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從世界各民族民間信仰文化的發展歷史看,“潔凈”是一種十分普遍的文化現象,在各民族的信仰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猶太人的經典中記錄了大量與“潔凈”相關的內容。蘇美爾人的法律認為,一個男人和女人發生不合法的性關系將使整個社會變得“不潔”,要經有河神的裁決(《烏爾納穆法典》lawsofUr-Nammu,第14條)。這一觀念也反映在神話當中,涅爾伽勒神(Nergal)受冥界女王埃列什伽勒(Ereshkigal)的誘惑與其私通后變得“不潔”,即使進行了“潔凈”也無法消除。巴比倫的巫醫(驅魔師)可以把“所有邪惡”用水一起潑掉,他人則要注意避免觸碰這水。希臘人認為兇手被限制參與儀式活動,兇殺產生血污,玷污了土地和神靈,必須潔凈整個城邦(柏拉圖,《法義》873b7)。由此可見“不潔”存在不同形式,有些“不潔”作為凡人無法回避,因其源自認本身(液體和尸體等)。
藏族的“桑”習俗由來已久,作為藏族信仰文化和觀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在藏族人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潔凈”觀念至今影響著人們的信仰觀念及生活:潔凈是有益的,可以維護物質和精神的秩序,施與人類以生命、健康以及他們所敬重的所有品格;不潔凈是邪惡與不潔的力量,它們制造了混亂,引起了死亡和疾病,成為褻瀆神靈的蠱惑者。藏族民眾的“不潔”信仰觀念影響著人們的行動和對于疾病、災難等緣由的判斷。
一、“桑”的原意
“桑”是藏區非常普遍的一種儀式,幾乎可以應用于各種場合。在藏語中一般稱“bsang”或“bsang gsol”,“煨桑”一詞是后來的稱謂,是藏語的音譯,“桑”( bsang ba)的本意為清洗、消除、驅除、凈化等意。在《藏漢佛學字典》中解釋為神香、焚香祭祀等。藏傳佛教傳入西藏后,原來的“桑”被佛教化,出現了藏傳佛教中的“bsang mchod”即“煨桑”——給神祭祀物品或食物,有“mchod”(供奉)一詞。“桑”儀式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變異:佛教時期的“桑”多了一種供養的含義;苯教時期的“桑”更注重凈化的作用,沒有供養之意。
煨桑原料主要包括:各種有特殊香味的樹枝,如柏樹枝、松樹枝、杜鵑樹枝等。這些植物熏出的煙味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桑”的凈化功能也是這種煙具有的功能。“bsang mchod”的煨桑原料“桑載” (bsang rdzas),主要為糌粑粉,還可摻進炒焦的青稞粒、茶葉、白糖、水果、青稞麥粒等。煨桑的時一般先焚燒易燃的樹枝,根據祭祀對象的喜好加上香柏、松樹、帕魯等,后在其上添加供品、撒凈水、“三乳三甜”或青稞酒。“bsang mchod”“煨桑”時向空中拋灑供品,祈禱神靈的勝利、佑助。煨桑者認為被焚燒的供品以煙的形式被神靈享用。在神靈得到供養滿足時,人類的諸種愿望也將在神的佑助下得到實現。滾滾的桑煙也是一種訊息,是召喚神的一種媒介,神靈會沿著桑煙來到人間解決人間的諸種俗務。
二、“桑”的凈化功能
“桑”的儀式可追溯到贊普時代,從現有的資料中可以求證在贊普時代已經有焚香凈化的儀式,是天神下凡時的一種凈化與迎神的方式。依苯教史料,迎請神靈前首先要焚香凈化周圍環境,消除不凈和穢氣,普通人生活的地方處處有污染。焚香是凈化行為,可以消除每個污點、鬼、魔和穢物。苯教經典《普慈注疏》記載聶赤贊普從天界來到人間時,父王道:“天神受命下凡界,人間污濁多瘟疫,雅阿開道走馬前,次米保駕在左方,佐米護衛于右側,驅邪焚香有雅阿,……” i由此可知在聶赤贊普時期,已有焚香驅邪的習俗,焚燒的香料有凈化場所的作用,也是一種迎神祭神的方式。雖然現在在藏區煨桑與凈化儀式已不同,但在早期桑的主要功能就是凈化。
“桑”最初的功能,恰白·次旦平措先生的《論藏族的焚香祭神習俗》一文中認為“煨桑”是由焚香凈化的儀式演變而來的,土登尼瑪先生的《釋“世界公桑”》一文中也有類似的觀點。卡爾梅先生在其《卡爾梅桑丹堅參選集》中認為“桑”有凈化和治病的功效。“人們相信在焚燒植物時,所產生的那種煙霧,特別是焚燒杜松枝葉時所產生的煙霧,能夠凈化污穢……災禍要用煨桑(即煙霧)來凈化。凈化儀式中焚燒柏枝所產生的香氣是專門敬奉山神的最普通的供品。但供奉所使用的詞‘桑與凈化儀式使用的詞是相同的。” ii土登尼瑪先生認為:“最初的焚燒儀式被認為是在出征或狩獵歸來時,部落里的老人、婦女在臨近部落的地方燒上一堆柏枝和香草等,并不斷向出征、狩獵歸來者身上灑水以驅除征戰或狩獵歸來時帶來的污穢之氣。” iii后來這種凈化的儀式慢慢與祭祀神靈結合起來,在戰爭中與祭祀戰神、祈禱戰爭勝利和部落平安聯系在一起,逐漸形成煨桑以祭祀神靈的隆重儀式。
“桑”這種儀式發展到現在與凈化儀式有了很大的區別,凈化在藏區現在主要有焚香和撒凈水。“桑”中的凈化功能主要來源于所焚燒的植物的功能,植物有柏枝、松枝、杜松、杜鵑花枝、艾蒿、石楠、冬青子等。主要用到的煨桑植物有:dgavl dan mkhan pa(甘丹艾蒿),sbaklu(藤蘿,一類蔓生植物),shug pa(柏樹),還有磨成粉狀的甘丹艾蒿和柏樹。除了這些芳香植物的枝丫和葉莖外,“還要加進一些紫檀香、白檀香、柯子果、藏紅花、甘松等”。這些植物被認為是特定神靈的神樹,有專門祭祀神靈的特殊功能。
三、藏族人的“潔凈”觀念
藏族社會是由一個個“神圣”和“世俗”的二元世界構成的。一些從“外部人”的眼光看來與宗教無關的一些日常生活習俗實際上也受到宗教觀念的強烈影響,這一點尤其凸現在“潔凈”的觀念之中。在宗教信仰領域里有一項普遍的觀念:與神圣有關的都是圣潔的,如果違反了宗教對于潔凈的分類原則,不利于“來世”的事物則就是污穢不潔的,因而是一種禁忌。藏語中的“grib”是污穢、不潔的之意。在凈化儀式中常見的詞則是“dme”和“mnol”,為凈化這些不潔而進行的儀式叫“桑”,通過“桑”,消除神和人遭到的污穢,以潔凈神與人的世界。
四、潔凈觀念的社會功能
“潔與不潔的區分不是依從人的有意或無意的主觀動機,而是依從是否在事實上違背據說是神的禁忌,因此是依從敬神和瀆神的區分不潔違背了神的命令,會引起正義神的發怒,從而遭到報復。”隨著藏族社會的發展,由民間信仰的潔凈觀念產生的禁忌、規范等,逐漸演化為民族的宗教倫理。當民間信仰儀式上的禁忌等觀念轉化、提升為日常倫理之后,在社會中被廣大民眾所接受而成為一種社會規范,進入了藏族精神文化層面,并發揮對社會事象的解釋功能、承載功能、批判功能以及推動作用。
此外,潔凈觀念出對自然的崇拜和敬畏,而這種崇拜源于萬物有靈論和對自然的神圣化,因此藏族人注重與自然的關系,可以說,藏族的潔凈觀念有助于建立人與自然之間和諧關系,形成與環境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周拉(1988—),男,藏族,甘肅省蘭州市人,現在西北民族大學,專業:中國史。
注釋:
i 恰白·次旦平措.論藏族的焚香祭神習俗[J]. 達瓦次仁,譯.中國藏學,1989(4):42,48.
ii卡爾梅桑丹堅參.德康 索南曲杰 英譯藏《卡爾梅桑丹堅參選集》 [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358.
iii 周錫銀,望潮.《格薩爾王傳》與藏族原始煙祭[J].青海社會科學,1998(2):98.
【參考文獻】
[1]卡爾梅桑丹堅參.德康 索南曲杰 英譯藏《卡爾梅桑丹堅參選集》 [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2][意]圖齊.喜瑪拉雅的人與神[M]. 向紅笳,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
[3]恰白·次旦平措.論藏族的焚香祭神習俗[J]. 達瓦次仁,譯.中國藏學,1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