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順縣農機局
推進永順縣農業機械化調研報告
■永順縣農機局
(1)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把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作為永順縣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舉措,堅持走市場主導、政府扶持、社會化服務、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著力推進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著力促進農機、農藝、農業經營方式協調發展,著力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著力提高農機創新能力,盡快實現水稻、油菜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大力推進經濟作物、林果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初加工關鍵環節機械化。
(2)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60萬千瓦。水稻、油菜、油茶、玉米、煙葉、蔬菜、茶葉等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5%以上,其中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5%以上,水稻栽植機械化水平達到50%以上;油菜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以上。養殖業、林果業生產機械化水平逐年提升。全縣耕地機耕道通達率達60%以上。農機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健全。
(1)圍繞精準確扶貧,切實做好農業機械化配套服務工作。規范、廉潔、高效,落實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確保農民真正得到實惠。因地制宜建立現代農機合作社和糧油機械化生產服務中心,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栽種、植保、收割、烘干、加工環節中的困難等問題,助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認真做好發展生產脫貧和科技惠農脫貧工作
(2)加速推進水稻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大力提升水稻育插、植保和谷物烘干機械化作業能力,持續提高水稻機耕機收水平,全面加速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以推廣機械化高密度直播為突破口,大力推進油菜生產滅茬整地、育播、收獲、烘干、加工全程機械化。以深松、深翻耕、水田旋耕等農機作業手段,開展保護性耕作,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加大種植模式改革和品種改良力度,促進農機農藝深度融合。鼓勵支持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適度規模經營或季節性土地流轉,走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市場化發展路子,加快構建水稻油菜生產機械化服務產業鏈。
(3)積極推進經濟作物和林果業生產機械化。提升經濟作物和林果對機械作業的適應性,加大生產、收儲、加工等關鍵環節機械化推廣力度,逐年加快經濟作物和林果業生產機械化進程。鼓勵支持林下墾復、林果采收機械示范推廣,重點推進開溝覆土、挖穴、旋耕、除草、施肥、植保、采收、運輸、貯藏、保鮮等機械化作業,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旱作節水、設施農業、農村節能減排等農業機械化技術,促進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突破和發展。認真做好村結對幫扶工作,并抓好發展脫貧工作程和科技惠農脫貧工程。
(4)著力提升養殖生產機械化。加大對現有規模養殖場設施標準化改造提升力度,科學規劃設計新建規模養殖場。在自動投喂、防疫設施、糞污處理、控溫控濕、無害化處理和池塘清淤等方面,積極推廣應用先進農機設備,不斷提升養殖業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加大養殖業環保、節水機械的研制,著力控制大型畜禽養殖場對周邊環境的污染。根據南方草地特點,加強飼草種植、收割、加工、儲藏等環節機械裝備的研發與應用,大力發展輕型、便捷、高效農機化技術。
(5)扎實推進設施農業和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機械化。因地制宜推廣鋼架大棚、連棟溫室、節水灌溉、二氧化碳增施、臭氧消毒殺菌、溫光自動控制等設施和技術,重點推廣特色果蔬、茶葉、珍稀藥材、苗木花卉等設施化栽培技術,提高設施農業的機械化裝備水平。逐步推行農作物秸稈還田和收集壓縮成型等機械化綜合利用。
(1)持續實施現代農機合作社建設工程。通過加大財政扶持、強化信貸支持、吸納社會投資、創新體制機制等方式,把現代農機合作社打造成最具實力最有活力的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按照《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兩個“百千萬”工程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意見》(湘政發〔2014〕5號)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通知》(湘政辦發〔2016〕40號)要求,持續實施現代農機合作社建設工程,縣財政按照以獎代投方式進行補助,對新建的每家補助15萬元,已建成的每家扶持補助7.5萬元,主要用于購買農業機械和場庫棚建設。到2020年,全縣建設50家現代農機合作社。每個合作社要帶動5~10戶(20~4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
(2)建立村級糧油機械化生產便民服務中心。因地制宜,根據群眾生產生活實際需要,并結合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每個村投入50萬元,以村建立集栽插、植保、收割、烘干、加工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糧油生產便民服務中心。
(3)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穩定全縣農機管理隊伍,健全以技術推廣、質量監督、試驗鑒定、農機標準、安全監理、教育培訓、信息宣傳和農機維修為主要內容的農機公共服務體系,重點支持建設縣鄉兩級綜合服務平臺。加強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嚴格按照中央關于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一個銜接"、"兩個全覆蓋"的要求,配齊必要的人員、辦公場所和設備,安排必需的工作經費;加強農機服務人員業務培訓,提升服務能力。依托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建設全縣農業機械化信息服務平臺。
(4)努力夯實基礎設施。將農業機械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縣財政每年安排3000萬元資金,新建150km機耕道,由農機部門統一規劃、設計、建設,到2020年,全縣新建機耕道600km。以鄉鎮村為主,對已建成的機耕道行適當整修,規范管理。同時,實施土地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時,要按照標準建設好機耕道,有條件的還可以將曬場、烘干、機具庫柵,有機肥造等設施納入建設范圍。經濟林建設、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菜籃子工程、畜牧業發展專項、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等專項資金,要傾斜支持相應領域機械化生產。落實支持設施農業發展的用地政策,設施農業生產中所必需的大型農機具臨時存放場所、從事規模化糧食生產所必需的大型農機具臨時存放及維修保養場所等用地,在按有關規定合理控制規模的情況下,按設施農用地管理,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5)著力強化安全監管。認真貫徹實施《安全生產法》和《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條例》,按照安全生產屬地管理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強化農機安全生產責任制和監管體系。落實村級農機安全員制度。大力支持和推進平安農機建設。保障農機安全檢測、事故應急救援、駕駛考試等所必需的設備。推廣應用農業機械反光貼等農機安全技術。將拖拉機駕駛員、農機操作手的培訓納入轉業就業脫貧和科技惠農脫貧工程,每年培訓2000人次。將農機安全互助保險納入財政農業保險范圍。
(6)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h財政要將農業機械化發展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整合相關資金,集中支持優質稻、烤煙、油菜、獼猴桃、柑桔等農業生產重點、薄弱環節機械化技術推廣和農業機械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實施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對農業機械化栽插、植保、烘干、加工等關鍵環節實行機具累加補貼,逐步推行財政資金購買農機作業服務??h財政設立500萬元的的信用擔保金為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購買農機具和發展生產提供貸款信用擔保,并予以貸款貼息支持。金融部門要降低信貸門檻,創新農機信貸產品,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提供信貸支持。
(1)加強領導協調。各級人民政府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將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細化量化農業機械化主要發展指標。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領導分工,層層分解任務,加強督查督導,建立評估體系和通報制度,確保工作實效。
(2)落實工作責任。建立部門協調聯動機制,研究解決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農機部門要認真做好規劃編制、政策實施、監督管理、鑒定推廣、安全生產、科研培訓、產業發展等工作。發改、財政、經信、國土資源、科技、林業、金融等有關部門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形成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產業發展的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