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云磊
(響水縣人民醫院ICU,江蘇 鹽城 224600)
綜合護理干預預防重癥監護室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的應用
歐陽云磊
(響水縣人民醫院ICU,江蘇 鹽城 224600)
目的針對重癥監護室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的實際效果加以分析。方法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接收的該類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50例以常規方式護理,觀察組50例輔以綜合護理干預。針對護理效果間差異加以對比。結果 對照組中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發生率,以及因發生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而死亡的患者,住院天數都明顯高于觀察組中的患者(P<0.05)。結論 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以及死亡率可以通過綜合護理的干預得到有效的降低,擁有較大的推行和應用的價值。
綜合護理;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重癥監護室
患者在機械通氣48 h后,出現了肺部感染稱之為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若患者發生機械通氣相關肺炎,不僅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時也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由于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發病率高。為其發生率降至最低,以保障患者的身體健康,必須對護理工作加以重視[1]。本次我院將綜合護理運用于該類患者護理過程中,有效降低了該癥對患者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保障了患者的健康。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本院接收的該類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50例以常規方式護理,觀察組50例輔以綜合護理干預。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48.57±7.57)周,身高155~178 cm;對照組年齡33~35歲,平均年齡(49.05±7.52)周,身高154~179 cm。綜合針對上述各方面資料對比可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單純依照以往護理對策進行護理,即給予飲食指導,健康知識講解等,而觀察組則輔以綜合護理進行干預:
(1)綜合護理小組:院內成立綜合護理小組,要求所有的小組人員都必須有3年以上的護理工作經驗。所有小組成員都要參加關于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相關知識的培訓,掌握發生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的原因、主要的不良反應、護理的關鍵。
(2)心理干預:通過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述手術的插管術的原理,以及術后可能會發生的并發癥。以達到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精神壓力。護理人員定期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及病情,若發現患者有焦慮、不安的情緒,恐懼手術的情況。須及時開導患者,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情緒嚴重時,可使用鎮定劑[2]。
(3)呼吸道管理:呼吸機管道容易細菌的滋生,護理人員須做到定期對管道的清理,確保呼吸機管道的干凈衛生。每周對呼吸機的管道進行更換,以達到降低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的發生。護理人員須定期對傳感器、空氣過濾器、復蘇囊的消毒,從根本上解決由于呼吸機不潔的因素導致患者發生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
1.4 觀察指標
記載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中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發生率,以及因發生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而死亡的患者,住院天數,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百分數(%)對計數資料表示,按照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中患者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8%(4/50),因發生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而死亡的患者2人,住院天數7~35天,平均住院天數(10±17.57)。觀察組中患者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為4%(2/50),因發生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而死亡的患者1人,住院天數6~30天,平均住院天數(8±16.57)。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1)由于重癥監護室的患者身體素質差,容易受到外來細菌的入侵,肺部極易感染。重癥監護室的護理人員大多都沒有經過對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相關知識的正規訓練,這也是增加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發生率的原因之一。
(2)成立綜合護理小組,組長對缺乏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相關知識的護理人員進取正規的培訓,傳授相關的護理經驗,將教訓進行匯總,以供護理人員學習。
(3)綜合護理中,口腔護理至關重要。加強口腔護理可以降低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用氯已定增加清理口腔的次數,在插管過程中,動作力求輕柔,以免傷及患者的氣管。
(4)小充氣漏氣: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的患者主要表現為濕化不足、粘膜受損等。為了降低患者粘膜受損的程度,須采用最小充氣與漏氣。患者的濕化程度可以通過粘液性質來判斷。對于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嚴重的患者采用三步排痰的護理手段[3]。
[1]張譯文,胡必杰,高曉東,等.綜合干預措施對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病率的影響[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2):1688-1689,1687.
[2]郭翠華,孫玉梅,郭 偉.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相關危險因素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4):320-322.
[3]陳 華,付秀蓮,林筱穎,等.重癥監護室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早期篩查與護理干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1,10(4):293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3.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