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萍
(甘肅省酒泉市中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精神科護理·
癔癥患者家屬探視的護理干預
高 萍
(甘肅省酒泉市中醫院,甘肅 酒泉 735000)
目的 探討癔癥患者住院期間對家屬探視的護理干預。方法 選擇100例住院治療的癔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分析。結果 癔癥患者住院期間家屬合理探視有利于縮短住院時間,促進疾病康復。結論 家屬探視對癔癥患者的情緒影響具有兩面性,掌握適當的探視時機,是促進癔癥患者疾病康復的重要環節。
癔癥;探視;護理干預
癔癥或稱歇斯底里,是指一種以解離癥狀和轉換癥狀為主的精神疾病[1]。系由于明顯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沖突或強烈的情緒體驗、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一組病癥。其癥狀表現可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有時可由暗示誘發,也可由暗示而消失。癔癥患者住院期間探視的影響具有兩重性,不適宜的探視可延緩病情康復或致疾病反復。因此我們采用探視干預方式,指導患者家屬根據患者病情變化的不同階段給予探視或不探視。使患者的病情盡快改善,縮短住院周期,取得良好效果。
1.1 一般資料
2013年~2014年我院精神科共收住癔癥患者100例,按CCMD-3標準,診斷為癔癥性精神障礙90例,主要癥狀表現為情感爆發、癔癥性精神病、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癔癥性軀體障礙10例,主要表現為感覺缺失、感覺異常、感覺過敏、癔癥性抽搐、癔癥性震顫等癥狀。患者均采用封閉式病房管理模式,采取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對癥治療的方法。住院期間,100例患者均在住院不同階段安排了探視。
1.2 護理干預方法
1.2.1 急性期(入院2周內)謝絕家屬及親屬探視,實行全封閉式管理。
1.2.1.1 做好家屬的宣教工作。向患者家屬講解患者病情特點及治療方案,解釋限制探視的必要性。介紹病區環境、病區管理模式、相關管理規定及患者日常生活安排,減輕家屬顧慮,告知其主治醫師及科室的聯系方式,便于家屬隨時了解病情,并在在患者病情好轉后及時通知家屬來院探視,與家屬建立相互的信任,使其接受限制探視的要求。
1.2.1.2 做好患者基礎護理。以和藹的態度關心、理解患者,介紹病區環境及醫護人員,滿足患者合理要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密切觀察衛生清潔、衣著、飲食、睡眠、排泄等方面的情況,及時予以協助。做好用藥護理,觀察用藥后的反應。根據患者病情,適時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及管理規定,使其了解自身疾病,主動配合治療。
1.2.1.3 做好安全護理。新入院患者,做好安全檢查工作,并向家屬做好解釋,杜絕玻璃、刀剪、繩索、藥品等危險物品攜入病區。每天由責任護士對患者的用物進行檢查整理。嚴格執行精神科分級管理制度,及時巡視,對嚴重行為紊亂者,及時采取保護性措施,避免意外[3]。
1.2.2 疾病恢復期(入院2周后),根據患者情況,適當安排探視。
1.2.2.1 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經主治醫師對患者精神狀況、情緒等進行評估后合理安排探視。根據患者意愿安排探視人員,向探視人員講解患者病情轉歸及安全探視的注意事項,探視時間不宜過長,人員不宜過多,指導家屬積極配合,營造良好的親情氛圍,注意語言、行為,避免對患者產生不良的精神刺激。對家屬所帶用物及時進行檢查,杜絕危險品帶入,強調用物的安全性。
1.2.2.2 探視期間,由護士向家屬介紹患者目前病況及表現,接觸患者時應注意的問題,建議交談內容,避免過激言語,具體指導家屬接觸患者和與患者交流的技巧,多給患者安撫,勸慰,理解和同情,提供物質與心理的支持。密切觀察患者反應,對情緒不穩定者,及時終止探視。對探視后強烈要求出院的患者,應耐心地解釋,取得患者配合,并約好下次探視時間,告知家屬準時探視。探視結束后,仍應密切觀察患者情緒變化,避免情緒波動引發意外。
1.2.3 疾病康復期,指導家屬及時探視,給予患者理解與關心,提供良好的社會支持。根據患者需求增加探視次數,做好患者心理護理,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可在家屬陪同下適當外出或辦理假出院,以逐漸適應社會環境。
通過統計對比發現,入院后2周內的患者BPRS(簡明精神病量表測評)[2]評分高于2周后的患者,分數越高病情越重,提示處于急性期狀態。急性期(入院2周內)患者安排探視者42例,住院天數5~45天,平均28天,探視后病情加重者12例;急性期限制探視,康復期(入院2周以上)安排探視者58例,住院天數3~32天,平均住院天數19天,探視后病情加重者3例。護理觀察發現,急性期狀態的患者因處于病態思維中,不能接受和理解家屬探視是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患者癥狀表現較為豐富、具有表演性、夸大、做作、且不易配合治療、癥狀持續時間相對較長,急性期限制探視者,患者癥狀持續時間相對較短、對治療的配合性亦較好。
癔癥的發病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常見的心理因素有家庭、工作、人際關系等使病人感到委屈、氣憤、羞愧、恐懼等。癔癥患者的發作具有高度暗示性,容易接受周圍人言行舉止的影響,且暗示性取決于患者的情感傾向,如對某個人具有情感傾向則容易受到暗示[3]。因此,對急性精神癥狀的患者來說,過多的探視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會刺激患者,使其情緒不穩,癥狀加重,或過于依賴家屬,糾纏家屬,不安心住院,導致對治療護理不合作,延緩疾病康復[4]。針對癔癥患者疾病的特點,家屬應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把握適宜的探視時機和探視次數,讓患者避免受到親屬情緒、語言及行為的影響,減少不良情緒的刺激及暗示。適時給予患者鼓勵與支持,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正確應對創傷體驗及困難,恰當處理人際關系,增強患者社會適應能力,促進患者的康復。
[1] 劉哲寧,許東梅,雷 慧,等.《精神科護理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7,170.
[2] 汪向東,王希林,馬 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出版,2009:263-266.
[3] 李秀玲.住院精神病人首次被探視后的觀察及護理[M].山東精神醫學,2002,15(2):113.
[4] 吳建紅,梅紅彬,張春嬌.現代精神障礙護理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10,155.
本文編輯:劉帥帥
R473
B
ISSN.2095-8803.2017.15.1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