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珍萍
(湖南永順二中,湖南 永順 416700)
【摘 要】本文對改土歸流前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辦學情況進行了探討,認為土家族土司辦學具有辦學起步晚,仿照漢區辦學,辦學目的明確,辦學水平低下等特點。土司辦學在土家族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并能為我們今天土家族的教育提供一定的經驗和啟示。
【關鍵詞】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辦學;教育
引言:
本文擬就從土家族土司辦學的特點,以及土家族土司辦學意義與留下的經驗教訓等方面進行詳細而深入的探討。
一、辦學起步較晚仿照漢人辦學
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辦學起步較晚,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土家族“土司”在時間上遠遠早于明代。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統治者對西南地區實行的通過世襲貴族管理當地人民的特殊形式,其形成于元代,成熟于明代,基本結束于清代。土家族地區分布在偏遠的中國西南地區,在地理上十分閉塞,客觀上也阻礙了它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在這種情形下,土家族地區的土司辦學狀況可想而知,父傳子教的家庭教育是這一階段的主要教育形式,唯有極少數酋長子弟方能進入附近州、縣學接受教育。元代,由于土司制度處于草創階段,元政府對土家族地區的有效統治也很有限,這時期土家族地區土司辦學仍然沒有出現。到了明及清初,隨著土司制度的健全,中央政府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力空前強大,對它們的管理也更為有效,加上土司們的努力,土家族土司辦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在發展時間上,遠遠落后于“土司”的出現。
在辦學時間上,土家族土司辦學起步于明代。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廷下令:“諸土司皆立縣學”,也足以說明土家族土司辦學確立于明代。在明代,部分土司認識到辦學的重要性,“治以富為本,以教為基,而教尤要焉”。九溪土洞長(今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境內)建有九溪儒學,舊在衛署左,正統甲子年(1444),指揮樂睿督修初建。如明正德初年,永順土司彭明輔就讀與辰州,萬歷年間,彭元錦和彭向乾就學于酉陽,“儒學有才名”。
明清時期土司辦學多仿照漢族地區。自三代之時起,經秦之置吏、漢之建郡、自元以下歷經元、明、清三朝的土司制度,再到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始乾隆二十七年(1726)止的改土歸流,可以說土家族與中央王朝聯系日益甚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土家族土司仿照漢區辦學也理所當然。土司仿照漢區辦學主要表現如下:土家族由于有語言無文字,歷代統治者推行強迫同化的政策以及土家族人民在繁衍生息過程中和漢族的頻繁交往,土家族和漢族之間已經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另外,土家族的宗教信仰表現為萬物有靈、圖騰信仰,及其后來的多神崇拜、信鬼信巫、敬奉祖先等。不存在全民信仰同一種宗教的情況,沒有產生寺院教育形式,學校教育的推行不存在宗教文化因素而不予以認同的困難。其學校教育模式多是從漢族地區移植過來的,更多的帶有漢族文化的烙印,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科舉制度,漢族知識分子在土家族土司辦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據口述史資料表明,永順土司彭明輔就曾聘請周道鳳來講學,而且影響深遠。
二、辦學目的明確,辦學水平低下
中央政府把學習漢文化作為土司承襲土職的重要標準,是土家族土司加強土司子弟受學校教育能力的重要原因。土司辦學目的十分明確,那就是為土司子弟辦學。現代教育學界,雖然關于教育的本質問題意見不一,但都承認一點,即教育是與培養人相關的活動。在這里,大家都不約而同的強調個體在受教育過程中的變化。筆者根據現代教育學的觀點,從以下材料分析土司辦學目的明確的表現。如前所述,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各土司相繼設學。在此需強調的是,土司辦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土司及其子弟。如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保靖州宣慰司所轄鳳凰五寨長官司亦設立了土司司學,專門課教土司子弟,同時期,永順土司彭元錦從酉陽學習回來后,在老司城創建若云書院,專為永順土司、土官及其子弟學習漢文化。土司辦學水平低下,主要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區域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人才數量地區分配不均。另一方面,整體發展滯后。根據比較教育學的原理,學校的普及是評價教育發展水平的主要依據。如前所述,土家族學校教育發展較遲,且普及不高,多局限于上層領域,一般土民沒有多少機會接受教育,直到改土歸流后,這種情況才有所改觀。
三、土家教育的困難
土家族土司區“地屬僻壤”,土家族居住的武陵山地區,境內溝壑縱橫,交通不便,不利于對外的經濟交流,從而妨礙了本地的經濟發展,土家族地區相對落后的經濟狀況最終阻礙了土司辦學的發展。改土歸流前,農業生產技術落后,主要生產方式為“刀耕火種”,家庭手工業有一定基礎,但多為自產自用,極少用于交換,從而導致經濟遠遠落后于內地。加之土司政府是一個自籌經費的政府,土家族土司衙署及土司學校的建造,全靠經費自籌,所請教育土司子弟先生的薪資完全依賴于土司衙門的發放,因而土家族土司衙署辦學經費承受能力極為有限。經濟無力,導致辦學經費難籌。而土家族土司區對于一般土民來說,終年忙于溫飽,果腹尚且困難,無暇去考慮子女的讀書問題,那么在教育方面的需要就很有限,這也是土家族土司區學校教育發展整體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土家族土司辦學思想偏激。首先,多數土司的頑固抵制。土司抵制辦學的行動,嚴重妨礙了中央政策在地方的實施,從而阻礙了土司辦學的起步,因為土司地區的辦學,最終需要土司的鼎立支持。其次,推行土司“貴族教育”。土司創辦的學校,主要是為土司群體服務的。進而,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由于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地區的教育,只重視對土司群體這個少數族群的培養,從而決定了它的本質是一種“貴族教育”。再次,土司對土民實行愚民政策。土司不準土民識字讀書,有違反的會“罪至族”的規定,這樣的規定無疑限制了受教育的對象,故下層人民沒有多少受教育文化的權利,很大程度上造成民間文化的流失。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地區注重的是對土司子弟的教育,而對廣大土民實行愚民政策,致使廣大土民基本是不識字的,土民流傳于民間的文化教育,主要是口傳的詩歌(民歌)、舞蹈、傳說、故事、童話、諺語等等。土家族的民歌,本來是很豐富的,有情歌、酒歌、古歌、哭嫁歌、跳喪歌等等。最流行的舞有擺手舞。自唐、宋以來,一直流行于土家族民間。
四、土家族土司辦學意義與留下的經驗教訓
歷史證明,在辦學的時候,積極的吸取外來的先進經驗對本地辦學大有裨益。再次,應該普及初等教育。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辦學目的明確,只為土司群體辦學,大多土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利,無疑限制了教育的普及,影響到整個土家族土司區文化素質的提高,對本地文化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辦學一定要普及教育,特別是初等教育,使每個有能力接受教育的個體都享受到被教育的權利。最后,積極優化教育環境。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區辦學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是其重要的制約因素。因而在辦學的時候,應積極優化教育環境,大力發展地方經濟和交通事業,為辦學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和交通的便利。
五、結語
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辦學目的明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土司辦學的本質決定了它無法得到普及,加上其地處于偏遠的武陵山區,交通不便和經濟欠發達或多或少制約了土司辦學的發展,最終導致了土司辦學水平的低下。明清時期土家族土司辦學對土家族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為今天土家族地區的辦學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