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濤
(華東政法學院,上海市 200000)
【摘 要】平等權被視為人類與生俱來的,不可或缺的自然權利,其自然基礎在于人類作為類的存在和人類的精神存在的平等性,這一自然基礎決定了平等是人類的基本人權。在各國法系中,平等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國,平等權作為一項重要的公民基本權利,一直以來便是學界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人們經常遇到的問題和談到的話題。譬如, 重點大學錄取分數線因地域不同而區別對待(歧視對待)是否侵犯公民平等受教育權問題;東部與西部、沿海與內地、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優惠政策和稅收政策的不平等問題;艾滋病患者被歧視對待以及是否可以結婚問復雜題;肝炎患者的平等對待問題等等, 這些都是涉及到平等權的問題。平等權的性質是一個而且頗有爭議的問題。它到底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具體的基本權利, 還是一個抽象的原則性規定或原則性的權利,又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筆者擬就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平等權;憲法性質
一、平等權思想的歷史淵源
“平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哲學思想斯多葛學派提出的個人、人種和民族在普遍理性名義下的平等權觀點和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平等正義和分配正義觀點,這兩種觀點對后世平等權的產生有深遠的影響力。
而自然法學派所主張的“天賦人權”理論則直接構成了近代平等權的思想基礎。正是由于近代一大批啟蒙思想家對“天賦人權”觀念的極力宣揚和鼓吹,蘊涵于人們內心深處、但長期被專制制度壓抑的平等意識才被喚醒,平等觀念及在此觀念基礎上形成的平等理論才為世人所了解和認同。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以權利形式對平等權加以規定的是1776年6月12日美洲殖民地之一的弗吉尼亞州議會通過的《弗吉尼亞權利法案》,它規定:“所有的人都是生來同樣自由和獨立的,并且享有某些天賦人權,……”。同年7月4日,《弗吉尼亞權利法案》的主要締造者,政治家托馬斯·杰弗遜在《獨立宣言》中寫下了“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1789年法國的《人權宣言》更是莊嚴地宣稱:“在權利方面,人人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從此之后,平等權被寫進了各國的憲法,成為憲法規定的一項重要權利。
中國的平等思想在古代東方萌芽很早,但是長期居于主導地位是中國的特權思想,最經典的莫過于“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然而,“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作為最初的要求平等權的思想則體現在戰國管子首倡平等觀點上,盡管這一看法僅僅停留在要求分配正義的層面??梢哉f在古代中國,“平等”的思想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道德形態而存諸的訴求。
二、平等權的含義和理解
要論及平等權的涵義,首要就要從什么是“平等”入手。“平等”屬于人類歷史上少數極端重要且內容含混的詞匯之一,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這其中包含了人的內心的感受,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平等感受,正如公平、正義等理念一樣,永遠是一個難以解釋清楚的概念。
國外學者對平等作出許多解釋。這里做一些列舉,第一,法律面前的平等指的是根據己經建立的正義規范被公正對待的狀況或者條件。特別是在英國憲法中,所有人要服從由普通法院實施的普通法,官員和其他人不得豁免于服從法律的責任,自由裁量性的政府權力不得被濫用。第二,美國憲法中的平等保護,根據第14修正案,政府必須在同樣的條件下象對待其他人或群體來同樣對待某個人或某一群人。在今天的憲法法理中,平等保護意指作出區別的立法必須有這樣做的合理基礎。如果立法影響了根本權利或者涉及到嫌疑分類,除非它能通過嚴格審查,否則不合憲。
我國學術界對平等權概念的理解主要表現在對憲法第33條規定的解說。該條第2款: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3款,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筆者認為平等權的基本含義是,所有社會成員不因自然的(例如:種族、膚色、性別、民族)、社會的(例如:財產、宗教、出身、語言)或其他方面的差異,均普遍的、無差別的享有權利,并且法律對其予以平等的保護和救濟。其具體涵義的理解可從以下幾方面剖析:
(一)平等權是相對平等和絕對平等的有機統一
平等權涉及到絕對平等和相對平等兩個方面。對于某些平等權來說,要堅持絕對平等的原則,對于此類自由權利的保護不能人為制造不平等,實行差別待遇或者實行歧視,如人格尊嚴平等、人身自由平等。而對于多數平等權來說,則屬于相對平等,即允許符合比例的相對平等。
(二)平等并不意味著完全的事實平等,主要是一種法律平等
憲法所確認的平等權,是憲法法律范圍內的平等,并非在任何條件下的無條件的事實平等。
(三)平等不是平均主義
平等與平均主義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平等權以法律為衡量程度。法律面前的平等是法律賦予公民權利能力的平等,即在平等的條件下公民享有相同的權利。按照憲法法律的規定,公民在社會上處于平等的地位,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存在實際上的差別,而這種不同又必然影響人們權利的實現。憲法法律所保障的平等,是以承認人與人之間存在差別為前提的,而不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平均主義。平均主義表面上實行絕對的均等.抹殺或者無視各種事實差別的存在,其結果是造成更大的不平等。我國在此方面有過沉痛的教訓。
(四)平等權承認合理的差別待遇
平等權并不是完全的等同。不可否認在現實生活中,各種事物、人與人之間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差別,這在現實中很普遍。問題在于,差別是否合理?如果差別待遇合理,那么這種差別與平等權不僅不予盾,還是平等權的本質要求,反之,如果實行的差別待遇不合理,就可能帶來歧視,違反平等權。
三、我國憲法平等權規定的規范結構
我國現行憲法第33條第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是對平等權的一般性規定。除了該一般性的規定之外,現行憲法還有其他一些相關的具體性規定,主要有:(1)第33條第4款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2)第5條第5款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3)第4條第1款中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4)第3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边@條是關于對我國公民平等權的定義和保護范圍和領域的規定,可以視為33條第2款的補充的具體化。(5)第36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上述這些條款共同構成了我國現行憲法有關公平權規定的一個完整的規范系統。在這個規范體系里,既有有關平等權的一般性規定,又有關于民族平等、選舉權平等、男女平等的具體規定;既有平等權的正面規定,又有反特權、反歧視的側面規定,因此比較詳盡和完備。
四、平等權憲法性質探析
上述筆者從平等權的歷史淵源開始介紹,一直談到了我國憲法中平等權規定的規范結構,基本完成了對平等權的初步介紹和界定。筆者在思考,在上述關于憲法規范結構中對平等權的規定,它的性質是什么?也就是說憲法所保障的一般意義上的平等權是憲法的一個原則或原理,還是憲法的一項具體原則?對于這個問題,理論界一直有著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觀點認為平等權只是一種原則。首先,在探討人權的體系與分類的時,平等權一般被認為與人格尊嚴、追求幸福一樣適用人權各范疇的一般性原則,屬于總體性人權;與其他權利不同,平等權并沒有具體的規范內容,要通過其他權利的內容來體現,例如通過政治權利平等、民族權利平等、社會經濟權利平等以及其他具體的基本權利來體現其作為一種基本權利的具體內容,也就是說平等權的性質具有依附性,無法獨立的主張平等權,只有在權利主體行使他的其他權利時平等權才可能體現出其價值,折射出一種事實上的平等。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平等權更體現了一種價值傾向、價值追求,任何具體權利的實施都不可能離開平等原則,它是公民行使其憲法權利的基礎。
第二種觀點認為,平等權具有雙重性,既是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同時也是一項基本原則。具體而言:一方面,對于國家來說,平等是一項原則,即要求國家必須平等保護不同的公民;另一方面,對個人來說,平等又是一種基本權利,個人可以向國家提出平等的訴求,要求得到平等對待。
第三種觀點是, 平等權是憲法規定的一項基本權利。當前,學界對平等權作為基本權利爭議最大的地方在于他們主張平等權的性質具有依附性,必須以其它權利為載體表現出來,在沒有其他權利作為對象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獨立的主張平等權。其實,對一項權利的侵犯,不僅僅意味著個人權利的缺失,而且意味著受侵犯的個人與擁有權利的他人是不平等的,此時公民既可以通過其它權利的請求而得到救濟,也可以基于平等權受侵犯而尋求與他人平等的權利。此種意義上的平等權主要包括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和禁止差別對待兩大方面。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朱應平老師在其博士學位論文《論平等權的憲法保護》(后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著作)一文中對平等權憲法性質的總結論述可以說是當今學界最具代表的觀點。朱應平教授在論文中從比較的視野研究世界各國特別是憲政發達國家憲法平等權的立憲方法和司憲經驗,通過分析國內學者,臺灣學者和國外學者三個不同地域的學者對平等權性質的主流觀點與爭議后得出結論:平等兼具原則和權利雙重性質,二者很難完全分開,只是側重點不同罷了。從西方國家的憲法和憲政史來看,也未明確將作為原則的平等和作為權利的平等截然分開,而是相互替換使用。
五、結論
綜上,從兩個角度來看,一方面,在實體意義上,平等權要求“法律必須同等對待同等的人”“禁止差別待遇”。這本身就是原則性的規定。對公民個人而言,它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是公民要求得到平等對待的權利依據;對司法和執法而言,它要求司法和執法機關平等的對待所有的公民,對所有的公民一視同仁。另一方面,在程序意義上,平等權要求以相同的規則對待同類的人或事,使公民享有平等的程序權利,并承擔平等的程序義務。這也體現著原則性和權利性的相結合。例如,在訴訟中,要保障各方當事人都有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法官要公平地對待當事人的意見;在實施行政行為時,行政機關要聽取相對人的意見等。
筆者認為,雖然平等權和其他的權利不同,具有抽象性原則性的一面,但不能否認的是平等權作為憲法的一項基本權利而存在時更具獨立的意義。因此,平等權應當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種最重要的基本權利,是一個具體的權利,同時是一個憲法原則或原理。
【參考文獻】
[1][美]J.艾捷爾編:《美國賴以立國的文本》,趙一凡、郭國良譯,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頁.
[2]朱應平:《論平等權的憲法保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林來梵:《憲法學專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頁.
[4]韓大元:《憲法學》,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71一72頁.
[5]莫江平:《我國公民的平等權及其誤區》,載《廣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6]李忠夏:《論憲法平等權的內涵一以平等觀念發展為視角》,載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7]朱應平:《論平等權的憲法保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