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芬*,潘孝霞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 100853)
?個案護理?
1例近脾門脾動脈瘤外科手術的圍術期護理研究
董艷芬*,潘孝霞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北京 100853)
脾動脈瘤;外科手術;圍術期護理
內臟動脈瘤為罕見疾病,發病率約為0.1%,其中脾動脈瘤最為常見,約占60%[1]。一旦診斷脾動脈瘤,應盡快手術治療。2015年11月,我科進行一例脾動脈瘤切除+脾動脈重建術,術后恢復順利,保留了全部脾臟,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36歲,患者主訴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部不適3月,表現為脹滿不適,進食后明顯,伴食欲減退及納差,就診于普外科,胃鏡下發現粘膜下/外的腫物,與胃間質瘤表現較吻合,于2015年10月30日以“胃間質瘤”步行收治入普外科。入院后進一步行腹部CTA檢查,發現脾動脈瘤。遂轉入我科進一步治療。完善術前檢查,于11月10日在局麻下行腹主動脈、脾動脈造影,造影示:脾動脈瘤形成,位置靠近脾門,分支動脈起于瘤壁,成角大,腔內治療效果差,因此于11月13日在全麻下行脾動脈瘤切除+脾動脈重建術,術后留置胃管、脾窩引流管、尿管、外周靜脈留置針。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患者住院時間長,不適癥狀明顯,有焦慮、煩躁情緒,護理人員應加強與其溝通,做好疾病的宣教,主動向患者講解手術及麻醉方法,治療的必要性及積極配合治療對早期康復的重要意義,取得患者的信任。
2.1.2 飲食護理遵醫囑給予患者清淡易消化飲食,少量多餐,此患者給予要素膳1次/日,增加營養。
2.1.3 疼痛觀察脾動脈瘤破裂前多無明顯癥狀,偶有左上腹不適感,一旦出現明顯左上腹或左季肋區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往往預示動脈瘤先兆破裂。術前聽取患者的主訴,對于判斷病情至關重要。此患者僅出現腹部脹滿不適、食欲進退,未出現其他不適癥狀。
2.1.4 術前常規準備術前充分評估病情和患者心肺功能、心電圖、查血常規、凝血時間、生化、配血等,術前做好抗生素過敏試驗,并記錄結果;幫助患者減輕焦慮、恐懼心理,使其積極配合手術治療。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患者術后返回病房后,持續心電、血壓監測,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血壓、脈搏、呼吸、神志的變化。由于患者術后易出現發熱,出汗較多,應及時更換床單、衣物。臥床期間協助患者刷牙、洗臉、擦背及會陰沖洗等晨晚間護理[2]。
2.2.2 體位及活動患者術后平臥位,定期予以翻身,以防壓瘡;可行雙下肢足背屈伸運動,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72 h后患者無異常情況下可指導患者半坐臥位,更換臥位時注意預防留置導管的滑脫。5天后生命體征無異常情況下指導患者下床適量活動。
2.2.3 飲食護理患者術后留置胃管,禁食禁水,于術后42 h排氣,遵醫囑拔除胃管,指導患者飲少量溫水,無惡心、嘔吐、腹脹等不適發生,指導患者進流食;次日進少渣半流飲食,后逐漸過渡至普食。
2.2.4 疼痛的護理觀察患者疼痛的程度,及時做出評估,告知患者術后疼痛的原因、持續時間,給予安撫患者,幫助其分散注意力,有助于減輕病人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從而緩解疼痛壓力。患者于術后當晚主訴切口疼痛,遵醫囑給予地佐辛注射液5 mg肌肉注射后疼痛癥狀緩解。
2.2.5 發熱的護理術中、術后脾動脈血流中斷會導致脾梗死,出現低度或中度發熱,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高熱時遵醫囑給予患者物理或藥物降溫,早期應用抗生素,補充營養和水分,最好患者皮膚和口腔護理。該患者體溫最高為38.0攝氏度,考慮為外科吸收熱,遵醫囑給予酒精擦浴物理降溫,體溫逐漸降至正常。
2.2.6 引流管的護理
2.2.6.1 胃管的護理
(1)胃管的固定:胃管固定有多種方法,可以選用膠布或一次性鼻貼固定鼻翼兩側,用線繩在胃管膠布外面打結后固定于腦后。
(2)留置胃管的長度:置管長度與置管對象的性別、身高、體型、疾病等有密切關系,常規置入胃管長度為45~55 cm。該患者置管長度為52 cm。
(3)胃管留置時間:常規胃管留置直至患者肛門排氣。該患者于術后46 h后拔除胃管。
(4)保持胃管通暢:每天用20 ml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10 ml沖洗胃管1次,引流瓶保持負壓狀態,防止因胃液粘稠引起引流不暢,經常檢查胃管避免彎折受壓。
(5)口腔護理:患者在留置胃管期間機體抵抗力降低,導致口腔的自潔作用減弱,易發生口腔感染出現潰瘍。因此,留置胃管期間,應給予患者漱口水漱口或協助刷牙3次/天。
(6)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向患者講解留置胃管的目的及意義,經常鼓勵患者,當患者配合治療及護理時給予表揚。
2.2.6.2 脾窩引流管的護理
(1)妥善固定引流管和引流袋,防止患者在變換體位時壓迫、扭曲或因牽拉引流管而脫出。另外,還可避免或減少因引流管的牽拉而引起疼痛。
(2)保持引流通暢,若發現引流量突然減少,患者感到腹脹伴發熱,應檢查引流管腔有無阻塞或引流管是否脫落。
(3)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氣味及有無殘渣等,準確記錄24 h引流量,并注意引流液的量及形狀的變化,以判斷患者病情發展趨勢。
(4)注意觀察引流管周圍皮膚有無紅腫、損傷等情況。
2.2.6.3 尿管的護理
(1)做好解釋,使患者認識到留置尿管的目的和意義,講解防止意外脫管的注意事項。
(2)保持尿管引流通暢,避免尿管受壓、扭曲、阻塞。
(3)集尿袋引力管位置低于恥骨聯合,防止逆行感染。
(4)拔管前采用間歇性夾閉導尿管方式促進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復。該患者于術后第3天拔除尿管,順利自解小便。
2.2.6.4 靜脈留置針的護理:外周靜脈留置針采用彈力繃帶固定,向患者及家屬交代預防導管滑脫及靜脈液體外滲的注意事項。
3.1 出血
術中縫合不緊密會導致出血,術后應持續心電、血壓監測,密切監測生命體征變化,觀察脾窩引流管引流液的顏色及性質,如果脾窩引流管每小時引流量大于100 ml,且為鮮紅色應考慮腹腔內出血的可能,護士應多聽取患者主訴,觀察患者有無腹痛、腹脹、心慌等癥狀,密切監測患者血壓及心率的變化。該患者術后第1天脾窩引流液為25 ml,第2天脾窩引流液為12 ml,第3天脾窩引流液為5 ml,醫生給予拔除引流管[3]。
3.2 脾梗死
術中、術后脾動脈血流中斷會導致脾梗死,出現低度或中度發熱、進行性貧血、乏力等;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高熱時遵醫囑給予患者物理或藥物降溫,早期應用抗生素,補充營養和水分,最好患者皮膚和口腔護理。
3.3 腸梗阻
開腹術后易出現腸梗阻,觀察患者有無腹痛、腹脹、腸鳴音亢進或消失,有無腹部包塊,及早發現病情變化。
3.4 胰腺炎
嚴密觀察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神志的變化,認真聽取患者主訴,腹部疼痛的部位、性質、時間及引起疼痛的原因等。使用胃腸減壓時應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內容物及量。
3.5 腹腔感染
嚴密觀察患者體溫變化,如有腹痛、腹壁緊張、壓痛和反跳痛等及時報告醫生。
3.6 切口并發癥
3.6.1 切口感染
觀察切口有無發紅、腫脹、疼痛、膿性滲出等,觀察患者體溫及血常規變化。
3.6.2 切口裂開
觀察患者腹部切口皮膚是否對合,有無滲血、滲液、疼痛等,緊急行手術處理。
脾動脈瘤一旦破裂將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正確診療和護理均十分重要。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為患者制定正確的運動處方和合理飲食計劃,密切觀察患者術前心理變化和病情進展。在脾動脈瘤切除結合脾動脈重建術后,重視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觀察,以及各種引流管的護理,確保患者康復出院。
[1]陳 斌,符偉國.脾動脈瘤的傳統手術和腔內治療的比較[J].SurgC onceptsPract,2011,16(5):488-490.
[2]張曉紅,楊 瑞.部分脾栓塞術后的護理及并發癥的觀察處理[J].當代護士(下月刊),2015,12:137-138.
[3]王 敏,李海燕.1例脾動脈瘤并發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4):158-159.
本文編輯:王 琦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33.126.02
董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