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柳+張娟

(1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136;2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9)
【摘 要】2012年,中國城市化率突破50%,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關鍵發展階段。城市化在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和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城市化通過聚集經濟加速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等要素的積累,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城市化的本質即是人的“城市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促進城市人口增長,進而促進城市化的發展,二者聯系緊密,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關鍵詞】城市化;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城鄉二元化制度
一、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特點
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耕地的不斷減少、戶籍制度阻礙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等原因,中國農村形成大批剩余勞動力,促使這些農村剩余勞動力發生轉移的原因主要有: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拉大三個方面。目前,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特點如下: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總量增加,增速下降
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緩解了農村勞動力資源過剩的局面,增加了農民收入。據調查發現(表1),從2011—2014年中國農民工數量總量不斷增加,這是由于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為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農民工的就業環境和社會保障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穩定的向城市轉移,但人口轉移數量的增速放緩。2013年中國實施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這使得2013年外出農工的增速提高到5.5%。隨著宏觀經濟趨于平穩,2014年外出勞動力的增速恢復到3.4%。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整體質量提高
據調查統計,2010年外出勞動力中具有初中和高中學歷的人分別占71.5%和40.6%,比全部農村勞動力中相應的比例分別高出24個百分點和10.3個百分點。2012年,在外出勞動力中,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達78.3%和44.1%,分別比全部勞動力中相應文化程度的比例高25.1百分點和11.2個百分點。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向大城市和東南沿海地區轉移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地點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廣東、江蘇、福建、浙江等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主要是因為這些地區的經濟發達,公共設施完善,世界500強企業大多落戶于此,就業機會多,平均工資水平也較高。因此,吸引了大批農村勞動力來到這里尋找就業和發展的機會。而中西部地區則是農村勞動力的主要輸出地。
(四)勞動力回流的現象日益明顯
勞動力回流是指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因失業、創業或從事先前產業失敗等原因,重新回到流出地超過6個月的現象。整個過程中,農村勞動力的身份即農村戶籍,并沒有發生改變。
近年來,農村經濟得到發展,鄉村的預期發展效益明顯提高,再加上城市生活成本高、就業壓力大等原因,大量農村勞動力回到農村,數據顯示,2010年東部地區的外出農民工數量比上年減少888萬人,下降8.9%;中部地區的外出農民工數量比上年增加了618萬人,增長33.2%;西部地區的外出農民工數量為2940萬人,比上年增加了775萬人,增長35.8%,占全國外出農民工數量的比重超過20%。農村勞動力向中西部地區回流的跡象越來越明顯。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農村勞動力的被動回流大于主動回流①。
二、中國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
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勞動力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給中國農村和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偏差
就業結構又稱社會勞動力分配結構,一般是指國民經濟各部門所占用的勞動數量、比例及其相互關系。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中國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偏差明顯,就業結構落后于產業結構。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第一產業不斷減少,二、三產業逐步增加,企業對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后,勞動力在非農領域的就業并不充分,實際上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在進入城市后仍然從事著簡單的體力勞動,一方面是企業對高素質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則是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找不到工作。
(二)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性轉移較多,地域性轉移不足
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具有“離土不離鄉”、“離鄉不離土”的特點②,也就是說,盡管轉移后的勞動力大部分是在非農產業部門就業,但他們卻無法擺脫自己的農民身份。據統計,中國每年向城鎮轉移的勞動力達8000萬之多,但真正在城鎮長期居住下來的只有總量的20%—25%。這與發達國家的勞動力轉移形成鮮明的對比,也是中國勞動力轉移的特有現象。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在轉移的同時,實現了人口的徹底轉移,即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而中國在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的同時,卻沒有真正實現人的“城市化”。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長期性和穩定性較差
中國農村勞動力在外打工者的時間一般在2年以下,很多外出務工人員而且季節性勞動力轉移較為明顯。這種現象在農村勞動力轉移中普遍存在。許多農民工采取農閑時外出打工、農忙時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方式,實行季節性打工。這樣一來,增加了農民工就業的不穩定性,并且由于農民工流動性增大,政府對農民工的管理難度和成本也隨之增大。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方式存在很大盲目性
自發性轉移是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最主要方式。據調查統計,自發性轉移(含老帶新、親朋好友引薦、廣告信息引導和自發性結伴外出)占62.2%,中介組織推薦占25.6%,政府組織集中培訓輸出占12.2%。農村勞動力的無序轉移增加了政府對勞動力的宏觀調控難度,同時增加了農村勞動力自身的轉移成本,無序化的轉移也給社會治安、城市交通、住房
建設等方面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
注釋:
①主動回流是指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在城市打工的勞動力覺得他們回到農村可以獲得比他們繼續留在城市更多的收益,因此他們選擇積極主動回到農村。被動回流是指外出勞動力在城市就業、生活的過程中,由于社會客觀的就業形勢以及自身人力資本的限制,導致他們最后不得不選擇放棄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機會,重新選擇回到農村工作生活。
②“離土不離鄉”、“離鄉不離土”是指盡管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后大部分是在非農產業部門就業,但他們卻無法擺脫自己的農民身份,即他們仍然是農村戶籍。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3[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2]韓秀華.中國二元教育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D].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