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鈴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1)信息多元化的挑戰。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尤其是思政教育工作在高職院校中屬于基礎課程,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工作,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生們會受到市場經濟變化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對學生的傳統價值觀念造成了一定的沖擊。目前社會上充斥著很多不良的信息,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在高職院校中就可以接觸越來越多的信息。在高職院校發展的過程中,開展思政教育工作不僅要符合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還要重視從學生本身的情況出發,除了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外,也要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品德。
(2)學生觀念差異性的挑戰。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變革的過程中,傳統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當代大學生的教育已經不能再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在高職院校中學生都是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且很少會存在利益的沖突,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經濟上的問題比較少。但是在不同觀念父母的影響下,學生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都存在差異,所以也增加了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難度。為了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輔導員以及相關的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3)思政教育工作本身的挑戰。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主要涉及的因素有教師、學生、思政教材、實踐場所等。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很多高職院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因為缺乏有能力的思政教育者而止步不前。目前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缺乏長遠的規劃,而且沒有足夠新的教育理念,導致教育工作的開展不能有效進行。高職院校缺乏專業的思政教育工作教師隊伍,尤其是在簡化教育過程的同時忽視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1)教育主體認識不到位。在傳統的教育觀念里,高職院校比較重視教師的主體地位,開設思政課程主要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大部分的教師為了達到教學的目標,完成教學計劃中的內容,都會在課堂上采用快速講解知識的方式,因此這種教學模式無法保證學生真正學到相關的知識,導致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缺乏時效性和針對性。
(2)出現了教、育分離的現象。教師除了為學生講授知識以外,也要重視“立德樹人”的重要性。但是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很多教師只是按照教學大綱講述課程,沒有真正的做到育人。教師更加注重知識的傳遞,不認為育人也是思政教育的內容之一。
(3)教育格局認識不到位。思政教育的開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是設置在課堂上,而且每學期的思政教育課十分有限,無法起到預期的作用。而且校內的思政教育缺乏完善的教育格局。高職院校領導和思政教師都沒有認識到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聯系,家庭則認為思政教育是學校負責的工作,學校對家庭教育也提出了相似的要求。學校和家庭的教育分裂,不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容易導致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到位。
(4)思政教育課程形式單一。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的是單一的講課形式,因此課堂內容缺乏足夠的吸引力,無法提高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積極性。教師在思政教育課堂上很少使用現代教育手段,只是完成單向的知識教學。此外,教師不重視師生之間的互動,缺乏實踐教學的安排,這種教育形式影響思政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
(1)逐步建立與新時代相適應的思政教育新模式。①由封閉轉向開放。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政教育具有封閉式的缺點,這種封閉性與當今多元化的時代十分不符。為了進一步開展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要求學校以及教師都能夠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認識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且選擇開放式的教育模式來應對思政教育的挑戰,提高學生抵抗不良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正視不同的信息,提高對信息的甄別能力;②由灌輸轉向引導。隨著現代信息手段的發展,學生用于網絡的時間越來越多,這種情況雖然增加了思政教育開展的難度,但是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當代學生的這一特點開展教育。網絡上的信息非常多,教師也可以觀察學生關注的信息,引導學生接觸正能量的信息,并且引導學生掌握查閱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在上網瀏覽信息時就會更加高效,同時也可以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③由認識轉向踐行。教師在課堂上開展思政教育工作,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除此以外,也要重視實踐的意義。學生對于一些社會現象不了解,就會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產生錯誤的想法,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引領學生參與健康的社會實踐,使學生實現知行統一的目標。
(2)在思政教育中充實與新形勢相適應的教育內容。①突出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在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進新形勢下的教育內容,結合學生接觸的信息,為學生講解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思政課程。讓學生對這個社會的現象有更深刻的理解,要求學生對社會保持安危不貳其志的信心。比如可以在教育內容中增加政策理論的教育,注意講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及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讓學生意識到身處這一時代具有怎樣的優勢,同時也要認清在這個時代如何保持自身的競爭力。教師要強調協作意識的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和大局意識,也要重視集體主義的引導,反對個人主義的價值導向;②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國家逐漸強大的今天,思政教育工作離不開愛國主義的教育,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為學生展示祖國的發展現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為身在祖國而感到由衷的驕傲。傳統文化的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由于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使學生接觸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在文化的交織中,學生選擇學習的對象十分關鍵。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對唯我獨尊的認識,要用廣闊的胸懷吸收其他國家文化的精髓,但是也要注意揚長避短。
(3)合理運用與時代相適應的教育方法。傳統的教育方式過于單一,在新形勢下,教師要學會科學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當代學生接觸最多的是網絡技術,教師也要及時補充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結合學生目前的思想動態進行分析。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真正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教師要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平臺,比如通過校園網等平臺傳遞正面的思想,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讓學生在使用校園網的過程中接受正面的教育。使用富有時代精神的思政教育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此外,可以在開設網絡教育陣地,構建校園教育互聯網平臺,不斷開發新的教育軟件,保持科技先進性。為了更好地實現思政教育的高效開展,學校可以建立網上行為監控機制,主要是監督大學生的網上行為,有效抵御不良信息的攻擊,維護校園的穩定。
在新形勢下開展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而且根據目前思政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思政教育者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方法對大學生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做進一步的完善。此外,高職院校也要重視網絡教育平臺的建設,為滿足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需求做更大的努力。
[1]樊翔.“90后”大學生特點解析與高校思政工作新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8).
[2]楊慧宇.輔導員角色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J].池州學院學報,2017,(3).
[3]范燁.新時期加強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的措施[J].社科縱橫,2017,(10).
[4]謝真葵.基于互聯網視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路徑[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