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玲麗,陶 健,鄭傳江,楊麗君,王道禧,羅 梅*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云南 昆明 650034)
探討加快SAP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進展
代玲麗,陶 健,鄭傳江,楊麗君,王道禧,羅 梅*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云南 昆明 650034)
重癥急性胰腺炎;胃腸功能恢復;研究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胰腺炎的發病率越來越高。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發生率約占急性胰腺炎的10%~20%,病死率更是高達20%~35%[1-2]。胃腸功能衰竭是SAP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導致急性胰腺炎繼發感染,并發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的重要原因,因此在SAP的治療過程中,早期恢復患者的胃腸功能對其預后具有重要意義[3-4]。本文對近幾年報道的加快SAP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主要措施綜合整理如下。
禁食,胃腸減壓,抑制胰液分泌,早期液體復蘇,改善微循環,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防治感染,吸氧,解痙、止痛、鎮靜藥物以保護重要器官的功能以及早期血濾治療[5]。
2.1 西醫治療
2.1.1 藥物治療
生長抑素、烏司他丁是目前報道最多的,鄭強等[6]指出大劑量生長抑素的應用可以明顯改善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的預后,改善患者的胃腸動力,并降低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劉寧等[7]通過對比研究指出烏絲他丁可顯著改善SAP患者胃腸功能,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同時還能改善炎性應激狀態。微生物制劑也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風險[8-9]。
2.1.2 腸內營養
腸內營養(EN)可調節腸內菌群平衡,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提高機體免疫力,被廣泛應用于SAP臨床治療。在第三屆中華護理學會科技獎頒獎大會暨第三屆護理學術年會[10]中指出早期啟動空腸內營養可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避免腸道菌群易位造成腸源性感染的風險,有效降低SAP患者的死亡率、并發癥發生率、手術率、平均住院日,減低患者治療費用,并有效促進SAP患者早期恢復。然而,過早腸內營養或胃腸營養會增加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促使胰腺炎惡化。給予準則是緩和急性時相反應,穩定器官功能,局限壞死組織和滲出物。營養管必須放置在空腸上部,這樣腸飼才不會增加胰腺的分泌總量[11]。
2.1.3 短波療法
采用超短波并中頻電治療,可起到盡早通氣排便的作用,較好地改善患者的腸麻痹狀態。[12]
2.2 中醫治療
2.2.1 常用藥物
大黃可有效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腸道功能,糾正腸道功能衰竭,排出腸道積糞,顯著縮短開始排便時間和腸鳴音恢復時間,對維持腸道正常菌群的穩定以及有效防止腸道細菌移位和內毒素血癥有重要作用[13-15]。
清胰湯對SAP合并胃腸功能衰竭的患者效果良好,具有臨床應用價值[16-18]。
柴芍承氣湯苦寒瀉下,在急性胰腺炎腸道功能方面的治療中可以起到改善腸道動力學,增加腸蠕動瀉下以排出細菌和內毒素,保護腸黏膜屏障,減少腸道細菌移位和腸源性內毒素吸收等作用,且有廣譜抗菌作用,還可防止內毒素所致彌散性血管內凝血[19]。
芒硝具有軟堅瀉下作用,可刺激腸蠕動,防止腸麻痹,從而緩解腹脹便秘,降低感染概率[20]。
大承氣湯,在SAP發病早期使用大承氣湯,能顯著改善受損麻痹的腸功能,可有效促進腸道動力功能恢復,縮短腸道排便時間,促進有毒物質的排泄,從而減輕腸黏膜因內毒素血癥所致的缺血缺氧再灌注損傷,減少并發癥的形成及降低病死率。[21]
2.2.2 給藥途徑
中藥灌腸:姚圣華等[22]通過對比研究發現12 h治療組在腹痛緩解所需天數、住院天數與住院費用等方面均優于72 h治療組。左側臥位-右側臥位-平臥位保留灌腸比傳統左側臥位更有利于中藥進入結腸,減少對直腸的刺激而引起排便反射,延長藥液在腸道內的保留時間,改善灌腸的效果[23]。
中藥外敷:有腹部外敷及穴位貼敷,不僅可縮短麻痹性腸梗阻持續時間,促進腸蠕動恢復,減少并發癥,提高綜合療效,而且操作方便[24-26]。
2.2.3 針刺療法
針灸取天樞與大腸俞,配巨虛,疏通腑氣,則傳導功能恢復;曲池、合谷瀉大腸腑氣;腑會中脘通降腑氣;足三里、內關和胃氣,通胃腑,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支溝宣通三焦氣機。諸穴合用,調理胃腸功能,行氣止痛,增強胃腸動力,恢復蠕動功能。治療先下腸道后上腸道,使毒素及排泄物排出體外,促使全腸蠕動功能恢復[27]。電針輔助治療能有效縮短患者全結腸及各節段的結腸轉運時間,胃腸動力明顯加快[28]。
由于SAP發生胃腸功能障礙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29],早期診斷、積極控制原發病、密切監護、多方案聯合治療與護理胃腸功能障礙,才能預防和減少SAP全身并發癥、影響疾病進程和預后、減輕患者痛苦。幾十年來經過各種中藥的臨床應用,已經證實中藥對于治療胰腺炎的重要價值。在西藥治療基礎上,結合中醫藥的通里攻下、疏肝解郁、清熱解毒、逐瘀散結等個體化辨證施治,加快SAP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改善SAP的癥狀、體征,縮短病程,降低并發癥及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1] 賈長庫,陳有科,等.重癥胰腺炎術后發生肝右動脈血栓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4,13(1):69-72.
[2] 徐 鍵.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液體平衡與氧合指數的相關性及其對預后的影響[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5,15(4):268-270.
[3] 劉曉亞,劉瑞霞,等.重癥急性胰腺炎胃腸功能障礙與中藥治療[J].中國醫刊,2016,51(05):13-15.
[4] 李建萍,周 璇等.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胃腸功能障礙的治療與護理[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6,16(04):274-277.
[5] 杜奕奇.2013年中國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解讀[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4,34(9):859-861.
[6] 鄭 強,王 曦,等.不同劑量的生長抑素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胃腸動力及血清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國醫刊,2015,08:78-81
[7] 劉 寧,戴國興.烏絲他丁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功能及炎性應激狀態的影響[J].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16,36(11):56-58,61.
[8] 檀廣心,梁曉華,等.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輔助經鼻空腸營養對重癥急性胰腺炎患者實驗室指標、并發癥及經濟性的影響[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6,39(10):921-924.
[9] 柴小兵,羅金鍵.三聯活菌散在輔助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中的療效觀察[J].解放軍醫院學報[J].2016,37(09):967-969.
[10] 花 靜,肖琦貴,等.空腸營養在重癥急性胰腺炎治療中的應用及護理[A].第三屆中華護理學會科技獎頒獎大會暨第三屆護理學術年會論文集.2013年.
[11] Olah A,Belagyi T,et al.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specific lactobacillus and fibre supplement to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ancreatitis[J].Br J Surg,2002,89(9):1103-1107.
[12] 任 平.超短波并中頻電治療急性胰腺炎致麻痹性腸梗阻26例效果觀察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30):l-3.
[13] 馮青青,許永春,等.重癥急性胰腺炎胃腸功能障礙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中華胰腺病雜志,2010,10(4):248-250.
[14] 石燕燕,李樹才.中藥大黃輔助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4):220-221.
[15] 馮志松,黃 濤,等.中藥瀉下法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07,14(1):11-13.
[16] 郭占芳.清胰湯在急性重癥胰腺炎胃腸功能衰竭防治中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2,13(1):94.
[17] 嵇秀麗.清胰湯在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2,07(12):167-168.
[18] 梁尚恩,楊小艷.清胰湯輔治急性重癥胰腺炎合并麻痹性腸梗阻療效觀察及護理[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9):17-18.
[19] 黃 旻,吳小翎.柴芍承氣湯對大鼠重癥胰腺炎腸道屏障功能的影響[J].疑難病雜志,2008,7(10):588-590.
[20] 包曉萍.芒硝外敷治療急性重癥胰腺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5):813-814.
[21] 李 航,薛育政,等.大承氣湯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臨床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04):374-37.
[22] 姚圣華,朱陽春,等.清胰湯及生大黃灌腸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最佳應用時間探討[J].中華胰腺病雜志,2008,8(5):324—325.
[23] 時 華.改良體位生大黃保留灌腸對急性胰腺炎腹脹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8):89-91.
[24] 孫冰強,祝廣斌.生大黃、芒硝參與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6):1155-1156.
[25] 尚惺杰,乏紅光,等.聯合大黃芒硝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療效及補體變化[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1,18(6):344-346.
[26] 江麗萍,章梅云,等.生大黃穴位貼敷聯合鼻飼在重癥急性胰腺炎并發麻痹性腸梗阻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護理雜志,2015,21(8):913-915.
[27] 施云軍,陶成亮.針灸輔助治療急重癥胰腺炎胃腸功能障礙24例[J].中國針灸,2003,23(7):401.
[28] 王新字,石 現,等.電針對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腸動力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J].針刺研究,2007,32(3):199-122.
[29] B a k k e r O J,v a n S a n t v o o r t H C,B e s s e l i n k M G,e t a1.Prevention,detection,and management of infected necrosis in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J].Curt Gastroenterol Rep,2009,11(2):104-110.
本文編輯:劉欣悅
R473.5
A
ISSN.2096-2479.2017.20.181.02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2016ZDX026)
羅梅(1979.04.-),女,大學本科,云南峨山人,副護士長,主管護師,
研究方向:消化內科護理、護理管理、人工肝護理,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金碧路157號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