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迪,郭 瀟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持續質量改進在甲狀腺癌術后患者疼痛管理中的應用
程 迪,郭 瀟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目的 通過持續質量改進,有效減低甲狀腺癌術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方法 針對2016年5月~10月在我院住院的甲狀腺癌患者138名的疼痛管理情況進行分析,于2016年5月成立質量控制小組,針對對患者疼痛管理有影響的因素進行持續質量改進,對患者術后的疼痛管理效果進行評估。結果 實施持續質量改進后,甲狀腺癌術后患者在術后24 h、48 h、72 h平均靜息疼痛評分分別為2.8分、2.2分及1.6分,平均活動性疼痛評分分別為3.6分、3.0分及1.9分,靜息疼痛平均持續時間為2.8 h、1.6 h及0.8 h,均低于實施持續質量改進之前。結論 持續質量改進甲狀腺癌術后患者的疼痛管理方法可以使患者的疼痛程度很明顯的降低,患者對疼痛護理的滿意度也可以顯著提高。
甲狀腺癌;疼痛;圍手術期護理;持續質量改進
持續質量改進(CQI)是以系統論為理論基礎,強調持續的、全程的質量管理并且在全面質量管理基礎上發展的,是在注重終末質量的同時更注重過程管理、環節控制的一種質量管理理論[1]。我科于2016年5月起針對甲狀腺癌術后患者的疼痛管理啟動持續質量改進,著重改善疼痛評估流程、疼痛控制方法以及疼痛護理反饋,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F報告如下。
1.1 收集資料,確定存在的問題
我科設有開放床位52張,收治各個年齡段甲狀腺疾病患者,其中甲狀腺癌患者約占75%。患者入院至術后3天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對其進行疼痛評估,當疼痛評分0~3分時每日評估一次,4~6分每日評估4次,7~10分每日評估6次,并根據患者的評分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對我科2016年5月~10月入院治療的138名甲狀腺癌患者,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疼痛管理分析,并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如下:
①患者及家屬對疼痛知識的認知不夠,導致患者的疼痛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②護理人員對疼痛評估不夠準確、全面。③醫生對疼痛的治療措施不及時。
1.2 準備階段
1.2.1 建立疼痛管理小組
組件一個由科主任、醫師、護士、患者及其家屬組成的團隊,其中護士長成立疼痛護理小組,組員包括全體責任護士。護士長在疼痛護理管理中起主導作用,主要負責疼痛護理模式的構建、疼痛護理流程的制訂和落實,強化護理人員的疼痛管理理念,組織學習各種疼痛相關知識并對學習效果進行評測,在疼痛護理管理中及時對組員的工作進行督導、及時將疼痛管理中遇到的問題與組員及醫生進行協調、溝通,不斷完善疼痛管理的流程。組員在疼痛干預措施這塊需要具體落實,評價疼痛護理效果。
1.2.2 深化護理人員疼痛管理理念,加強疼痛相關知識培訓。
1.2.3 制定疼痛評估工具,細化疼痛評估流程。制作疼痛相關知識宣傳手冊,制作視覺模擬評分表圖標,設計疼痛評估記錄單。
2.1 計劃階段
制定目標:①護理人員需要準確、全面、動態的對患者的疼痛情況進行評估,為醫生計劃性、預防性鎮痛的治療提供依據;②手術后患者的平均疼痛評分≤4分,患者的功能鍛煉不受影響,患者的睡眠狀況良好,出現急性疼痛時能夠及時的到處理。
2.2 實施階段
2.2.1 落實疼痛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帶領患者熟悉病房環境,講解疼痛相關知識并發放疼痛健康教育手冊,對患者進行術前宣教時再次強調疼痛評估的重要性。
2.2.2 疼痛評估方法:①術前疼痛評估:患者的首次疼痛評估是在入院4 h之內完成,評分0~3分時,從入院次日起每日評估一次,評估時間為14時;分值4~6分時,從入院當日起每日評估4次,評估時間為每天6時、14時、18時及22時,直至患者連續三天疼痛評分<4分,改為每日14時評估一次;分值7~10分時,從入院當天起每日評估6次,評估時間為每4 h評估一次,直至患者連續三天疼痛評分<4分,改為每日14時評估一次。體溫單上記錄疼痛評估結果,護理記錄單上記錄采取的護理措施。②術后疼痛評估:手術當天患者全麻清醒后返回普通病房時即進行術后首次評估,此后分別于患者首次飲水及首次進食固體食物時進行疼痛評估;術后第一天和第二天均于每日8時和14時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在此過程中,若患者出現急性疼痛,及時評估與記錄。
2.2.3 疼痛干預措施
護理干預措施:創造舒適的休息環境,協助患者采取舒適體位,給予頸肩部按摩,遵醫囑用藥并觀察用藥效果,每小時巡視患者,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給予患者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采取疼痛干預措施后0.5h后再次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并記錄。
2.3 效果評定
①隨機抽查的38例病例中,均有疼痛癥狀,所有病例均有填寫完整、準確的疼痛評估記錄 ②患者術后24 h、48 h、72 h平均靜息疼痛評分分別為2.8分、2.2分及1.6分,平均活動性疼痛評分分別為3.6分、3.0分及1.9分,靜息疼痛平均持續時間為2.8 h、1.6 h及0.8 h,達到預期目標。
2.4 處理階段
根據每周總結、反饋的結果,我發現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并給予了相應的措施:①在對患者進行疼痛宣教時,缺乏相應的文字材料,對疼痛知識僅僅用語言描述顯得單一、刻板??剖覍⑻弁聪嚓P知識做成宣傳欄張貼于病區醒目位置,同時制作疼痛知識小手冊在患者入院時進行發放;②疼痛護理評估單填寫較為復雜,護理人員每天要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文字書寫。護士長收集護理管理小組成員意見,將文字描述部分進行簡化,只需填寫相對應的序號即可。
本次研究相對于傳統護理干預方法更加系統化,醫生、護理人員、患者、家屬共同組成參與質量持續改進的人員,使疼痛管理向醫生-護士-病患模式轉變[2]。護士不僅是疼痛的評估者,更是疼痛管理的實施者,護士的觀察能力、基礎知識和技術水平對患者的鎮痛效果都有著直接的影響[3]。對全科護士進行疼痛知識的培訓,采用科學的評估工具對患者進行全面、動態的評估,基于評估結果給予患者多模式的干預措施,根據評價結果不斷地改進疼痛護理管理流程。全面分析了甲狀腺癌患者在術后出現疼痛的部位、性質,而不是僅僅對患者的手術切口疼痛進行評估。在整個質量持續改進的實踐中,我們簡化了護理記錄流程、提高了護理人員進行健康宣教的效率,更加全面的評估了患者的疼痛情況,患者術后的疼痛得到了有效的緩解,促進了患者的康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推廣持續質量改進的管理方法,切實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加快患者的康復進程。
[1] 王輝娥.持續質量改進在臨床護理帶教中的運用[J].護理研究,2005,19(10C):2248.
[2] 沈 曲,李 崢.休斯頓疼痛情況調查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1):1049-1051.
[3] 宋莉娟,趙繼軍.國外疼痛臨床護理專家角色職能的介紹及其啟示[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8A):56-57.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73
A
ISSN.2096-2479.2017.20.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