機關才有提起訴訟的必要,通過這些必要制度安排,避免檢察機關的不當介入。二是私訴優先原則。司法實踐中,可能有多個主體同時擁有訴權的現象,如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和相關法律“法律規定的機關”、“符合條件的環保組織”、“省級以上的消費者協會”等,如果這些私訴主體提起了公益訴訟,檢察機關就應當讓位與私訴主體,并應當為其作出必要的幫助。三是時效性原則。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也應當建立時效制度,避免訴訟的隨意性和無休止性。
(三)設計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具體程序
首先是受案范圍。檢察機關提起的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必須是重大的國有資產流失、重大的環境污染、重大的壟斷等案件。二是訴前審查。訴前審查程序是檢察機關參與公益訴訟的前提條件,具體應做到:第一,必須審查該案是否屬于檢察機關的受案范圍,這是最基本的條件。第二,審查被告是否明確,因為在民事公益訴訟的案件中有時難以認定被告人,沒有找到適格的被告,訴訟的活動就難以開展,這是必要條件。三是舉證責任。“誰主張,誰舉證”是民訴中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例外還有舉證責任倒置。公益訴訟中的取證雖然難度較大,但法律規定的合法提起主體相比一般的民事訴訟中的主體擁有較強的取證能力,作為我國的司法機關,檢察機關更具取證優勢。所以,在公益訴訟中原則上不適用舉證責任倒置規則。
作者簡介:趙紅杰,女,漢族,河南省周口市人,海南大學法學院訴訟法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學。
【參考文獻】
[1]王突森:《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研究》,載《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2]張鋒:《檢察機關環境公益訴訟起訴資格的法律制度建構》,載《政法論壇》2015年第1期。
[3]陳衛山:《我國民事公益訴訟主體制度的研究》,載《法制博覽》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