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城市職業學院,重慶市 402160)
【摘 要】彼得·德魯克在《管理實踐》中首次提出目標管理的概念,并建構了目標管理理論體系,對全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影響。本文對目標管理理論的優越性、理論基礎和實施過程進行了簡析,提出我國企業管理應該結合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和發展目標管理理論。
【關鍵詞】目標管理;理論
一、目標管理理論概述
從某種意義上說,目標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是德魯克提出的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概念,并已成為現代管理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理人應以其客觀職責為基礎”,這是德魯克從福特汽車公司瀕臨倒閉的案例中得出的結論。“經理人必須實施目標管理”,這是德魯克給經理人的忠告。德魯克認為,管理的原則是能讓個人充分發揮特長,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團隊合作,調和個人目標和共同福祉的原則。
德魯克認為:“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是惟一能夠做到這一點的管理原則。”目標管理一方面強調管理的目標導向,德魯克認為,“每個職務都要向著整個企業的目標,才能有所成就。特別是,每個管理人員必須以整個企業的成功為工作中心。管理人員預期取得的成就必須與企業成就的目標相一致。他們的成果由他們對企業成就所做的貢獻來衡量”。另一方面,德魯克強調目標管理的內部控制,即管理中的員工自我控制。德魯克指出:“(目標管理)能讓追求共同福祉成為每位管理者的目標,以更加嚴格、精確和有效的內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
二、目標管理的優越性
德魯克認為,目標管理的最大優點在于它能使人們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來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發人們發揮最大的能力,把事情做好。其優越性在于:
(一)權力責任明確。目標管理通過由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層層制定目標,在企業內部建立起縱橫聯結的完整的目標體系,把企業中各部門、各類人員都嚴密地組織在目標體系之中,明確職責、劃清關系,使每個員工的工作直接或間接地同企業總目標聯系起來,從而使員工看清個人工作目標和企業目標的關系,了解自己的工作價值,激發大家關心企業目標的熱情。這樣,就可以更有效地把全體員工的力量和才能集中起來,提高企業工作成果。
(二)有利于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目標管理非常重視上下級之間的協商、共同討論和意見交流。通過協商和交流,加深對目標的了解,消除上下級之間的意見分歧,取得上下目標的統一。由于目標管理吸收了企業全體人員參與目標管理實施的全過程,尊重職工的個人意志和愿望,充分發揮職工的自主性,實行自我控制,改變了由上而下攤派工作任務的傳統做法,調動了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有利于工作重點的清晰度。在管理者和成員進行工作的過程中,常常會覺得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當設定了明確的目標時,工作的重點就清晰了很多,做細節上的工作就會以是否有利于目標的實現為依據。而且各個部門在實現各自目標時,會清楚地知道部門目標在整個組織中的位置,因而減少盲目性和重復工作,增進各個部門之間的協調。
三、目標管理的理論基礎
動機激發理論認為:人的積極性是與需要相聯系,是由人的動機推進的。也就是說,動機產生于人的需要又支配著人的行動。只有了解人的需要和動機的規律性,才能預測人的行為,進而引導人的行為,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一般說來,當人產生某種需要而未得到滿足時,會產生某種不安和緊張的心理狀態,在遇到能夠滿足需要的目標時,這種緊張的心理狀態轉化為動機,推動人們去從事某種活動,向目標前進。當達到目標時,需要得到滿足,這時又會產生新的需要,使人不斷的向新的目標前進。目標管理就是遵循這一原理,根據人們的需要設置目標,使組織目標和個人需要盡可能結合,以激發動機,引導人們的行為,去完成整體的組織目標。
目標管理把人視為“社會人”,認為人不只是為面包而生存,影響人的生產積極性的因素,除物質條件外,還有社會、心理因素,工作效率主要取決于員工的士氣,而士氣又取決于家庭和社會生活,以及企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社會人”的假設出發,目標管理要求管理人員對下級采取信任型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員不應只注意完成生產任務,而應把注意的重點放在關心人,了解人的需要。管理人員不能只注意計劃、組織、指揮和控制等工作,而更應重視員工之間的關系,培養和形成員工的歸屬感和整體感。在實行獎勵時,提倡集體的獎勵制度重于個人獎勵制度,并正面引導員工,通過競賽去達到目標,爭取集體榮譽。
四、目標管理的實施過程
(一)目標建立
目標建立是目標管理實施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要做的事情就是目標的建立和分解。建立企業目標首先要明確企業的使命宗旨,并結合企業內外環境決定一定期限內的工作具體目標。傳統的目標設定過程是單向的,由上級給下級設定目標,即由企業領導者設定,然后分解成各級目標,最后落實到個人目標。現代管理學提倡參與制目標設定法,要求企業員工參與目標的設立。常用的有自上而下的目標制定法和自下而上的目標制定法。
目標建立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問題:(1)目標要略高于企業當前的生產經營能力,保證企業經過一定努力能夠實現。(2)目標要保證質與量的有機結合,盡可能量化企業目標,確保目標審核的準確性。(3)目標期限要適中。(4)目標數量要適中。
(二)目標分解
把企業的總目標分解成各部門的分目標和個人目標。要使所有員工都樂于接受企業的目標,明確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在目標分解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目標體系要邏輯嚴密,縱橫成網絡,體現出由上到下目標越來越具體的特點。(2)目標要突出重點,與企業總目標無關的其他工作不必列入各級分目標。(3)鼓勵職工積極參與,盡可能把目標分解中的“要我做”變成“我要做”。(4)目標一旦分解完畢,要進行嚴格的審批。
(三)目標控制
為保證企業目標的順利實現,管理者必須進行目標控制,隨時了解目標實施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并協助解決。必要時,也可以根據環境變化對目標進行一定的修正。積極的自我控制與有利的領導控制相結合是實現目標動態控制的關鍵。目標控制管理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充分發揮職工自我控制能力,必須將領導的信任與完善的自檢制度相結合,保證企業具有進行自我控制的積極性與制度保障。(2)建立目標控制中心,結合企業均衡生產的特點保證企業生產的動態平衡。(3)保證信息反饋渠道暢通,以便及時發現問題,進行目標的必要修正。(4)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形成團結互助的工作氛圍。
(四)目標評定與考核
目標管理注重結果,對部門及個人目標的完成情況必須進行自我評定、群眾評議、領導評審。通過評價活動,肯定成績、發現問題、及時總結目標執行過程中的成績與不足,完善下一個目標管理過程。目標評定要注意以下幾點:(1)首先進行自我評定。(2)上級評定要全面、公正。(3)目標評定與人事管理相結合。(4)及時反饋信息是提高目標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證。
五、結語
德魯克的目標管理理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對我們都有深遠的影響和意義。通過對德魯克目標管理理論的分析和學習,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管理知識,開拓了我們的視野,更重要的是將其管理思想與我國傳統的、優秀的管理文化相結合,更好地應用于我們的管理實踐中。
作者簡介:陳寶英(1979—),女,福建建歐人,經濟師職稱,工商管理碩士,研究方向:管理學、計算機網絡。
【參考文獻】
[1]張燁琳,美日目標管理差異與中國人力資源管理[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06 年第 2 期。
[2楊宇,德魯克目標管理理論評述[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