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博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信息穩定”有四個維度:結構穩定、流量穩定、內容穩定和傳播時機適宜。本文在此基礎上,結合考察群體性突發事件及其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將維度拓展為:信息的反饋穩定和信息的渠道穩定。反饋穩定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在事后發揮“降低不確定性”作用時所處的一種及時跟進的狀態。“渠道穩定”則在于,信息在各個渠道流動過程中受到阻礙的最小化。
【關鍵詞】信息穩定;反饋穩定;渠道穩定
一、“信息穩定”概念的來源及含義
“信息傳播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前提條件之一。但當我們看到信息傳播活動的積極影響時,也不能忽略其負面的作用,即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一旦出現信息不穩定的現象,將會對社會的政治秩序、經濟秩序、工作秩序、生活秩序等造成不利的影響。(邱新有,黎莉,2009)”同時,從社會失序的角度看,“危機事件能夠直接影響到社會和人群的范圍相對有限,危機直接影響范圍以外的公眾對危機的感知多是通過危機信息的傳播實現的(張樂,2009)”,也就是說,危機傳播的社會放大效應很可能會帶來“二次危害”(張樂,2009)。因而,研究信息傳播的不穩定現象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邱新有、肖榮春(2005)最早明確提出“信息穩定”概念。該文將“信息穩定”定義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信息適時、適量地在整個社會中以合理結構和相應內容合理流傳,并與整個社會信息需求相協調。“信息穩定”主要包括三方面:(1)結構穩定,即傳播過程中,信息的各組成部分在搭配和排列上處于相對科學和合理狀態。(2)流量穩定,即傳播媒介提供信息的數量和速度與整個社會發展相協調,既未發生信息超量供給,也未發生信息低量供給。(3)內容穩定,即在傳播過程中,信息內部所包含的具有實質意義的東西在流傳過程中處于相對平衡狀態。
邱新有、黎莉(2009)又歸納了“信息穩定”概念,并將其含義擴充為四維。補充了信息傳播時機適宜的維度。它是指,信息內容的獲取和傳播在時間上要適宜,即信息采集和播發適時。
本文在原有概念的基礎上,結合近年發生的社會事件,對“信息穩定”的維度繼續做了拓展。
二、“信息穩定”概念的不足及維度的拓展
(一)“信息”的定義
王哲(2007)把信息定義歸為兩類:科學的信息定義和哲學的信息定義。其中,科學的信息定義包括兩方面:一是來自通信信息論,信息被定義成“消除了的不確定性”;二是來自熱力學的熵理論,信息被看作是“負熵”,被定義為“系統組織程度(或有序性)的標志”。相對于哲學類定義,信息的科學定義能更具體地引導我們對“信息穩定”概念進行建構。本文據此界定了所考察“信息”的兩個特點:用以消除不確定性;標志系統的有序程度。
(二)研究不足
在傳播學史中,信息傳播理論經歷了數次演進。從拉斯韋爾的“5W模式”到韋斯特利和麥克萊恩的傳播模式。這種對傳播模式特點的不斷概括表明,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穩定狀態”可能不只體現于信息的內容、結構和流量上。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型“克服了香濃和韋弗模式單向直線的弱點,添加了反饋的環節和渠道。(張樂,2009)”,可見,拓展“信息穩定”概念之維度是有空間的。
此外,有學者認為,“信息穩定理論的一個致命缺陷就是它僅研究了信息本身,而沒有研究民眾在接受這種經過‘穩定化處理的信息之后所產生的對于社會關系尤其是國家政府與民眾關系的認識(熊茵,2012)”。故掙脫信息本身進行關于“信息穩定”的考察,有助于在社會層面上更多地發掘“信息穩定”概念的現實意義。
(三)信息的“反饋穩定”
信息的及時、有效反饋是必要的,并有利于社會秩序穩定。信息的反饋穩定指,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信息傳播過程中,信息在事后發揮“降低不確定性”作用時所處的一種及時跟進的狀態。
以“烏坎事件”為例。2011年9月,廣東省汕尾市所轄陸豐市烏坎村數千名村民,因土地、選舉等問題對村干部不滿,在多次上訪未果的情況下,到陸豐市政府非正常上訪。該事件引發了大量境外媒體報道,并在微博上引起廣泛關注。事發后數月內,因烏坎村村民不滿事件解決進度,致使該事件升級并多次發生警民激烈沖突。事件出現多次反復,村民集會和暴力沖突不斷。2011年12月,隨著高層領導介入調查,宣稱村民的主要訴求合理,此事件才暫時告一段落。
從該事件進程看,作為主流信息傳播渠道的傳統媒體在兩個層面上沒有做到信息的“反饋穩定”,進而使得事件升級或傳播效果不能另受眾信服。
第一個層面,即傳統媒體應該在事發的第一時間避免沉默、低調或刻板地加工事實,而要公開透明。“事件發生后,能夠見到的報道只有南方網轉載市委宣傳部的官方通稿或廣東省官媒南方日報的消息,且相關報道的數量十分有限。”“媒體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反而按照官方的‘傳統套路進行報道,不僅沒有使事件公開透明,反而進一步激化了民眾的反抗情緒。”(李春雷,姜紅輝 2013)在社交媒體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有必要將注意力放在事發后如何第一時間傳播相關消息,使得這一層面上受眾的“欲知”可以收到信息的“穩定反饋”,避免受眾抵觸情緒被激發。
第二個層面,即傳統媒體應該在事件發生后一段時間內,保證事件后期的跟進,以促進問題的解決。“雖然主流媒體在底層群體中有著較強的公信力,能及時對其心理和情緒進行疏解,但后期監督機制的缺失容易導致底層群體能抗爭但無結果的無奈,媒體還應更加著力于避免‘只關注問題,不解決問題的常規套路”。(李春雷,姜紅輝 2013)可見,作為主流信息發布渠道的傳統媒體,有必要跟蹤報道信息。
(四)信息的“渠道穩定”
本文認為傳播渠道指“傳播者發送信息、受傳者接受信息的途徑和方法”(郭慶光,2011),并將社會信息的流動渠道劃分為政府、媒體、民眾三部分。
“渠道穩定”在于,信息在各個渠道流動的過程中,其所受到的阻礙的最小化。而這里所謂的“阻礙”,來自于作為信息傳播渠道的各個部分。
在信息輸出方面,政府及行政官員則常會因以下三種操作誤區而在信息流通的政府渠道上造成障礙:(1)零信息發布。“突發事件發生或即將發生時,政府采取不作為的信息發布行為,不給予任何相關信息的發布從而導致信息盲區的產生。”(2)部分信息發布。即“政府對相關信息過于簡單發布、語焉不詳,例如只對突發事件作結論性發布,不對其起因、過程、后續等細節做描述性發布。”(3)錯誤信息發布。即政府進行有悖事實基礎的信息發布。(熊茵,2012)可見,這三種阻礙都不利于信息“消除不確定性”。
媒體渠道上信息流通的阻礙來自于“新聞媒體加工處理所形成的制度化的方式(熊茵,2012)”。一是媒體的專業主義職責。“作為主體的記者與編輯在采編新聞過程中,受采訪、編輯條件、自身視角、認識程度等的影響,會對信息形成一定的加工,從而使得信息出現變形。(熊茵,2012)”二是時代風氣的誘導。“大眾社會與消費主義的一個共同特征便是對‘形式的追求,排除‘意義,其結果必然導致新聞的標題、新聞的圖片脫離新聞主體內容,從而產生‘標題黨,新聞的主體內容脫離社會現實,形成一種‘銳化,從而導致社會矛盾‘銳化。(熊茵,2012)”無論如何,媒體的“把關人”角色的行使,都會使經由媒體渠道而流通的信息遭遇阻礙。關鍵在于,媒體若能在采集和加工信息的過程中保持渠道中“制度性阻礙”的最小化,進而使得“渠道穩定”程度最大化,則將最有利于信息傳播效果的發揮。
信息的民眾傳播渠道包括民眾作為受者和傳者兩部分。一方面,民眾在接收的同時會加工信息。如果從人內傳播角度視之,“想象的虛擬層面會隨時與客觀世界的實物層面相結合”(熊茵,2012),從而會給信息的流通帶來“個體性阻礙”。
另一方面,在于作為傳者的民眾在信息的發布渠道中所遭遇的監管。在當代,“受眾與媒介之間的關聯,或者說媒介‘使用,已經遠遠超越傳統的‘接觸(exposure)范疇,而體現出更多的主動性、參與性行為,包括反饋、評價、抵抗以及生產。(童兵,2014)”。然而,民眾的主動信息發布行為卻是與被動(甚至無意識地)受到監管共存的。網絡監管者可以對某些議題中的部分信息“采取審查、刪帖,甚至以敏感詞過濾的方式禁止發言(周俊,毛湛文,2012)”。可見,作為傳者的民眾受到監管,其便破壞了信息的“渠道穩定”。
【參考文獻】
[1]邱新有,黎莉:《信息傳播影響社會秩序的四維分析》,《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2]張樂:《危機信息傳播的社會網絡結構和傳播動力學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3]邱新有,肖容春:《信息穩定與農村和諧社會的建構》,《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邱新有,胡珊:《信息穩定視角下的政府、媒體和民眾之間博弈模型建構研究》,《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5]高旭陽,邱新有:《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信息穩定機制思考》,《新聞世界》,2014年第9期;
[6]王哲:《兩類信息定義評述》,《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熊茵:《突發事件信息變異與應對策略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8]李春雷,姜紅輝:《群體性事件中媒體對底層群體的社會政治心理影響研究——基于“烏坎事件”的實地調研》,《現代傳播》2013年第7期;
[9]轉引自: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0]童兵:《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最新報告(2014)》,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11]周俊,毛湛文:《敏感的螺旋:網絡公共議題中敏感信息的傳播渠道研究》,《國際新聞界》,2012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