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林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5024)
【摘 要】本文主要通過中國山水畫中皴法特殊性及重要性闡述,指出皴法的主要種類,及筆墨效果,同時強調皴法學習過程中的技法要點。
【關鍵詞】皴法;筆墨;山石;斧劈皴;披麻皴
一、皴法簡介
中國山水畫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在觀察客觀形象基礎上,以寓興、寫意為目的的創作傳統,集中體現了中國藝術在審美的主客關系中,以主客體和諧為原則而偏于主觀的創作思維特征,成為中國人緣物寄情,抒發胸臆的藝術載體。我國土地廣大,地質也因地域而不同,歷代畫家通過筆墨實踐探索逐漸形成了以表現山岳特征陰陽向背的獨特技法“皴法”,它是中國畫獨有的專用名詞。在中國畫的山水畫中,皴法的出現標志著的山水畫真正走向成熟。
可以當作山水畫藝術中的一種生命看,它是表現山石﹑峰巒和樹身表皮的脈絡紋理等的特殊技法法,表現山石﹑峰巒時主要包括:披麻皴﹑雨點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表現樹身表皮時主要指:鱗皴﹑繩皴﹑橫皴等。
二、皴法種類
皴法的發展經過了歷代畫家的不斷專研,李唐的“斧劈皴”、“馬牙皴”,馬遠和夏圭的“大斧劈皴”,到了元代又出現了王蒙的“解索皴”、倪瓚的“折帶皴”等。之后明、清兩代山水畫中的皴法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和創造。近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李可染、傅抱石在傳統皴法的基礎上也都有新的創造,其中傅抱石在傳統的“亂柴皴”的基礎上融合了自己的筆法創造出著名的“抱石皴”。這些已有的皴法也成了中國山水畫史中一筆寶貴的財富。
1、大、小斧劈皴:斧劈皴由唐李思訓所創,主要表現火成巖山巖崩潰的部分與突出的部分。最能體現山石的堅硬質感,用筆如斧劈木之痕,特別是花崗石或人工爆破后的山巖,多呈此狀。大斧劈先以筆肚著力,橫臥紙上一掃,筆鋒中帶有飛白,表現山石的陰背面較合適,小斧劈則以扁筆作挑剔狀,并略似勾勒的作用和方法。以毛筆的側鋒以斜角擦出,適合描繪質感堅硬而多棱角的山石、峭壁或陡坡,因為山石的塊面仿佛遭利斧砍鑿而成,所以叫做“斧劈皴”。依其筆勢變化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小斧劈皴”、“大斧劈皴”、“斜斧劈皴”。馬遠的《踏歌圖》將斧劈皴演繹得淋漓盡致,《踏歌圖》是南宋畫家馬遠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畫,實際卻是風俗畫。它的上半部描繪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現了南宋首都臨安郊區農家“踏歌”的歡樂場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協調地統一在同一畫面里。畫家表現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時也反映出豐收之年,農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歡樂情景,。
2、披麻皴:線條直長從上而下,筆法如披開散麻下披,后人因其形似得此名,表現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實結構和脈胳體積感,多用來畫我國江南土石丘陵草木的松軟土質的山水,以中鋒用筆,圓而無圭角,彎曲如同畫蘭草,一氣到底,線條遒勁,須有參差松緊。創自五代董源、巨然,又經過不少畫家地不斷地演變分為:線長的稱長披麻,線短的稱短披麻,線亂的稱亂披麻。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圖2),披麻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云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3、解索皴:解索皴的線條較披麻皴更長,而且沿著一條中軸線向左右散開,形狀就像是漸松解開來的繩索,以此得名。學習解索皴王蒙的《春山讀書圖》是較好的范例。
4、荷葉皴:是表現水成巖所形成的山和巖的主要方法。荷葉皴取法于荷葉筋展披拂之形,適宜表現江南土質山脈經雨水長期沖刷后形成的有景觀。畫荷葉皴亦以柔美的中鋒為主,它同時具有披麻皴與解索皴的特色。
5、折帶皴:用以表現方解石和水層巖的結構,特別是崩塌的斜面和堤防的主要方法用側鋒臥筆向右行,再轉折橫刮,向左行可逆鋒向前,再轉折向下。畫出的墨線如“折帶”故得名之。?!霸拇蠹摇敝坏哪咴屏窒伯嬚蹘я?,用“渴筆”(筆頭含水很少)畫出,虛靈秀峭,極有藝術魅力。倪瓚將折帶皴表達得俊逸高雅,初學者不妨以他的《漁莊秋霽圖》作為學習范本進行臨摹。
6、云頭皴:表現古老山脈的圓形山頂的主要方法,能表現出蒼勁的感覺。此皴是用細密流利、舒卷如云的線條來勾勒山石的輪廓,由于其運筆的軌跡圓轉如夏日上升的卷云,因此名為“卷云皴”和“云頭皴”。郭熙的畫中常見云頭皴的表現形式。例:筆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環抱。如“夏云多奇峰”,故稱云頭皴。這種效法創自北宋山水畫家郭熙,他的山水煙云隱現,奇峰多變,“獨步一時”。
除了以上幾種,皴法經過歷代眾畫家的不斷實踐演變出很多種類,如:彈窩皴、疊糕皴釘頭皴、雨點皴、刮鐵皴、鬼面皴、亂柴皴、馬牙皴、米點皴、破網皴、拖泥帶水皴等。我們又將這些皴法歸納為線皴、面皴、點皴:
(1)線皴:披麻皴、解索皴、亂柴皴、牛毛皴等
(2)面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
(3)點皴:米點皴、豆瓣皴、雨點皴、釘頭皴、芝麻皴
皴法為表現山水中山石樹木的脈絡、紋路、質地、陰陽、凹凸、向背,因地質構造的不同,表現在山石的形貌亦各不相同,須視地質構成的關系而定,必要時可將兩種或者幾種皴法混合或折衷使用。畫者需要用筆靈活,有時皴擦并用,注意濃淡干濕的豐富變化,才能淡墨輕嵐,不裝巧趣,具有渾樸自然的風格
三、皴法的形式美
皴法,是中國山水畫中表現山石紋理、質感的特殊技法,它源于自然界真實的山石和土質結構,重在表現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地質地貌結構、土質和山石的形態、巖石的褶皺、紋理、裂痕、斷層、陰陽、凹凸等等特征。經過畫家的藝術再創造以自然形象為繪畫語言依據,形成的“程式化”筆墨形態,具有獨特的形式美感。外在形式上皴法是中國山水畫形式美、筆墨美、肌理美的綜合體現,美學內涵上又秉承了中國藝術“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國山水畫強調精神與物質的溝通,超越有形的物質,達到通過外在世界感悟到內心的審美追求。因此,皴法的價值超越了被描摹的自然物象,是中國畫審美意象的提升與外化。
作者簡介:王燕珍(1982—),浙江舟山人,現在西南林業大學,助教職稱,研究方向:美術基礎造型教學研究。
【參考文獻】
[1]孔六慶.中國畫藝術專史花鳥卷[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2]孔六慶.繼往開來——明代院體花鳥畫研究[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
[3]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編[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
[4]周京新.感覺無限[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6.14
[5]董欣斌、鄭奇.中國繪畫對偶范疇論[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6]鄭奇.古代名畫賞析[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
[7]方熏.山靜居畫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