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培培
(上海市長征醫院,上海 200003)
PICC置管患者并發癥發生的原因及集束化的護理措施研究策略
雷培培
(上海市長征醫院,上海 200003)
目的 探討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患者并發癥發生原因及集束化的護理措施。方法 選擇PICC置管患者66例,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3例,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集束化護理。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穿刺點感染、靜脈血栓、導管脫出、導管堵塞是PICC置管患者常見并發癥,這些并發癥的發生與護理人員操作不當以及患者未密切配合相關。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4.24%;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06%,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PICC置管患者在置管過程中容易穿刺點感染、靜脈血栓、導管脫出、導管堵塞等并發癥,PICC置管患者給予集束化護理可有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可推廣應用。
PICC置管;并發癥;原因;集束化護理
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導管(PICC)置管是一種經外周靜脈、沿血管走向直至腔靜脈的插管方式,通過PICC可對患者進行輸血、補液、給予營養物質等[1]。患者行PICC置管的過程中需嚴格防范并發癥的發生,一旦患者發生并發癥會導致非計劃性拔管增加,對患者的治療和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因此,對PICC置管患者需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集束化護理策略是一種以提高護理質量為目的的護理方案,以護理問題為出發點尋找循證策略,對患者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2]。本次研究對PICC置管患者并發癥發生的原因及集束化的護理措施應用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PICC置管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具有PICC置管指征,均能配合本次研究。所選患者中已排除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嚴重交流障礙患者、嚴重血管畸形患者。患者均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將其按照所施予的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齡31~74歲,平均年齡(56.37±2.57)歲,單腔導管16例,雙腔導管17例,疾病類型:肺部感染患者11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0例,多器官功能綜合癥患者7例,腎功能衰竭患者5例。觀察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57.37±2.55)歲,單腔導管15例,雙腔導管18例,疾病類型:肺部感染患者10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10例,多器官功能綜合癥患者7例,腎功能衰竭患者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施予不同的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嚴密觀察患者穿刺點的皮膚,經常使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醇皮膚消毒液對穿刺點進行消毒。為防止穿刺處發生感染,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不同的敷料,使其起到抗感染的作用。
觀察組患者給予集束化護理。①成立PICC置管的集束化護理小組。集束化護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若干護理人員為小組成員。集束化護理小組成立后對護理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指導小組成員進行規范化操作。集束化護理小組對實施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②制定導管頭端定位。PICC置管位置必須正確,中心靜脈導管位置錯誤會引發血栓及心律失常等癥狀。PICC置管尖端應置于上腔靜脈下1/3段至上腔靜脈及右心房連接處,通過做常規胸片檢查判斷導管位置是否正確。護理人員對患者插管位置密切監測,預防異位或脫位發生。③改進導管固定方式。導管固定方式的改進可有效避免導管脫出。導管的固定不應對血液循環和用藥產生影響,在此基礎上可在穿刺點外側及穿刺方向進行U型擺放,為加強固定可使用透明敷料,以此來控制導管張力,避免導管發生移位。導管擺放過程中需避免與鎖骨成角,預防導管發生打折情況。④健康宣教。PICC置管的配合對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可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向患者介紹PICC置管的相關知識,也可采用護理人員和患者一對一示范的方式向患者介紹自我防護知識。指導患者盡量減少大幅度移動,協助患者活動健側肢體,避免靜脈血栓形成。除此之外,患者出院后,還要加強患者的隨訪工作,可通過電話隨訪、上門隨訪、微信/QQ隨訪等,掌握患者出院后的機體康復情況,并加強患者健康指導工作,幫助患者解決相關疑問,幫助其提高自我護理管理能力,叮囑患者一旦出現異常現象,及時來院進行復查,以免耽誤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有2例患者發生穿刺點感染,3例發生導管脫出,2例發生靜脈血栓,1例發生導管堵塞,并發癥發生率為24.24%;觀察組有1例發生穿刺點感染,1例發生導管脫出,并發癥發生率為6.06%,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原因分析
穿刺點感染發生原因:導致穿刺點發生感染的原因主要為敷料更換不及時,預防感染措施不徹底;導管脫出原因:導管脫出的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導管固定不牢,另一方面是患者過度活動;靜脈血栓發生原因:靜脈血栓發生的主要原因為患者肢體活動少,血液循環不暢所致;導管堵塞發生原因:護理人員操作不規范以及導管打折是造成導管堵塞發生的主要原因。
PICC置管患者從事一般性日常工作、家務勞動等不會受到顯著影響,但置管過程中因多種因素的影響仍會發生并發癥[3]。常見的并發癥類型有導管堵塞、感染、靜脈血栓等。為避免PICC置管過程中患者發生并發癥,PICC帶管患者維護期間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密切進行出血觀察,穿刺后24 h內如有少量出血則屬于正常情況,患者如有大量出血則應及時告知醫生,置管后患者應盡量減少手臂活動。另外,置管過程中患者應控制好活動量。置管過程中患者應進行適當運動,可選擇握拳、松拳等活動,適當抬高肢體等,適量的活動在避免血栓形成方面具有顯著效果[4]。
PICC置管患者置管過程中需給予患者一定的護理干預。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給予集束化護理。集束化護理是一種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集束化護理時標準的質量管理模式,包含的護理內容主要有病房環境、導管維護材料等。通過集束化護理可有效控制導管感染發生,導管脫落、堵塞、血栓等發生幾率也會顯著降低。本次研究給予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措施主要有成立PICC置管的集束化護理小組、制定導管頭端定位、改進導管固定方式、健康宣教等[5]。PICC置管的集束化護理小組的成立可使集束化護理的各項護理內容順利實施;制定導管頭端定位則可確保導管位置的準確,避免出現置管位置不當的問題;改進導管固定方式可有效避免導管脫落問題發生;健康宣教則可增進患者對PICC置管的了解。
本次研究中接受集束化護理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這充分說明集束化護理在降低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方面的有效性,值得推廣應用。
[1] 周 瑾,周 瑩,錢韋韋.集束化干預策略在腫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37(4):558-559.
[2] 鄒文靜,汪 浩.對使用PICC的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8):45-46.
[3] 賈愛玲,李蕊,杜美春.PICC帶管患者維護期間并發癥發生的原因及集束化護理措施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21):258-259.
[4] 張 瓊.護理干預對PICC置管化療腫瘤患者并發癥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6):49-50.
[5] 諶紅英.集束化護理在腫瘤患者PICC置管感染預防中的效果觀察[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7,30(1):126-127.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2
B
ISSN.2096-2479.2017.20.1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