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蓉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本文以新常態下經濟環境為背景,探討電商與物流融合發展的內蘊;從財務環節、業務流程及信息系統角度對電商與物流融合現狀及其融合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諸多問題進行剖析;最后提出推動電商與物流財務環節融合進程、創新其業務流程融合模式和打造電商與物流信息系統融合平臺等一系列改進思路。
關鍵詞:新常態 電子商務 物流 融合發展路徑
引言
當前,我國提出了“互聯網+”戰略,這一新興商業形態破除了傳統實體店模式下消費者購物受制于營業時間和營業地點的約束,使得消費者可按照自我意愿來安排購物時間與空間。但是,高效、便捷的在線購物活動是支撐新常態經濟條件下電子商務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消費者在線上下的訂單需轉化為線下實物商品的物流配送活動,方可完成整個電商業務流程。而當前物流配送體系受物流基礎設施投資不充分、物流配送總能力不足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二者的不融洽嚴重阻礙了電子商務產業的進一步快速發展。若要拓展新常態經濟環境下的電子商務產業持續發展空間,需要樹立“跨界”思維,積極推動物流產業與電商產業的有機融合。
電商與物流融合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剖析
(一)電商與物流的財務環節融合分析
其一,財務領域的電商物流增值業務拓展不利。部分電子商務領域消費者對于在線購物心存疑慮,其關鍵在于擔心商品質量不合格或商品品質與功能不符合自身需求,引入第三方物流代收貨款業務可以有效消解消費者對電商企業及其商品的不信任感。為增進電商與物流業務的融合度,部分物流企業嘗試開展替電商企業代收貨款的業務,并取得較好的消費者口碑。但這種代收貨款模式仍然烙上線下實物交易時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印記,缺乏與電子商務業務特征相融合的時代感。再者,這種現金交易需要由物流企業一線快遞員經手完成,由此帶來的物流從業者道德風險問題增加消費者對使用到付貨款等增值服務的疑慮。這是由于當前第三方物流企業正處于快速發展軌道上,物流專業人才的短缺令物流企業放寬員工招聘的條件限制,這一策略雖然有助于暫時緩解物流企業招人才難問題,但亦為物流企業面向電商領域開展增值服務業務造成新障礙。
其二,物流成本管理不善影響電商低成本戰略。在電商產業的沖擊下,傳統商業領域中的實體店鋪憑借其地理位置優勢來獲取高額的地租溢價收益的盈利模式已不可再行,電商企業憑借其在線無店面銷售模式獲取免實體店面租金優勢。通過電商營銷渠道,無實體店面租金優勢被有效地轉化為同等商品質量條件下的低價格競爭優勢,由此形成的高性價比競爭優勢決定了電商企業可以向消費者提供質優價廉的更高消費體驗服務。但由于電商企業具有輕運營資產的特征,它們既缺乏足夠資本實力向具有重資產特征的物流行業展開大規模投資,又缺乏駕馭物流業務外包后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能力。
(二)電商與物流的業務流程融合分析
其一,電商型物流企業忽視從增進客戶體驗角度來推動電商與物流的有機融合。電商企業主要利用其在產品價格、質量和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來獲取市場競爭優勢地位。其中物流環節的客戶服務水平是直接影響電商企業市場份額的關鍵要素。由于部分服務電商的物流企業缺乏對服務營銷戰略地位的充分認知,繼續堅持將其全部資源投放在倉儲運輸、貨物揀選、裝卸配送等基礎性物流能力的培育上。這種偏重于實物資產和可視化能力培育的電商物流企業實質上是只重視增進當期訂單數量和當期盈利能力,其服務電商市場的運營戰略制定的出發點是本企業的自我利益。這種短視化物流戰略思維忽視了決定電商物流企業成敗的關鍵要素即客戶對其物流質量的評價,忽視了從客戶體驗角度來重新優化配置電商物流企業既有資源和推進電商與物流產業的融合。
其二,電商售后服務部門與物流業務流程對接不利。電商渠道的消費者在發現商品購置問題后,通常首先向電商渠道的售后服務部門反饋該問題,由售后服務部門來向上聯系供應商以便商議退貨商品處置問題,并同時聯系物流部門來確定逆向物流操作方式。但由于電商領域的售后服務部門多為實習生或非專業人士,其專業知識的匱乏決定了售后人員難以發現誘發商品問題的根源并無法為客戶提供有價值建議。再者,電商與物流各自運營其內部信息系統固然有助于提升信息安全性,但由此導致的物流企業調度部門的信息系統與電商售后部門信息系統缺乏有效對接的問題,降低了物流部門及時獲取電商售后服務部門的逆向物流申請等相關信息的能力,削弱物流部門及時響應電商客戶的退貨申請的能力,進而影響電商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水平,同步削弱電商和物流機構的市場競爭能力。
(三)電商與物流的信息系統融合分析
其一,信息系統融合不力影響基于“鏈型”的電商物流聯盟運作效能。“鏈型”物流是從電商和物流部門整體利益最優化的角度來優化重組電商企業與物流企業的內部業務流程,從而打造出協同應對市場客戶需求的電商與物流戰略聯盟體。這一聯盟體由多間電商及物流企業、關聯行業成員企業根據本企業發展需要而結成,他們將原本利用市場機制所展開的交易騰挪到電商物流戰略聯盟中來完成。這有效節約了基于市場機制的交易成本,從而間接提升了電商及物流企業的競爭力。但考慮到基于共同利益而締結的電商物流戰略聯盟內部的合作水平受制于聯盟成員間的信任水平,且由于部分電商與物流企業之間存在利益沖突,即電商的物流成本支付直接表現為物流企業的收益,加之部分電商企業缺乏基于資源共享和利益分沾方式的共贏思想,而一味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標,從而放棄主動與物流部門展開有效信息交互。電商與物流部門間信息交換能力弱嚴重影響了基于“鏈型”的物流效能。
其二,電商企業物流信息預測失靈增加其運營成本。物流業務外包固然可使得電商企業用較少資金來購置專業化物流服務,但卻限制了電商企業根據其業務需要來自由調配物流資源的能力。這是由于電商企業需要基于對自身未來物流業務需求量的預測結果來與第三方物流服務供給方達成契約,并依據契約事先約定的物流服務采購量來安排其運營規模。事實上,電商企業的業務發展具有非線性特征,電商產品需求市場的隨機性變動趨勢使得電商企業難以精準預測其未來業務需求規模。這就決定了電商企業前期所預測的己方物流需求規模和物流服務采購規模與實際物流需求規模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一旦物流需求超出其所購置的物流服務,電商企業將面臨失去訂單的損失;若物流需求低于其所購置的物流服務,則會增加其單位產品的物流成本支出水平。故電商企業的物流信息預測失靈將放大電商企業的運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