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生
(涼州區西營鎮西營九年制學校,甘肅 武威 733000)
近些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教育,對教育領域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各個學科也在不斷整改之中。語文作為百科之母,在改革上更是不留余力。最大的亮點就是提出了綜合性學習這種新的課程形態,并把它融入到了語文課本之中。綜合性學習比較注重語文知識的內部聯系,強調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以及與社會生活的整合,打破了語文學科的封閉狀態。語文的學習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各種實踐活動的設置與知識相結合,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與傳統的課程形態相比,它更具有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問題意識、實踐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對于多數語文教師來說綜合性學習還是個全新的課題,還沒有現成的經驗和固定的教學模式可供參考。教師和學生在綜合性學習的探索過程中以及操作過程中面臨著一些問題,引起了越來越多教育者的關注。為了更好地改善農村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現狀,更快地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改善教學質量。筆者根據農村初中學校的具體教學情況提出了以下教學策略。
一、提升教師素質
(一)加強相關理論學習
教師習慣了自己傳統的課堂主體的角色,習慣了以權威自居,習慣了自己掌握課堂教學。所以,在新課改的過程中,農村教師對新的教學方式、新的學習方式接受得比較緩慢甚至排斥。農村學校遠離城市中心,這些新的教育理念的傳播相比較城市學校而言比較緩慢,教師的接受程度也不高。因此更應該要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加強相關的理論學習,用理論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語文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或工作以外時間來學習現當代有關于語文的教育論著、課程論,深化語文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搭建好宏觀的科學理論框架,也可對國家頒布的相關課程類標準、綱要,并對這些教育論著、課標要求認真學習、刻苦鉆研來加強自身的教育理論素養,進而將這些理論知識運用到日常的語文教育教學活動中,更好的為我們當前的語文教學服務。
(二)強化實踐操作
農村初中語文老師要想上好一堂語文“綜合性學習”除了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外,還要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落實教學實踐。在活動準備前,教師要仔細研究教材,了解專題內容,然后考慮教學實際的具體情況、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學習能力、學校的客觀條件,對教材內容進行篩選,在設計活動以及開展活動時充分利用到已有的教學條件。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活動的開展情況,當學生遇到疑惑或是困難時,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例如,在學生搜集資料方面,可以從搜集、整理、分析三個方面加以指導。例如,綜合性學習專題“漫游語文世界”可以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讀書、上網、看廣告語標志牌等過程搜集語言材料。在展示成果階段采用符合教學實際的表現形式。例如,以競賽、講故事、朗誦、作品展示等活動形式代替單調的講授或是不聞不問直接翻過??傊處熞M量為學生搭建活動交流的平臺,落實能夠完成的實踐操作。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后反思,對課前準備、確定主題、教學設計、實施過程等方面進行反思,總結自己教學過程的優點與缺點,對不足之處要引起注意并積極思考解決的策略,完善自己的教學。
二、搭建有利平臺
除了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進行自我學習,自我鍛煉來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教師需要上級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的支持與配合,在思想意識領域和客觀環境方面為綜合性學習的開展搭建有利平臺。用長遠的目光來審視它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以學生的長足發展為著眼點,轉變原有的漠視態度,以積極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一新生事物,這樣教師才會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促進教師對綜合性學習的不斷探索,重視綜合性學習的教育功能與價值。因此,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積極創造條件,多為教師提供相關培訓的機會與次數,在培訓時,訓練教師除了綜合分析教材、課標、學生、教學目標之外,還要思考籌劃如何選擇運用教具、教學媒體,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如何指導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如何策劃綜合性學習活動以及將以上教育因素科學合理的組合排序。對于學校教育資源匱乏,校方要努力爭教育經費用于完善硬件設施,根據學校自身特點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在學校、社會、家庭三者中發揮紐帶作用,打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例如,根據教學需要增加微機室的利用頻率,豐富學校圖書室的圖書資源,讓學生能夠方便的借閱到各種書籍。校方要對家長做好思想工作,宣傳新的教育理念,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允許師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走進社會,開展實踐活動落實實踐過程,讓學生感受不同于課堂教學的學習樂趣。上級教育主管部門應當是學校和老師的后盾,盡量了解到農村學校在客觀條件的困難、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以及教育資金緊張的狀況,并盡可能的給予各個方面的幫助,并安排高層次的綜合性學習的專題培訓,開展教育教學講座,聘請這方面的優秀教師進行公開課展示,讓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學習到這方面的教學技巧,保證綜合性學習順利高效的展開。
三、挖掘鄉土資源
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相比,無論是從基本的硬件設施還是人文條件都是比較差的。客觀條件的弱勢是農村學校的硬傷,導致了農村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實施和教學效果與新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相差甚遠,甚至某些綜合性學習的主題根本無法實施。但是,教師不能把客觀環境限制、課程資源匱乏作為一種托辭。語文教師,除了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刪減、選擇之外,還可以從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社會的熱門話題等方面獲取語文課程資源。此外,農村學校自有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學校與老師應該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要發現各地資源的多樣性,了解當地特色鮮明的田園風光、自然環境、歷史傳統、風土人情、鄉土文化等,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農村優勢資源。再根據學校特點、學生情況,充分調動學習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將地域特色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相結合起來,創造性地去策劃開展學習活動。
農村孩子從小到大,生活在鄉間田野、青山綠水之中,感受著淳樸的鄰里農事、風土人情。他們經常接觸大自然,熟悉大自然中的各種事物,對大自然的理解和感悟要比城里學生更豐富、深刻,有著較好的心理準備。作為語文教師,要充分的利用農村學生這一方面的優勢,自行設計一些符合鄉土特點的綜合性學習主題,將鄉野趣味、美食特色、民間傳說融入到主題之中。例如,舊教材中就有“感受大自然”這一綜合性學習主題。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情況進行改編。然后組織學生去校園周邊的山林田野河畔、田園果林中感受自然,激發他們認真思考自然現象以及探尋問題的意識,認識自然的美妙。在身臨其境中引導他們把自己的情感體驗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