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佳穎
(長江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如何解決農民就地城市化的問題研究
熊佳穎
(長江大學經濟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當前,農民就地城市化已經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文章主要分析了如何進一步解決農民就地城市化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提出了進一步的對策和建議,希望能夠為今后農民就地城市化的問題提供更好的參考和借鑒。
農民就地城市化;問題與對策
在解決農民就地城市化的問題方面,許多城市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不能順利地進行解決,所以也應該進一步的進行分析和研究,探討如何更好地解決農民就地城市化的問題。
(1)農民工問題。農民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中出現的新型勞動者隊伍。他們戶籍和部分家庭成員在農村,長期或季節性地居住在城市,主要從事非農產業,為城市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據統計,城市中的農民工大約1.5億,他們雖然被統計為城市人口,但是工資待遇、勞動條件、生活居住、子女上學、社會保障等與城市原居民存在制度性的歧視和差距。
(2)被城市化的農民問題。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一些地方出現了依靠政治和行政手段進行的強制性推進土地城鎮化,通過調整行政區劃,擴大城區面積,區域內的“農民”一夜之間變成了“城市居民”。據統計,全國城市規劃區內被城市化的農民大約1.3億。這些“城市居民”已經失去或正在失去原有的土地和房屋,沒有固定收入,生活方式和傳統的社會形態沒有改變,不能享受城市居民應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注定生活在城市的邊緣和社會的底層。
(3)鄉村中的農民問題。據統計,在我國6.4億農村居住人口中,除了農村中的鄉鎮管理者、教師、醫生、農技員以及從事非農產業的各類人員和農民工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兒童、婦女外,大約還有4億多農民,他們大多沿用落后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經濟貧困、精神貧乏,生活艱難。
(1)農民就地城市化是農村經濟轉型的內在要求。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根本是農民傳統生產方式的現代工業化轉變,而生產方式的轉變是以經濟結構的轉變為前提的。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能充分就業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因素。農村工業的高度分散性和農業的小農經濟特征,致使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緩慢滯后,不能發揮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功能。而這一現實又誘致農村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得以強化,農民不愿也不敢輕易放棄土地,進而使我國農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經營步履維艱。
(2)農民就地城市化是破除傳統進城城市化局限的要求。傳統的進城城市化在中國不可行。中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戶籍登記73%的人口是農民,大約有9.4億,但是按照居住地的統計是64%左右,中間有10%的差距,即有1.3億多人實際上并不居住在農村,已經進了城。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工業化擴張的速度遠遠高于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中國工業化資本急劇擴張,但也不過僅吸納了1億多的人口,可以預計,中國工業化的擴張不可能繼續維持30年來的高速度。并且中國的城市化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13億人口而言,即有1300萬人口進城,這1300萬人口需要就業、住房以及生存發展的一切其他條件,需要足夠的資源、基礎設施和環境的支撐能力,更需要城市具備吸納勞動力的產業支撐能力。從這個角度而言,1995年以來的城市化發展速度,即每年新增城市人口約2000萬(包括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和鄉村向城市遷移的機械增長)的城市化速度,是不可持續的,它將導致失業大軍云集,治安狀況惡化,貧民窟遍布的局面。因此,依靠轉移農村人口的進城城市化解決中國農民問題不現實。
(3)農民就地城市化是防治進城城市化引發的“城市病”和“農村病”的良方。我國農民“離土離鄉”的進城城市化引發了嚴重的“城市病”。由于人口過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其具體表現為:城市人口急劇膨脹、資源短缺、結構失衡、環境退化、空氣污染、交通擁堵、住房緊張、治安惡化、失業增多、貧富分化等。中國傳統進城城市化模式還引發了嚴重的“農村病”。傳統的進城城市化對農村勞動力進行的是蒸發式轉移,也就是將農村勞動力中素質技能高、知識水平高的青壯年勞動力蒸發轉移到城市,而老人、兒童、婦女等則被留守農村。據統計,2009年2.11億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僅有27.3歲,這一數據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傳統進城城市化引發了農村的“386199”現象。其結果是致使農村人口老齡化、低齡化、學歷層次低級化問題嚴重,孩子的教育、發展、心靈成長,婦女的正常生活、天倫之樂,老人的“老有所養”、“兒孫滿堂”、“頤養天年”皆成泡影,農村社會道德倫理不斷遭受著現實矛盾的挑戰。嚴重的“城市病”和“農村病”已是當前中國社會面臨的十分棘手問題。農民“就地城市化”讓農民就地轉向非農產業或在農業領域進行工業生產,這將有效地防治“城市病”和“農村病”。
(1)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通過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等措施,改變農村落后面貌,實現“就地城市化”,這是黨中央關于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施,對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全面達到小康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2)有利于明確新農村建設的方向。新農村建設的方向是邁向城市化。因為城市化代表了現代化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是黨和人民長期為之奮斗的目標。這就要求把建設新農村和推進農村城鎮化結合起來,以城市化的方向建設和改造農村,包括指導思想上的轉變、政策的調整、資金的投入、城鄉制度的統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農民居住條件的改善等等。
(3)有利于減輕大城市的壓力,及早防治“城市病”。交通擁堵、房價昂貴等“城市病”,已是當前大城市面臨的棘手問題。據最新資料,2007年全國私人汽車比上年增長20.8%;民用轎車增長26.7%,其中私人轎車增長32.5%。如果以這個速度增長,那么不到幾年,我國的汽車擁有量將成倍翻番,屆時大城市的交通擁堵情況可想而知。近幾年很多大城市的房價一再攀高,使廣大中低收入階層叫苦不迭,已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這與大城市的過度膨脹不無關系。而“就地城市化”將有效地防治“城市病”。從更深遠的意義來看,農村“就地城市化”由于人口居住相對分散,也有利于減少戰爭和瘟疫帶來的危害。
綜上所述,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農民就地城市化的問題,也應該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針對其問題的核心進行總結,才能夠保證農民就地城市化的問題能更好地解決,推動這項工作更好地發展。
[1]付月香.淺談農村就地城市化[J].市場論壇,2015,(9):67.
[2]王少波,陶玲琴,魏修建.關于我國農村城市化路徑的選擇與金融支持[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4):20.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s'Local Urbanization
XIONG Jia-ying
(School of Economics,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 434000,China)
At present,the local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blem.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how to further solve the problems of farmers'urbanization,and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se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hoping to provide a better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farmers'local urbanization;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327
A
2095-980X(2017)06-0124-01
2016-06-14
熊佳穎(1992-),女,湖北荊門人。