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411105)
【摘 要】面對“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艱巨繁重任務和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我們黨肩負的任務更加艱巨、使命更加光榮。黨員干部是黨和國家的一面旗幟,提高公務員個體素質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做好一名公仆是一名黨員一名基層干部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關鍵詞】公務員;個體素質;對策
“十三五”美好的藍圖已經繪就,國內形勢總得發展方向和經濟發展基本面是長期向好的,可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公務員個體是國家行政管理的主體,公務員素質的高低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指導下,必須提升公務員素質,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助力。
一、我國公務員個體素質的現狀及問題
在國家公務員制度保駕護航下,我國公務員素質明顯提高,但是,也存在許多問題。如,公務員個體之間在行政觀念素質、政府的角色認知和法治理念等方面存在偏差,在知識結構、新知識領域方面存在問題。
二、我國公務員個體素質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毋庸置疑,當前我們公務員隊伍的素質主流是好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一些公務員個體的素質和能力還存在這不適應、不符合等問題。其表現如下:
第一,領導干部思想作風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公務員受舊時期“官本位”和當前“公務員考試”思想影響,對于公務員本身應具備的服務人民的理念視而不見,個體服務觀念淡薄。
第二,先鋒模范作用待強化。部分公務員責任擔當意識不強,未將自己的應盡的責任有效擔負起來,甚至還出現了濫用職權、部門權益化等現象。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危險思想是當前出現問題的關鍵。
第三,公務員素質測評機制不完善。雖然我國的公務員素質測評機制有了極大的加強,但其更新速度還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程度。在資格審查規范上還存在缺陷,部分部門單位設置的報考約束條件有待商榷。
三、提升我國公務員個體素質的對策
(一)創新公務員的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完成“十三五”時期的戰略任務,必須著力解決一些干部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創新公務員的觀念,提高自身素質,改變自身的老思想、老觀念,不高高在上,形成敢于擔當、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
1、群眾觀
新時期的公務員應始終做到與時俱進,保持黨的先進性,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樹立和堅持正確的群眾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嚴格要求自己的干部才是群眾擁護的。深入到群眾中去,躬下身子,沉下心來,及時準確了解群眾的困難和呼聲,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在感情上貼近群眾,在行動上拉近群眾,把群眾冷曖掛心上,真正為群眾辦實事;要以身作則,俗話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才能使自身魅力得到他人的認可。
2、增強“意識”
一是機遇意識。要善于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從國家大環境形勢變化中洞察機遇,從對所在區域發展最具影響的事件中抓住機遇,從主動轉化矛盾中把握機遇,搶抓政策的有利時機。
二是創新意識。按照國家的戰略設想,沒有掙脫束縛的發展就不能隨心所欲,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沒有創新就沒有出路。作為新時期下的公務員,缺乏創新意識,對社會進步和個人成長是十分不利的。要創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機制,把國家大情況和當地的小情況相結合起來,走適合當地的特色化道路。
三是爭先意識。管轄區域發展目標上,要爭先創優,把工作擺到發展大局中,找位置、找差距,正確對待橫向、縱向對比。在工作上,做到強項上力求提質、弱項力求突破,爭先進。在個人精神風貌上,大力弦揚“比、學、趕、超”的進取精神,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浩然正氣。
3、樹立干部擔當精神
要做到“對黨忠誠、個人干凈、敢于擔當”。要具有擔當精神,能夠忠誠履責、盡心盡責、勇于擔責,做新時期好干部。
公務員干事勇于擔當如士兵戍邊、農民種田,既是應盡的本分,也是立命的法則。干部,就要以“干”為先,以“事”為本。工作上要不拖不靠,學習上要主動積極,落實工作要不打折扣。貫徹到具體到工作中,就要發揮黨員領導干部的先鋒模范和率先垂范作用。要摸實情、講真話,勇于攻堅克難,敢于和不正之風作斗爭,勇于承擔責任,敢于觸及矛盾,善于解決問題。做到在其位、謀其政、盡其力,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傾心傾力做好每一項工作。
(二)完善公務員的測評機制,提高公務員的整體素質
目前存在部分公務員專業知識和素養很不扎實,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學習能力缺乏、憑經驗辦事、靠老本吃飯等問題。
1、各級領導干部要高度重視公務員素質測評工作
各級領導是否重視對公務員測評工作有著重大影響。領導干部在思想上務必高度重視測評工作的嚴肅性和神圣性,對測評者測評工作完成好壞納入到干部考核中去。
2、制定一套科學的公務員素質測評指標體系
第一,科學性。在測評手段上要有科學性,能夠將最為權威的和最具有說服力的評價標準應用到測評方案中,要注重個體之間的差異,全面的、徹底的調查清楚每一個個體的素質狀況。
第二,標準性。做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完美結合。定量化的指標比較明確, 便于比較, 客觀性強, 能使結果更具有說服力, 所以應該在設計考核指標體系時以標準化的量化指標為主。
第三,目的性。一開始就要明確進行公務員素質測評的出發點,開展一些合理的素質測評能夠讓個體公務員不斷進行自我檢測,從而不斷完善自身。最終使公務員做到“日新其知、日明其德、日勤其業”,提升公務員為了行政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3、加強公務員素質測評保障
第一,制度保障。制度,即“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原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規范,它旨在約束主題的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體行為”。相關制度的大力支持是有效、有序開展素質測評工作的保障。在各種評價指標的建立和運行得到相關制度的有效保障和監督時,還應與時俱進,時刻關注時代步伐和現實情況的不斷改變,不斷修改和完善制度,使之能夠更好的服務于個體公務員素質建設。
第二,政策保障。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創新發展觀念、體制、方式方法,才能更好的提高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帶領人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宏偉藍圖。,要大力借助政策支持的作用,通過個體素質評價的廣泛幵展, 進而完善個體公務員測評和個體公務員的素質建設。
第三,技術保障。素質測評任務的繁重、復雜使得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心理學等手段進行公務員素質測評變得越來越必要。信息的獲取、分析、使用和總結都是以保障信息的準確性為前提的。良好的技術保障能夠極大的提高信息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第四,監督保障。邀請公眾進行監督,使公務員素質評估和群眾相聯系,能防止測評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也能獲得必要的信息反饋,能夠加強結果的公信力和有效性。
伴隨著新發展理念的提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將更深入,對公務員個體素質的要求將不斷發展變化,因此,對公務員個體培養與提高的研究也必須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不斷深入。
作者簡介:周全(1990—),女,漢族,湖南瀏陽市人,研究生學歷,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研究方向:行政管理與理論實踐。
【參考文獻】
[1]劉嫦娥,玉勝賢,陳雅惠.新常態下我國干部隊伍建設的理論思考[J].現代管理科學,2016, (04):102-104.
[2]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350-354.
[3]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Z].國家公務員法,北京,2006年1月1日.
[4]耿相魁.論知識經濟時代對公務員能力和素質的要求[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0,(05):88-90 .
[5]周文彰. 全面提高干部教育培訓的質量和水平[N].學習時報,2015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