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超
(涇川縣農牧局,甘肅涇川744300)
影響設施蔬菜種植效益的幾個因素及增效途徑
——以涇川縣為例
文超
(涇川縣農牧局,甘肅涇川744300)
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快速發展,涇川縣設施蔬菜種植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目前已成為廣大群眾實現短期內增收致富的一項主要產業,它提高了蔬菜種植的產量和質量,是高度商品化的蔬菜生產方式。但是,面對新時期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新要求,涇川縣設施蔬菜種植還存在很多問題,文章通過研究影響設施蔬菜種植效益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今后要實現設施蔬菜種植增效的有效途徑。
蔬菜種植;效益;增效
(1)發展思路。近年來,涇川縣按照“日光溫室示范、拱棚蔬菜帶動、大田蔬菜擴量、果菜間作增效、復種蔬菜補充”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供給側改革目標,以涇河川區、汭河川區、黑梁河川區、紅河川區四大片帶為重點,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大中拱棚為主的設施園區,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多方培育設施蔬菜專業村,多渠道擴大設施蔬菜種植規模,把蔬菜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設施現代化、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生態良性化。
(2)生產規模及效益。2016年涇川縣設施蔬菜種植面積0.1086萬hm2,總產量達到6.8萬t。日光溫室累計達到2477座,大、中拱棚累計達到22927座。建成了以涇川汭河區為核心的千畝日光溫室蔬菜基地、以紅河、黑梁河川區為核心大(中)拱棚蔬菜基地、推廣了第五代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拱棚建造技術,日光溫室秋冬茬和冬春茬栽培模式及雙膜覆蓋、嫁接育苗技術,中拱棚春提早和秋延后生產技術及日光溫室集中育苗技術,實現了建棚技術和栽培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動了全縣蔬菜產業的全面發展。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優勢互補,各具特色的蔬菜產業發展格局。2016年種植蔬菜對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達到805元,其中涇汭河川區集中種植設施蔬菜的蔬菜專業村及農戶年純收入可達到2萬元以上,人均純收入4000元左右。通過招商建辦了隴豐、元通、三友等果蔬果蔬保鮮公司5家,年貯藏保鮮能力10萬t,發展各類蔬菜專業合作組織26個,入會菜農668名,年銷蔬菜14萬噸,設施蔬菜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標準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2016年,縣蔬菜辦對涇川縣涇汭河川區設施蔬菜主要產區城關鎮、王村鎮、汭豐鎮2016年生產情況作了調研,從收集到的有效調查表的數據分析,2016年設施蔬菜主要產區的農民人均蔬菜收入達到3920元占到該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
雖然目前我縣設施蔬菜種植初具規模,蔬菜產量逐年提升,蔬菜價格穩中有升,初步形成了一批以蔬菜生產作為主導產業的鄉鎮和專業村,但是隨著當前農資價格不斷上漲,農業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單位土地生產的蔬菜產出和投入比值已達到閾值等問題的出現,我縣設施蔬菜能否實現提質增效就成了我們目前急需思考的問題。
(1)勞動力成本上升,生產成本增加。生產成本是影響設施蔬菜生產效益最為顯著的影響因素,本文調查數據中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工成本、種苗費、化肥費、農家肥費、農藥費、租賃作業費、燃料動力費、工具材料費、修理維護費等其他直接費用,間接費用主要包括固定資產折舊、保險費、銷售費等。根據樣本農戶的調查數據,取其生產成本的平均值,可知當前我縣蔬菜種植的生產成本構成。在全縣設施蔬菜生產中,勞動力成本(勞動力投入和勞動力價格)占據了較大部分總成本的35.63%,這和近幾年我國勞動力工資上漲的大環境有關。同樣的勞動時間下,外出務工往往更容易獲得穩定的且較高的收入,但是從事設施蔬菜生產還要面臨物資投入、病蟲害、市場價格、自然災害等其他影響因素。這也是目前群眾普遍缺乏從事設施蔬菜種植信心的原因。化肥、農藥、種苗、固定資產折舊等占據了總成本的39.55%,并且化肥的使用量超過了農家肥的使用量,說明目前我縣的設施蔬菜效益的提升,主要還是依靠農藥、化肥、和物資的高投入來拉動。
(2)菜農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意識不強。近年來,隨著農民思想觀念的變化,涇川縣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家中留守的大多為婦女和老人,受教育程度低,新技術接受能力弱,據調查,全縣菜農平均年齡51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大部分菜農沒有接受過專業農技知識培訓,菜農生產主要憑經驗、靠媒體宣傳,群眾對新的農業科技知識了解不夠,觀念陳舊,無法完全掌握設施蔬菜生產技術,從而影響了設施蔬菜種植效益的提高。
(3)生產投入不足,設施現代化水平不高。通過近兩年對城關、王村、汭豐等主要設施蔬菜生產基地調查,由于農戶沒有足夠的資金購買先進的設備,農戶只是掌握了一些簡單的生產技術后就開始了蔬菜種植,設施蔬菜生產僅僅只是在溫室內進行的普通種植,造成勞動力的大量投入,效益水平不高。在涇川縣設施蔬菜生產中,有加溫增溫設施的只有10%,遮陽網使用率不足10%,自動卷簾系統利用率不到50%。設施蔬菜機械化程度不高,中小型農機具,太陽能殺蟲燈、卷膜器、滴灌系統等使用率更低。連棟溫室、無土栽培技術及電腦控制的物聯網技術也沒有進行推廣示范。
(4)市場營銷缺位,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涇川縣的蔬菜種植和銷售活動主要以獨家獨戶分散批發+零售,菜販子零售為主,菜農市場需求量、價格等信息的獲取途徑還很單一,各個農村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低,帶動作用不強,沒有形成“產—供—銷”一體化服務體系,很容易造成產品銷售不暢時,“菜賤傷農”,嚴重挫傷了菜農的種植積極性,菜價高時出現“豆你玩,姜你軍,蒜你狠”等問題,這種分散的經營格局和種植的隨意性、不確定的品種和數量、質量,很難與大市場大流通相適應。
(1)加大投入力度,建設規模化的優質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利用涇河流域自然條件優越,生產條件較好,栽培水平較高的優勢,整合項目資金和科技人才,突出設施蔬菜規模優勢,建設省級設施蔬菜標準示范園,建設涇汭河川優勢蔬菜產業區,力爭實現設施蔬菜生產的規模化。設施蔬菜應進一步調整布局與規模,重點發展鋼架大棚,日光溫室以建設集約化育苗基地重點適度開發,大力發展以鋼架大棚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種植。
(2)加強技術創新步伐,提升蔬菜科技水平。探索蔬菜栽培新技術,新模式、開展技術集成和創新模式,推行標準化生產技術。建設蔬菜現代農業示范區,按照“標準園創建六個100%“的總體要求,創建一批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蔬菜標準園,引導群眾搞好蔬菜標準化生產,提高蔬菜生產的整體水平。加大實用技術力度,加強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設施蔬菜標準化建設技術,集約化育苗技術,測土配方施肥,多茬高效栽培,病蟲害生物藥劑防治等現代農業技術。加強技術隊伍,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在蔬菜生產重點鎮(鄉)重點區域設立蔬菜技術服務站,配備蔬菜技術專業人員,加強對菜農的技術培訓,提高種菜水平。
(3)提高設施蔬菜品牌意識,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加快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的制定,加快“三品一標”蔬菜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力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產地環境治理,提高產品質量。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培育名牌產品,擴大品牌認證、使用范圍,實行大范圍區域性統一品牌,提高產品質量檔次,擴大品牌的社會認知程度。扶持發展前景好的品牌企業,提高商品化處理能力,建立冷鏈儲運系統,著力培育市場主體。創新農超對接和凈菜上市等銷售新模式,促進蔬菜采后清洗、整理、分級、包裝及加工處理,發揮品牌效應。
(4)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建立良好的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規范市場監管,把農資、農產品、農民納入宏觀的管理范疇,推廣示范“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經營模式,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使群眾從種植中獲得回報。扶持蔬菜加工企業。把扶持的重點放在技術含量高,產品符合市場要求,規模化程度較高的龍頭企業上,落實訂單蔬菜生產,搞好技術服務。培育專業批發市場,搞好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在重點產區和優勢地區、建設一批專業批發市場,組織開展集中批量銷售,進一步規范市場交易行為。積極培育產地直銷市場。鼓勵運銷企業進入產地建設保鮮庫,積極扶持農民蔬菜專業協會,引導產地營銷隊伍開展各種形式的聯營,壯大實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對市場風險的防御能力。
[1]李崇光,包玉澤.我國蔬菜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與對策[J].中國蔬菜,2010,(15):1-5.
[2]李鎖利.岐山縣設施蔬菜生產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基層農技推廣,2017,(5):83-85.
[3]吳文劼.我國蔬菜生產成本、效益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長江蔬菜,2015,(12):53-56.
文超,助理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