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雅慧
(長江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1)農業自身與信貸的矛盾。農產品的生產受自然、周期等影響,加之農產品的價格彈性小、抗風險性小,造成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抑制了各金融機構對農業的信貸投入;再者,金融機構為了防范信貸風險,對農業貸款的制約和門檻都比較高。這樣,便造成了農業經濟發展的資金不足,阻礙了其發展。
(2)金融支持的資源總量不足。據有關學者測算,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規模的實際情況遠遠低于理論值,資源總量的支持增速總是慢于農村經濟發展總量的增速,且缺口越來越大,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阻礙之一。同時,鄉鎮企業獲得的信貸資金支持并不同等對稱于對農村經濟的貢獻。
(3)金融工具單一。在我國農村,農民的可選擇投資項目很少,其中存貸業務占據大量份額。而在城市中發展迅速的各項金融工具,如債券、股票、期貨等都未能存在于農村的金融機構中,因而農村金融機構的中介職能不能得到有效發揮,進一步影響了農村經濟的向上發展。又由于農產品的周期性,信貸風險比較高,故造成金融機構的遷出,導致資金的嚴重外流,金融工具更加單一,對農業經濟建設造成不利影響。
(4)農業保險制度不完備。農產品生產的風險性較高、收益性較低,而自然災害對農產品的影響巨大,這些都導致了農業保險中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不可避免性。在我國,農業保險的發展沒有受到立法的保障,而且農業險品種單一,農業保險制度的不完備性制約了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我國農村金融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而且復雜的“三農”問題、金融問題都是利用金融支持農業經濟發展所必須解決的問題。但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還應當發揮市場的調節功能,這就要求正確認識市場導向原則與政府介入之間的關系。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市場化原則優化了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了經濟發展,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在大多數領域被人們普遍接受。但是,唯獨農村金融市場,市場化思想還不被人們認可。普遍的觀點認為,農村金融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需要政府的干預,卻忽視了市場的自我調節力量。目前,農村金融市場還是以國有資本為主體,民間資本難以融入其中,國有資本的壟斷不利于市場競爭,也就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但是,也應該看到,全面開放農村金融市場在現階段還不具備條件,政府干預還是必不可少的、沒有有效的對農村金融的支持手段。建議可以在經濟發達地區、具備市場化條件的地區先試先行,逐步放開農村金融市場;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現階段還是主要依靠政府多方面對農村金融市場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
(1)加強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農村金融體系。長期以來,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一直都存在很大的滯后性,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在新的社會發展時期,我國在制定農業發展政策時有必要側重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大對服務于農村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完善農村金融支持體系建設,使農村金融機構能夠高效地為農業經濟發展服務。比如,可以加大對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支持力度,使之更好地滿足農民和農村需要,加強金融服務網點建設,完善其金融支持功能,拓寬農業生產資金來源,從而促進農民積極投身農業生產,并從中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最終實現農業經濟的長效發展。
(2)優化農業貸款結構。針對目前我國農村貸款率低、金融機構資金風險較高的問題,我國農村金融機構要不斷優化管理模式,大力加強信用評價、貸款審核、風險控制等方面的建設,完善農業擔保制度,探索新的途徑廣納資金,從而改善現階段金融機構農業貸款服務不完善的問題。另外,為了有效避免農村金融機構承擔過大的資金風險,可以轉變農業擔保方式。比如,可以要求信貸部門用基于保護收購價格將農產品做抵押擔保,也可以由政府出資建立農業擔保基金,從而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健康持續發展,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
(3)強化金融支農政策作用的發揮。政策性金融支農體系是促進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要想充分發揮金融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必須強化金融支農政策作用的發揮。首先,要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機制。針對目前我國農業商業保險還比較滯后的現象,我國應該不斷完善農業保險機制。比如,可以在農村地區建立農業社會保險和農業生產保障機制,通過各級政府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民間機構的引導,增強農民保險意識,對農業保險給予適當補貼,提高農業保險的覆蓋率,進而保證農業安全生產。其次,要拓寬金融支農渠道,加大財政對“三農”資金的投入,專款專用、精準扶貧,優化資金的投入方式,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綜上所述,在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提升金融的支持力度,解決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自己問題。
[1]白玉娟,龔曼薇.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問題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5,(11):326-327+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